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鹦鹉灭火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鹦鹉灭火

鹦鹉灭火

即《鹦鹉救火》。

☚ 鹦鹉救火   孙皓起大市寺 ☛
鹦鹉灭火

鹦鹉灭火

南北朝寓言。南朝宋刘义庆著。《宣验论》: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 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 螇螰堕于河   黔之驴 ☛

鹦鹉灭火

 有鹦鹉飞集他山, 山中禽兽辄相爱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 即为灭火。

——《宣验记》


 【意译】
 有只鹦鹉飞到一座山上,山中的禽兽把鹦鹉当贵客看待。鹦鹉想,虽然快乐,但不可久留此山,便飞去了。几个月后,山中起火,鹦鹉老远看见了,就投入河水中沾湿了自己的身子,飞来洒下水滴救火。天神见了说:“你虽有意,但这样救火对灭火不起什么作用的!”鹦鹉告诉了天神:“我虽知道这样做不能起作用,但我曾居住过此山,山中的禽兽待我如兄弟一般,所以我不忍心眼睁睁看着他们遭灾啊!”天神深受感动,随即把山上的火灭了。
 【解说】
 鹦鹉身为鸟类,也懂重友谊,当山林起火,一度相交为友的禽兽面临危险,它挺身而出,虽自知力量微薄,无法灭火,却毫不迟疑以羽毛沾水,飞去洒向山林。鹦鹉的行动终于感动了天神,使山林禽兽得救。作者赞赏鹦鹉的举动,本意在肯定人世间的友谊,人若有救助于他人的决心,纵然力量单薄,也能感动“上帝”,这个“上帝”就是众人。众人相助,终能获得成功。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后,便有了行善、救援弱小者的伦理道德观念,这是人类为了建立良好的自身生存环境而形成的。人无近忧,必有远虑,救人者,或许有一天需要他人相救。但是反其道而行之者大有人在。假、丑、恶总是与真、美、善相对立而存在的。社会的发展终究会让真、美、善战胜假、丑、恶。鹦鹉灭火不失为启迪人们良知的一则寓言故事。
 【相关名言】
 真正的朋友不把友谊挂在口上,他们并不为了友谊而相互要求一点什么,而是彼此为对方做一切办得到的事。

——俄国·别林斯基


寓言《鹦鹉灭火》意译和解说 - 古代寓言 - 可可诗词网

鹦鹉灭火

 有鹦鹉飞集他山, 山中禽兽辄相爱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 即为灭火。

——《宣验记》


 【意译】
 有只鹦鹉飞到一座山上,山中的禽兽把鹦鹉当贵客看待。鹦鹉想,虽然快乐,但不可久留此山,便飞去了。几个月后,山中起火,鹦鹉老远看见了,就投入河水中沾湿了自己的身子,飞来洒下水滴救火。天神见了说:“你虽有意,但这样救火对灭火不起什么作用的!”鹦鹉告诉了天神:“我虽知道这样做不能起作用,但我曾居住过此山,山中的禽兽待我如兄弟一般,所以我不忍心眼睁睁看着他们遭灾啊!”天神深受感动,随即把山上的火灭了。
 【解说】
 鹦鹉身为鸟类,也懂重友谊,当山林起火,一度相交为友的禽兽面临危险,它挺身而出,虽自知力量微薄,无法灭火,却毫不迟疑以羽毛沾水,飞去洒向山林。鹦鹉的行动终于感动了天神,使山林禽兽得救。作者赞赏鹦鹉的举动,本意在肯定人世间的友谊,人若有救助于他人的决心,纵然力量单薄,也能感动“上帝”,这个“上帝”就是众人。众人相助,终能获得成功。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后,便有了行善、救援弱小者的伦理道德观念,这是人类为了建立良好的自身生存环境而形成的。人无近忧,必有远虑,救人者,或许有一天需要他人相救。但是反其道而行之者大有人在。假、丑、恶总是与真、美、善相对立而存在的。社会的发展终究会让真、美、善战胜假、丑、恶。鹦鹉灭火不失为启迪人们良知的一则寓言故事。
 【相关名言】
 真正的朋友不把友谊挂在口上,他们并不为了友谊而相互要求一点什么,而是彼此为对方做一切办得到的事。

——俄国·别林斯基


鹦鹉灭火 - 佛道圣经文学 - 可可诗词网

鹦鹉灭火

 

刘义庆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水。天神言: “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居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

 
 《宣验记》,十三卷,《隋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始见著录。此书宋时已佚,鲁迅 《古小说钩沈》辑三十五条。本书是刘义庆晚年之作。刘氏 “晚节奉沙门颇致费损” ( 《宋书》本传),因以摭拾应验之事,“著 《宣验记》,赞述三宝”( 《辩证论》)。此为 “释氏辅教之书”,举凡因是报应、佛法灵验以及佛经传说,多有记载。
 刘义庆晚年“自持八戒,笃好文雅”,俨然从文质彬彬的宋王宗室而为虔诚的佛家信徒。早在创作 《幽明录》 时,他就在冥冥幻化万端的神鬼灵怪的世界里,小试佛法的蒙幢灵验了。大抵刘氏自觉言之不足,意犹未了吧,于是他勤力搜罗 “古今善恶祸福征祥”之事,“记经像之显效,明应验之实有,以震耸世俗,使生敬信之心”(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著《宣验记》,赞述三宝”( 《辩证论》)。其中有些故事真接采自佛经,《鹦鹉灭火》 即是其一。
 印度佛教传说中,鹦鹉从来就是佛徒们用来弘法宣佛的灵物。当双目失明的双亲无人瞻养时,佛祖就是只赡食父母的鹦鹉( 《鹦鹉孝食》,《杂宝藏经》一); 当安息国人不知佛法时,阿弥陀佛就变成鹦鹉来教化国人(《三宝感通录》上); 当国王昏瞶无道时,聪明善言的鹦鹉就用伶俐的言辞来谏劝国王(《鹦鹉谏王经》)。那小巧善言的鹦鹉,就是无所不在的佛,就是一副劝人为善、普渡众生的菩萨心肠。其它像 《鹦鹉闻法》、《鹦鹉说法》的传说,都曾腾哗众口。《鹦鹉灭火》就是这众多传说中的一个美丽故事。
 鹦鹉灭火的故事,出自吴康僧会所译《旧杂譬喻经》 二十三:
 昔有鹦鹉,飞集他山中,山中百鸟畜兽转相爱重,不相残害。鹦鹉自念:虽尔不可久也,当归耳。便去。却后数月,大山失火,四面皆然。鹦鹉遥见,便入水,以羽翅取水,飞上空中,以衣毛间水洒之,欲灭大火,如是往来。天神言: “咄! 鹦鹉,汝何以痴! 千里之火,宁为汝两翅水灭乎?”鹦鹉曰:“我由知而不灭也。我曾客是山中,山中百鸟畜兽,皆仁善,悉为兄弟,我不忍见之耳!”天神感其至意,则雨灭火也。
 印度佛经曲奥高深,为使经义浸濡人心,从而广为人们所接受,譬喻是其经常采用的手法之一。“言譬喻者,为令晓悟所说义宗,广引多门,比例开示。”( 《正理记》 四十四) 而且,佛经中芸芸众生的灾异、苦难及佛祖菩萨的解济、拯救,从来就是佛家警喻顽民的良方。“山中大火”,无非是佛祖们有意无意为之的灾变,而小巧无力一如鹦鹉的抗争,自然是同解民苦难,普救众生的菩萨心性相通的。能“行善,皆为兄弟”,能对来自他山的异己之物也 “爱重”善待的 “禽兽”,自然是佛家解济拯救的对象,自然是不该也不能死于如此大劫的。鹦鹉灭火,不过是佛祖慈悲为怀的形象写真,而只有当 “天神”(指梵天或帝释) 大发慈悲,普降甘雨,才能解救广大 “禽兽”于火海之中。佛家的慈悲为怀、普渡众生,才是 “鹦鹉灭火”一文譬喻的谜底,才是佛教徒们所要宣扬的意旨。
 与本文大体相仿的,有 “雉救林火” 的故事。这在 《宣验记》 中也有片断记述。晋末鸠摩罗什翻译的 《大智度论》十六中,已有 “雉救林火” 的传说,这较 《宣验记》 为详,读来清新文雅,饶富情趣:
 昔野火烧林,林有一雉,以水洒林,往返不止。时天帝来问,言: “汝何作?”答曰: “我悯众民,故欲救此林。此林阴影清凉,我诸种类眷属,皆悉依仰。我身有力,云何怠而不救之?”天帝问曰: “汝精勤可至几时?答曰:“将以死为期。”天帝言:“汝心虽尔,谁证知之?”即自立誓:“我心至诚不虚,火即当灭!”是时净居天知雉弘誓,即为灭火。
 易鹦鹉为雉,而立意全同,无疑,刘氏是把这两个故事当作弘扬佛法的传说而记入《宣验记》的。但文学发展史上,常有作者主观意图与作品客观效应发生偏离的现象,从《鹦鹉灭火》的短短篇幅中,人们能够感受到它的宗教意味,但文中那种以弱小而与强大较量的悲壮感,似乎更能攫住读者的心;鹦鹉那种知恩图报的善行,舍生入死的奋争,更能给人以宗教外的情感启迪和审美享受。

古典小说《鹦鹉灭火 》全文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鹦鹉灭火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水。天神言:“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居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
 六朝时代,政局多变,社会黑暗,人心动荡。上层有隐居避世、远祸全身之思,下层有苦海无边、企求解脱之想。于是,佛风大炽,上行下效。寺庙之建立,如雨后春笋。称道灵异的故事不胫而走,因果报应的思想,浸濡到中国的士大夫和民众的头脑之中。这种社会风气深深地影响到当时的文学,使六朝的志怪小说中出现了大量宣扬佛教思想的作品。而刘义庆的《宣验记》便是南朝著名的“释氏辅教之书”。这部书的内容,“大抵记经像之显效,明应验之实有,以震耸世俗,使生敬信之心。”《宋书》本传称义庆“晚节奉沙门颇致费损”。《辨证论·十代奉佛上篇》中说,“宋世诸王并怀文藻,大习佛经,每月六斋,自持八戒,笃好文雅,义庆最优……著《宣验记》,赞述三宝。”这就是《宣验记》得以诞生的背景。
 “鹦鹉灭火”作为《宣验记》中的一个故事,本意是要宣扬佛教普救众生的观念。故事取自吴康僧会所译的《旧杂譬喻经》二十三:
 昔有鹦鹉,飞集他山中,山中百鸟畜兽转相重爱,不相残害。鹦鹉自念:虽尔不可久也,当归耳,便去。却后数月,大山失火,四面皆然。鹦鹉遥见,便入水,以羽翅取水,飞上空中,以衣毛间水洒之,欲灭大火,如是往来。天神言:“咄!鹦鹉,汝何以痴!千里之火,宁为汝两翅火灭乎?”鹦鹉曰:“我由知而不灭也。我曾客是山中,山中百鸟畜兽,皆仁善。悉为兄弟,我不忍见之耳。”天神感其至意,则雨灭火也。
 鹦鹉秉性慧黠,善学人语,颇得文学家的青睐。魏晋的弥衡、王粲,唐代的王维、杜甫、白居易、刘禹锡,宋代的梅尧臣,都曾以鹦鹉为题写过文学作品。可是,《宣验记》中的鹦鹉故事,因为渗进了印度民族的想象力,所以它的主题与中国文学中传统的同类题材不同。传统的文学作品或咏唱鹦鹉的灵慧、美丽,或赞美鹦鹉的渴望自由。可是,“鹦鹉灭火”的故事,意在宣扬佛教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的思想。所以,作者的本意是突出鹦鹉的可怜。“山中大火”,鹦鹉竟“入水沾羽,飞而洒之”。这不是太可怜了吗?按照《旧杂譬喻经》的说法,天神终于为鹦鹉所感动,降了一场大雨,把火扑灭了。
 文学作品的艺术效果常常会与作者的创作意图产生矛盾,形象所包含的意义往往与作者主观上企图附加给它的主旨不同。“鹦鹉灭火”的故事便是这样。鹦鹉形象本身所包含的积极意义突破了作者宣扬佛教的消极意图。作者本意要突出鹦鹉的可怜,可是,读者所感受到的,却是鹦鹉的赤诚善良,见义勇为。“入水沾羽,飞而洒水”,不是一种可笑的形象,而是一种弱者不计成败、向强者抗争的精神。这种艺术效果恐怕是《宣验记》的作者始料未及的。在《旧杂譬喻经》中,本意是要树立天神的高大形象,可是,故事的客观效果却走向作者愿望的反面。天神的形象显得很浅陋、很平庸,鹦鹉却显得很可敬,有见识。天神完全成了鹦鹉的陪衬。
 类似的故事还出现在《大唐西域记》里。可是,救火的不是鹦鹉,而是换成了雉鸟。书中写道:
 昔于此地有大茂林,毛群羽族巢居穴处。惊风四起,猛焰飚逸。时有一雉,有怀伤愍,鼓濯清流,飞空奋洒。时天帝释俯而告曰:“汝何守愚,虚劳羽翮!大火方起,焚燎林野,岂汝微驱所能扑灭!”雉曰:“说者为谁?”曰:“我天帝释耳。”雉曰:“今天帝释有大福力,无欲不遂,救灾拯难,若指诣掌,反诘无功,其咎安在?猛火方炽,无得多言!”寻复奋飞,往趣流水。天帝遂以掬水泛洒其林,火灭烟消,生类全命。
 雉鸟的形象比鹦鹉更为刚强。面对“惊风四起,猛焰飚逸”的危急场面,它“鼓濯清流,飞空奋洒”。它不向天帝乞求援助,而能痛斥天帝的袖手旁观,见死不救,自己则“寻复奋飞,往趣流水”。在这个故事中,天帝的形象显得更加平庸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0: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