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庆商帮解放前由云南鹤庆县汉、白等族资本家组成的商业集团。成员原都是封建地主或官僚地主, 以后还兼并大量土地。形成于清代后期。为白族地区最早的一个商帮。清光绪(1875—1908)年间, 随着英法等帝国主义的原料需要和商品输出,该帮大为发展,有大商号十余家、中商号二十余家,成为白族和迤西地区第一大商帮。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于负债商号纷纷倒闭,势力日衰,其商业领导地位落入*喜洲商帮。其中主要白族商号早期为“日心德”, 总号设大理县下关(今属大理市)、昆明市,国外另有分号多处,后期有“南裕商号”, 总号设下关,国内外还有分号,主要经营山货药材、棉纱、棉布、黄金、白银、土特产及鸦片烟等。 鹤庆商帮近代云南鹤庆县汉、白等族资本家组成的商业集团。为迤西(滇西)三大商帮(腾冲、鹤庆、喜洲)之一。起源于光绪(1875—1908)初年,以兴盛和、同心德、福春恒、庆昌和为核心商号,每家有资银4—8万两。形成于光绪末年,发展到三四十家大中商号。由于资产雄厚,经营得法,成为白族及迤西地区最强大的商帮。1921—1931年,受英、法、日等帝国主义的高利贷盘剥和挤压,纷纷倒闭衰落。抗日战争胜利后复苏,以恒盛公、南裕商行为代表,发展到四五十家,但其在滇西的商业领导地位已被※喜洲商帮取代。大商号或由当地地主、地方官吏从商而起,也有由平民小本经营起家,经多年积累而成。大商号如兴盛和亦利用资本向地方政府放贷款,承包地方财税,发行本号钱票,因而和地方官府结合在一起。大商号一般在下关(今大理白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昆明设总号,在云南各地及重庆、成都、拉萨、康定、汉口、上海、香港乃至印度、缅甸广设分号。各商号为协调内部关系,结成“鹤庆会馆”等商会,以保护本商帮利益。曾发起组织下关各商帮联合的“下关商会”,担任第一任会长,组织武装押运团等。内部又以宗族、婚姻关系为纽带,互相支持。主要从事国内外长途贩运,经营山货、药材、棉纱、棉布、黄丝、茶叶、盐、糖、黄金、白银、鸦片和各种土产,兼事汇兑,亦建加工厂,购买土地,捐资兴办学校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