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鹦鹉救火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鹦鹉救火 鹦鹉救火亦题《鹦鹉灭火》。南朝宋寓言小说。刘义庆撰。原载《宣验记》。见《艺文类聚》卷九十一、《初学记》卷三十、《六帖》卷九十四,《太平御览》卷九二四引文。鲁迅《古小说钩沉》辑录。刘世德《魏晋南北朝小说选注》、李格非、吴志达《文言小说》皆选录。作品叙述:有只鹦鹉飞往别的山中居住,山中禽兽总是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可鹦鹉想:“虽然大家处得很好,但终究不便长期住下去。”于是,便又离开了那里。几个月以后,突然山中着了大火。鹦鹉老远看见后,便赶紧想办法去救火,他钻到水里把羽毛弄湿,然后又飞到山中把身上的水洒到火上。天神看见他这一行动后说:“你虽然有救火的意图和决心,但像你现在这样的做法有什么用呢?”鹦鹉回答:“我虽然知道这样做也没有多大用,也救不了火,但因为我在这山中寄住过,山里的禽兽曾都做过好事,互相帮助,情同兄弟。所以我这样做,实在是我不忍心袖手旁观,眼睁睁看着它们遭灾受难啊!”鹦鹉的行动和它所说的话感动了天帝,天帝便降雨扑灭了大火,救出了山中所有禽兽。作品原意是宣扬佛教“普救众生”观念的。“鹦鹉救火”形象的本身所蕴含的积极意义,完全突破了作者宣扬佛教观念的消极意图。我们从故事本身来看,鹦鹉救火,“天神嘉感,即为灭火”,其寓意明显为:“诚能感天。”只要有救助别人的善良愿望和积极行动,即使力量单薄,也能感动“天神”,而达到目的。它与《愚公移山》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小说采用童话式的以物拟人的手法,写了鹦鹉的赤诚善良,见义勇为。“入水沾羽,飞而洒水”,其力量和作用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它的情操则是高尚的,表现了一种弱者不计成败,向强者抗争的精神。“天神”与鹦鹉的对话,那似乎高大的“天神”,却显得浅陋、平庸;对比之下,鹦鹉却显得很可敬,有见识。“天神”却成了鹦鹉的陪衬。鹦鹉实际上是现实生活中那种志意真诚,重视义气,乐于助人,品德高尚之人的生动写照。鹦鹉救火事原出吴康僧会译《旧杂譬喻经》卷上第二十三条。从原故事看,它表现的是印度民族的想象力。鹦鹉救火,实在太可怜,所以《旧杂譬喻经》说:“天神感其至意,则雨灭火也。”从《宣验记》其文看,鹦鹉那种弱小、可怜的形象意义,也有一定的流露。这也说明印度佛教思想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小说创作的影响也是不小的。所以,《宣验记》的鹦鹉形象,就与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所描写或歌咏的鹦鹉的灵巧、美丽,或赞美鹦鹉的渴望自由等,大相异趣。《宣验记》中另则类似的故事为《雉灭火》,唯事太简。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六所载“雉灭火”故事,则把“雉”的形象写得比《宣验记》中鹦鹉的形象更为刚强。参看《雉灭火》条。《异苑》卷三也载本篇故事。 ☚ 车母脱难 鹦鹉灭火 ☛ 鹦鹉救火佛经寓言故事 《鹦鹉救火》选自 《旧杂譬喻经》,吴康僧会译。故事情节十分简单,但却十分美丽动人。全文不过二百余字,生动简练地描述了鹦鹉为拯救陷入熊熊山火中的千万生灵,她毅然投入水中,用自己的羽毛携带水珠,飞向火海,将水洒向大火。虽然她明知这可怜的几滴水丝毫不能使火势减弱,但那颗搏动着的善良的心却促使她一次又一次地携水扑向火海。尽管这几滴微不足道的水珠,无法拯救陷于火海中的生灵,她却为普渡众生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与智慧。鹦鹉的锲而不舍、不屈不挠的精神最终感动了天神,普降大雨,扑灭了山火,使千万生灵得救。 在佛教经典中,除《旧杂譬喻经》外,尚有 《阿育王譬喻经》和《杂宝藏经》载有这个寓言。在《阿育王譬喻经》中,文字更加简约精练,载文只有百余字,突出的是鹦鹉一次又一次携水灭火的不屈不挠的行为,略去了鹦鹉与天神的对答,转用评论式的叙述笔法。 然而在元魏吉迦夜所译的《杂宝藏经·佛以智水灭三火缘品》中,这个寓言故事被充实丰满了,增加了一些关键的情节与人物化了的对话,使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佛家思想得以弘扬,经中云: 过去之世,雪山一面,有大竹林,多诸鸟兽,依彼林住。有一鹦鹉,名“欢喜首”。彼时,林中风吹两竹,共相揩磨,其间火出,烧彼竹林,鸟兽恐怖,无归依处。尔时,鹦鹉深生悲心,怜彼鸟兽,捉翅到水,以洒火上。悲心精勤故,感帝释宫,令大震动。释提桓因以天眼观:“有何因缘,我宫殿动?”乃见世间有一鹦鹉,心怀大悲,欲救济火;尽其身力,不能灭火。释提桓因即向鹦鹉所,而语之言:“此林广大,数千万里,汝之翅羽所取之水,不过数滴,何以能灭如此大火?”鹦鹉答言:“我心弘旷,精勤不懈,必当灭火。若尽此身,不能灭者,更受来身,誓必灭之。”释提桓感其志意,为降大雨,火即得灭。 《杂宝藏经·佛以智水灭三火缘品》中的这段寓言中意在弘扬佛法,宣扬佛法无边。文中给鹦鹉取了“欢喜首”的名子,欢喜者,是佛家尊者名,为释迦弟子。也就是说,像鹦鹉救火这种大善大德的好事,只有深受佛祖释迦牟尼教诲的人才能做到。其它二经中都将受鹦鹉感动而降天雨的记为天神,而《杂宝藏经》则归美于释提桓。“释提桓”即“释迦提桓因陀罗”,为住在须弥山顶(三十三天)之能天主。在寓言的最后,鹦鹉与释提桓有一段精彩的对话,表达了鹦鹉为拯救众生灵免受山火的决心。鹦鹉说:“我心弘旷,精勤不懈,必当灭火。若尽此身,不能灭者,更受来身,誓心灭之。”这里十分生动感人地表现出鹦鹉的此生不成,来世也要继续救山火,直至扑灭为止,此举大有“愚公移山”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增加了这几句对话,比只有一句平白的叙述“如是往来往来”,(《旧杂譬喻经》)和“往复非一”(《阿育王譬喻经》)更有感染力,使读经者都深深地为鹦鹉舍己为人的伟大献身精神而感动。 佛经寓言故事《鹦鹉救火》寓意深刻,鹦鹉的善良、大慈、大悲、普渡众生的精神以及她的坚毅性格是十分感人的。所以这个寓言故事随着佛教在中国本土的传播,直接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创作。南朝刘宋时期刘义庆《宣验记》中有一篇《鹦鹉》,情节袭取于此。此外,刘敬叔所著《异苑》中有一篇《鹦鹉救火》与此相类,文曰: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贵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水濡羽,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有志,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居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此外《太平御览》卷九一七也曾记载一则与鹦鹉灭火绝似的故事,亦见于《宣验记》。记中云:“野火焚山,林中有一雉,入水渍羽,飞以灭火,往来疲乏,不以为苦。”其实也是源自佛教传说,详见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六中的《雉王本生故事》,亦可参见《智度论》卷十六。 刘敬叔所编撰的《鹦鹉救火》故事是《旧杂譬喻经》的删改本,但也充分表明这个佛经寓言故事对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影响。在鲁迅的杂文中也曾引用了《异苑》中的这个寓言故事,我们抛开今存本《异苑》是否为刘敬叔的真本姑且不论,仅就它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而言也是十分值得探讨的。 鹦鹉救火神话故事。《太平广记》四六○引 《异苑》 载:“有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日,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然尝侨居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