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禽鳥類 > 陸禽部 > 雉 > 鶡鷄 鶡鷄 héjī 亦作“毼鷄”。即褐馬雞。雉科。雌雄相似,體羽濃褐,頭頸黑色,紅色眼周裸出,頦與上喉、耳羽白色。腰與尾覆羽,羽基銀白。尾羽二十餘枚,中央兩對高翹,其他披散下垂。以植物根莖塊及昆蟲爲食。分佈於我國山西、河北等地。性愛其類,有被侵者,即往赴鬥,置死於不顧。故自漢武帝起即有武將佩鶡冠之制,沿及後世。《後漢書·西南夷傳·冉駹夷》:“又有五角羊、麝香、輕毛毼鷄。”李賢注引郭璞注《山海經》曰:“毼鷄似雉而大,青色,有毛角,鬬敵死乃止。”三國魏·曹操《鶡鷄賦序》:“鶡鷄猛氣,其鬬終無負,期於必死。今人以鶡爲冠,像此也。”唐·陳子昂《秋日遇荆州府崔兵曹侍宴》詩:“輶軒鳳皇使,村藪鶡鷄冠。”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禽部·鶡鷄》:“〔集解〕藏器曰:鶡鷄出上黨。時珍曰:鶡狀類雉而大,黄黑色,首有毛角如冠。性愛其黨,有被侵者,直往赴鬬,雖死猶不置。故古者虎賁戴鶡冠。” 
褐馬鷄 鹖鸡hé jī《本草纲目》禽部第48卷鹖鸡(4)。药名。 【性味】甘,平,无毒。 【功用主治】令人勇健,肥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