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鸿门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鸿门宴 题解 原文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译文 沛公驻军霸上,未能与项羽见面,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告诉项羽说:“沛公想在关中称王,用子婴为宰相,珍贵的宝物全为他所占有。”项羽大怒说:“明天好好地犒劳士兵一顿,准备击败沛公的军队!”在那时,项羽有士兵四十万,驻扎在新丰的鸿门;沛公有士兵十万,驻扎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说:“沛公在山东时,贪图财物,喜爱美女;现在进了关中,一点财物也不要,一个妇女也不亲近,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小。我派人观望他那边的云气,都变幻成龙虎的形状,现出五彩,这是天子的瑞气啊。赶快进攻,不要失去机会!”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平常和留侯张良很要好。张良这时跟着沛公。项伯就在夜间迅速地赶到沛公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完全告诉了他,想叫张良跟他一同离开,说:“不跟我走,就和沛公一块死啦!”张良说:“我替韩王来送沛公,沛公现在有了危难,逃走不仗义,不能不告诉他。” 张良就进到里边,把情况全部告诉了沛公。沛公大吃一惊说:“这怎么办呢?”张良说:“谁给大王献这个计策的?”沛公说:“有个小人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整个秦地都可以由你统辖了。’所以听信了他的话。”张良又问:“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项王吗?”沛公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如他呀!那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您去告诉项伯,就说沛公是不敢背叛项王的。”沛公问:“您怎么跟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往来,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事情紧急,所以他就来告诉了我。”沛公又问:“他和你的年龄谁小谁大?”张良说:“他比我大。”沛公说:“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可以用对兄长的态度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来与沛公相见。沛公奉上一杯酒为项伯恭祝健康,相约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点的财物都不敢取用,登记了官民户籍,封上了府库,等待将军到来。所以派将领把守关口,虽为了防备其他盗贼出入和发生意外的事情啊。日夜盼望将军到来,那里敢反叛呢?希望您把我的话全部告诉将军,我是不敢背信弃义的。”项伯答应了,并对沛公说:“明天不可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沛公说:“是。”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开,回到军营,把沛公的话完全告诉了项王。并且说:“沛公不先打进关中,您怎么进关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反而要进攻人家,这是不合乎道义的。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项王答应了。 沛公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向项王谢罪说:“我跟将军合力攻秦,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可是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先入关攻破秦国,在这里又能和将军相见。现在由于坏人的谗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项王说:“这是您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呢?”项王当天就留下沛公和他一块饮酒。项王、项伯面向东坐;亚父面向南坐——亚父就是范增;沛公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坐着陪侍。 在宴会上,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并三次举起身上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王示意,项王却默默地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呼唤项庄,对他说:“君王为人心肠太软。你快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借机在座席上把沛公杀死。否则,你们都将被刘邦所俘虏!”项庄就进去敬酒。敬酒完毕,说:“君王与沛公饮酒,军中没有可以娱乐的,请让我舞剑吧。”项王说:“好。”项庄拔出宝剑舞了起来。项伯也拔剑舞了起来,常常用身体掩护沛公。项庄没有办法刺杀刘邦。 在这时,张良到军门外找见樊哙。樊哙问:“今日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危急得很!此刻项庄正在拔剑起舞,他的用意总是在沛公啊。”樊哙说:“这太紧迫了,请让我进去,跟沛公同生死。”樊哙立即带剑持盾冲进军门。拿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兵想阻止,不让他进去。樊哙侧举他的盾牌撞击,卫兵倒在地上。樊哙于是就闯了进去,揭开帷幕向西站着,瞪大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要裂开了。项王按住剑柄,跪起身来,问道:“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这是沛公的警卫樊哙。”项王说:“壮士!给他一杯酒。”侍候的人就给樊哙一大杯酒。樊哙拜谢,起来,站着一饮而尽。项王说:“给他一条猪腿。”侍候的人就给樊哙一条没煮熟的猪腿。樊哙把盾牌反放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能再喝吗?”樊哙说:“我连死都不躲避,一杯酒哪还值得推辞!秦王的心象虎狼一样残忍,杀人唯恐杀不完,外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天下的人都背叛了他。楚怀王曾和诸将订约说:‘先攻破秦国,进入咸阳的,就立他为王’。如今沛公先攻破秦国,进入咸阳,一丝一毫的财物都不敢取用,封闭了宫室,回到霸上驻扎,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口,那是防备其它盗贼出入和发生意外的事情啊。象这样劳苦而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害有功的人,这是继续走秦朝灭亡的老路罢了。我私自认为这种做法是不会被大王采取的!”项王无话可答,说:“坐吧。”樊哙就挨着张良身边坐下。 坐了一会儿,沛公起身去厕所,乘机叫樊哙一同出来。沛公出来之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召唤沛公。沛公对樊哙说:“此刻出来,没有告辞,怎么办呢?”樊哙说:“做大事不拘泥细微末节,合大礼不拒绝小的责备。如今人家正象是刀和砧板,我们是待切的鱼肉,还辞别干什么?”于是就离开了。沛公命张良留下辞谢。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物?”沛公说:“我带来白璧一双,打算献给项王;玉斗一对,打算送给亚父。适逢他们发怒,未敢献上。你替我献给他们吧。”张良说:“好的。”当时,项羽的军队驻在鸿门,沛公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沛公就丢下随从车马,单骑脱身,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跟随着他,手持剑盾,徒步行走,从骊山下经过芷阳抄小路走。沛公对张良说:“从这条小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们回到军营时,你再进去辞谢。” 沛公离开之后,抄小路到了军营,张良就进去辞谢说:“沛公不能多喝酒,已经醉了,不能亲自辞行,谨让我奉上白璧一双,恭恭敬敬地献给大王,玉斗一对,恭恭敬敬地送给大将军。”项王问:“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心责备他,独自脱身离开这里,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王就接过白璧,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丢在地上,拔出剑来撞碎了,说:“唉!这小子真不能跟他商量大事!夺取项王天下的,必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沛公回到军营,立即杀了曹无伤。 赏读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杰出的篇章之一,而节选的《鸿门宴》部分又是《项羽本纪》中最精彩也最令人惊心动魄的一页。文章虽是节选,但有相对的独立性,开头简单地交待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起因,最后有尾声,即沛公诛杀曹无伤。中间第二部分(从“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到“樊哙从良坐”)是整个故事的经过,也是故事高潮迭起的部分,这部分集中写了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几件事。人物众多,各具姿态,生动地表现了项、刘双方明争暗斗、剑拔弩张的场面,较真实地反映了秦亡之后群豪蜂起争霸的社会情况。全文人物个性相当鲜明,故事情节紧凑生动,在朴实凝炼中,又兼具飘逸之文采。且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语言、行动、细节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使本文成为一篇优秀的传记散文。 鸿门宴(节自 《项羽本纪》) 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①,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②,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③。沛公军霸上④,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⑤,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曰: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⑥; 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⑦。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 “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 “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张良曰: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曰: “鲰生说我曰⑧: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沛公默然,曰: “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张良曰: “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 “君安与项伯有故?” 张良曰: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 “孰与君少长?” 良曰: “长于臣。” 沛公曰: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⑨,约为婚姻,曰: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⑩。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 “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 项王曰: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 亚父南向坐(11),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 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12),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13),谓曰: “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庄则入为寿。寿毕,曰: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 “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14)。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 “此迫矣! 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15),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16)。项王按剑而跽曰(17): “客何为者?” 张良曰: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18)。”项王曰: “壮士! 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 “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19),项王曰: “壮士!能复饮乎?” 樊哙曰: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20),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项王未有以应,曰: “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21),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樊哙曰: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 “大王来何操?” 曰: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张良曰: “谨诺。” 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2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23),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项王曰: “沛公安在?” 良曰: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 “唉! 竖子不足与谋(24)!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译文】 楚军在新安城南坑杀二十余万秦军降卒,准备平定秦国,但函谷关有刘邦的守兵,项羽不能进入。又听说沛公已经打破咸阳。项羽大怒,便命令当阳君等人去打破了函谷关。项羽于是进入函谷关,一直进军到戏水以西。此时,沛公把兵驻扎在霸上,还没能同项羽见面。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 “沛公想在关中称王,叫子婴做宰相,并占有了所有珍贵宝物。” 项羽大怒道: “明天大宴士卒,以便打败沛公的军队。” 此时,项羽有兵将四十万,驻扎在新丰鸿门; 沛公有兵十万,驻扎在霸上。范增对项羽说: “沛公住在山东的时候,很贪财物,喜欢美女。现在他入了关,不拿取财物,不亲近女色,如此看来他的志向不小。我派人观望了他的气象,都成五彩缤纷的龙形虎状,这是天子的气数。赶快去打败他,不要失去机会。”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贯与留侯张良友好。张良此时跟随着沛公。项伯于是星夜奔赴到沛公军营里,私下会见张良,把项羽欲击沛公的事全部告诉了他,打算叫张良与自己一同走。并对张良说: “不要跟着沛公一同去死。”张良说: “我替韩王送沛公入关,沛公现在有了急事,悄悄溜走是不义的,不能不告诉他一声。” 张良就进去,将事情一一告知沛公。沛公大惊道: “这事怎么办呢?” 张良说: “谁为你出的这个计谋?” 沛公说: “有个小人对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让诸侯进来,整个秦地就可全部归你统治。’ 所以我听了他的话。”张良说: “你估计,你的士兵足以抵挡项王吗?” 沛公先默然不语,然后说: “当然不能,那将怎么办呢?” 张良说: “我请求去告诉项伯,就说,‘沛公不敢对不起项王。’”沛公说: “你怎么与项伯有旧交?” 张良说: “秦时项伯与我一起游玩,他杀了人,我救护了他。现在有急难事,所以前来告诉我。” 沛公说: “你与他相比,哪个年长哪个年少?” 张良说: “项伯比我年长。” 沛公说: “你替我唤他进来,我要以兄长之礼接待他。” 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即刻进去见沛公。沛公奉上一杯酒为项伯祝福,并相约为儿女亲家,说道: “我进兵关中,对财物丝毫都不敢接近,登记了官吏、百姓,封存了国库,等待着将军 (项羽)到来。我之所以派遣将领守关,是为防备别的盗贼出入和猝然变故。日夜都盼望将军来,哪里敢背叛呢! 希望你详细转告将军,我不敢忘恩负义。” 项伯答应了,并对沛公说: “明天不可不早点儿来亲自向项王谢罪。” 沛公说: “是。” 于是项伯又当夜回去,回到军营中,把沛公的话全部报告给项王,还趁势说道:“沛公不先攻入关中,你哪能轻易入关啊! 而今人家有大功,你反而要攻打他,是不义啊。不如因此而友好地对待他。” 项王同意了。 第二天,沛公带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拜谢道: “我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我自己也没料到能先攻入关中,破灭秦国,能与将军再相见于此地。现在,有小人在你处胡说,使将军与我有了隔阂。” 项王说: “这是你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呢?” 于是,项王当天留住沛公宴饮。项王、项伯向东坐; 亚父向南坐——亚父就是范增; 沛公向北坐; 张良向西坐下陪侍。范增多次用眼神暗示项王,又多次举起佩带的玉玦用以暗示。项王默不作声,毫无反应。范增站起来,出去叫来项庄,对项庄说: “君王为人心肠太软,你进去上前敬酒,敬酒毕,就请求舞剑助兴,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不然的话,你我都要做他的俘虏。” 项庄便走进去敬酒。敬酒完,说道: “大王和沛公饮酒,军中没什么可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助兴吧!” 项王说: “好。”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时时用身体遮护沛公,使项庄不能击杀沛公。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去见樊哙。樊哙问道: “今天的事情怎么样?” 张良说: “很危急! 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用意一直是在沛公身上。” 樊哙说: “这十分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们拼命!” 樊哙立即带上剑拿着盾,闯进营门。持戟交叉着守卫营门的卫士想阻挡他,不准他进。樊哙便侧着盾,用力向卫士撞去,卫士跌到在地,樊哙便趁机进入。他掀开帷幕,面向西站立着,瞪着眼睛怒视项王,头发向上直立,眼眶都要裂开了。项王手按宝剑,问道: “这位客人是干什么的?” 张良道: “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 项王说: “好一位勇士,赏他一杯酒!” 于是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站起来,站着把酒喝干了。项王说: “再赏他一只猪腿!” 于是就给他一只生猪腿。樊哙把盾反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上,抽出剑将猪腿切割而生吞大嚼,项王说: “勇士! 还能再喝么?” 樊哙说: “我连死都不躲避,一杯酒怎值得我推辞。秦王有虎狼一样的狠毒心肠,杀人惟恐不能尽绝,用刑惟恐不够酷毒,因而天下的人都背叛他。怀王曾经与各位将军相约说,‘先打败秦军攻入咸阳的人,他就是那里的王。’ 如今沛公先打败秦军攻入咸阳,任何东西都丝毫不敢占有,封闭了宫室,把军队退回到霸上,以便等待你大王的到来。之所以派将守关,是防备别的盗贼出入和猝然变故。沛公这般劳苦功高,不仅没有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之言,想要杀害有功的人,这是继续走亡秦的老路啊! 我个人认为大王不该这样做。” 项王一时找不到话来作答,只好说:“坐吧。” 樊哙便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沛公起身上厕所,便招呼樊哙出去。 沛公出去以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沛公。沛公对樊哙说: “我出来没有告辞,如何办呢?” 樊哙说: “做大事不可顾忌于细小枝节,行大礼用不着小小的谦让。如今人家是刀和案板,我们是鱼和肉,还告辞什么?” 于是决定立即离开,命令张良留下来向项羽辞谢。张良问: “大王来时带有什么礼物?” 沛公说:“我带来白璧一对,想献给项王; 玉斗一对,想献给亚父。适值他们愤怒,我不敢献,你替我献给他们吧!” 张良说: “好的。” 那时候,项王的军队驻扎在鸿门,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相隔四十里。沛公便留下车马,只身单骑,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人则拿着剑和盾徒步随行,从骊山脚下,经过芷阳抄小路潜行。行前沛公对张良说: “从这条路到我军驻地,不过二十里吧,你估计我已回到军营中,方可进去。” 沛公已经走了。估计已抵达军营中,张良才进去辞谢道: “沛公已经醉了,不能前来辞谢,特意派我奉上白璧一双,拜献给大王;玉斗一双,奉送给大将军。” 项王问: “沛公在哪里?” 张良说: “听说大王有心责备他,就脱身独自离去,已回到军中了。” 项王便收下白璧,将其放在座位上; 亚父范增接过玉斗,却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把它击破,说道: “唉! 小子是不能跟他共谋大事的! 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都将成为他的俘虏了!” 沛公回到军中,立刻处死了曹无伤。 【鉴赏】 《鸿门宴》是项羽与刘邦从联合反秦到互相争夺王权的历史转折关头出现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智斗勇的场面。当时,项羽的兵力比刘邦强大得多,刘邦不得不忍辱负重,冒着生命危险,亲临虎穴,麻痹项羽,以摆脱面临的困境。 刘邦机智权变,看风使舵; 项羽刚愎自用,有勇无谋; 刘邦善于用人,内部紧密团结,共同对敌; 项羽则无自知之明,不能很好团结内部,力量分散,互相抵消,以致在鸿门宴的唇枪舌战中,项羽往往无言以对,输给了多计善谋的刘邦。刘邦因而从被动中争取了主动,变劣势为优势,化险为夷,转危为安;而项羽却因一系列的失误,从强大的优势逐渐走向了失败。 从写作上看,本文采取对比手法,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使矛盾激化,最后以刘邦的潜逃结束矛盾。在这场斗争中,项羽在政治上无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行为上的优柔寡断,刘邦的狡猾善变,范增的远虑和恨铁不成钢,张良的从容应对,樊哙的忠勇等,均十分生动形象,表现出作者杰出的艺术才能。 《鸿门宴》
司马迁 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行,略定秦地。至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1)。又闻沛公已破咸阳(2)。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3)。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4)。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5)。”项羽大怒,曰: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6)! ”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 沛公兵十万,在霸上(7)。范增说项羽曰: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8)。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9)。急击勿失! ”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10)。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11)! ”张良曰: “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12)。”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张良曰: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曰: “鲰生说我曰‘距关,无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13)。”良曰: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14)?”沛公默然,曰: “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 “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15)。”沛公曰: “君安与项伯有故(16)?”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17)。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18)。”沛公曰: “孰与君少长(19)?” 良曰: “长于臣。”沛公曰: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20)。”张良出,要项伯(21)。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2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23)。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24)。”项伯许诺,谓沛公曰: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25)! ”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因言曰: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26)。”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27)。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28)。”项王曰: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 张良西向侍(29)。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30)。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 “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3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32)!”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33)。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34)。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 “甚急!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 “此迫矣! 臣请入,与之同命(35)!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36)。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37)。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38)?”张良曰: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39)。”项王曰:“壮士! 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40)。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41)! ”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啗之(42)。项王曰:“壮士! 能复饮乎?”樊哙曰: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43)。怀王与诸将约曰: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44)! ”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45),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46)。沛公曰: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樊哙曰: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4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48)!”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49)。良问曰: “大王来何操(50)?”曰: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51)。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52)。”张良曰: “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53)。沛公谓张良曰: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54)。”项王曰:“沛公安在?” 良曰: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55)。”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 “唉! 竖子不足与谋(56)!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注释〕(1)行: 继续进军。略: 夺取。定: 平定。函谷关: 在今河南省灵宝县西南。(2)沛公: 即刘邦。咸阳: 秦王朝国都。(3)戏西:戏水之西。戏水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4)军: 作动词用,驻军。霸上: 亦作“灞上” ,即灞河西白鹿原,在今陕西长安县东。(5)左司马: 司马,掌军政之官,此称左司马,时沛公的属官当有右司马。王:这里用作动词,称王。关中: 秦的心脏地区,因四周有关,故称关中。子婴:秦朝的最后一个王,秦二世的侄子。公元前206年,刘邦入关,子婴出降,秦亡。(6)旦日: 明日。飨: 以酒食犒赏。(7)新丰: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本是秦的骊邑,刘邦称帝后,改名新丰。鸿门:山坡名,在新丰东十七里,后名项王营。(8)范增: 项羽的主要谋臣。山东: 战国时泛称六国之地为山东,因六国在崤山函谷关以东。幸: 古代称受君主的亲近、宠爱叫“幸”。(9)望其气: 这是迷信说法。秦汉时的方士,多自称有望气之术,说望云气就可测知吉凶。皆为龙虎,成五彩:即所谓的“真龙气”。(10)左尹: 官名,令尹之佐。项伯: 名缠字伯。张良:刘邦的主要谋士,刘邦称帝后,封张良为留侯。(11)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毋从俱死: 不要跟着(刘邦)一道去送死。(12)臣:旧时谦称。为韩王送沛公:项梁立楚怀王后,张良劝说项梁立韩王成,张良为申徒(即司徒)。后良引兵从沛公,西向进入武关。这是张良自述往事,说明他和刘邦的关系。事见《史记·留侯世家》。亡去: 逃去。语(yu): 告知。(13)鲰(zou)生: 意为浅陋无知的小人。鲰:杂小鱼名,喻小人。章炳麟《新方言·释言》: “古人凡言短小,义兼愚陋。高祖骂人,一曰‘鲰鱼’,二曰‘竖儒’,三曰‘腐儒’,皆同意。”距: 通“拒” ,把守。内: 同“纳”。(14)当:抵挡。(15)背:违反,背叛。(16)故: 旧交谊。(17)臣活之: 我救了他(项伯)的命。活: 动词,使动用法。(18)幸: 蒙。(19)孰:其,谁。少长: 年岁大小。(20)兄事之: 以侍奉兄长之礼来侍奉他。(21)要: 同“邀” 。(22)奉:捧。卮(zhi):酒器。为寿: 祝其健康长寿。古代进酒于尊长之前而致祝词,叫上寿,即为寿。毫: 细毛。秋毫:兽类新秋更生之毛,喻微细。籍吏民: 登记官吏人民于簿籍上,即造好吏民清册。将军:指项羽。(23)备:防范。非常: 意外变故。(24)倍德: 忘恩负义。倍:背,负。(25)蚤: 同“早”。谢项王: 向项王谢罪。(26)善遇之:好好地对待他。(27)从百余骑:带着一百多人。从: 随从。骑:一人一马。河北: 泛指黄河以北。下句 “河南” ,亦泛指黄河以南。不自意: 自己没料到。(28)有郤: 有裂痕,比喻关系不好。(29)东向坐:古代在室内以坐西边面向东为尊。亚父: 是仅次于父亲的意思,这是对范增的尊称。侍: 侍候,陪从。(30)目: 以目示意。玉玦(jue ): 环形有缺口的玉,古人借喻决心或断绝。(31)项庄: 项羽堂弟。不忍:不忍心,心肠软弱。若: 你。(32)不者: 否则,不然的话。不:同 “否” 。若属: 你们。(33)翼蔽: 象鸟用翅膀那样遮蔽、掩护。(34)樊哙(kuai ): 沛人,与刘邦一同起义,屡立战功。(35)与之同命: 跟他(指项羽)拚命。(36)交戟: 持戟交叉。戟: 古兵器。(37)披帷: 揭开帷帐。瞋(chin )目: 张大眼睛,表示愤怒。头发上指,目眦(zi )尽裂:头发向上竖起,眼眶都要裂开了,形容极端愤怒。(38)跽(ji ):半跪。客何为者: 来客是干什么的? (39)参乘: 即骖乘,古人车右陪乘的人,指近侍警卫。(40)斗卮: 一大杯。斗: 大酒器。(41)彘(zhi)肩: 整条猪腿。(42)覆其盾于地: 把他的盾牌反合在地上。加彘肩上:把猪腿安放在反合的盾牌上。啗(dan): 同“啖” ,吃。(43)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杀人多得不能全数,加刑于人唯恐不重。举:全。胜:尽,引申有“极” 的意思。(44)细说: 小人的话。续:继承者。不取:不采取(亡秦的老路)。(45)如厕: 上厕所。如: 往。(46)都尉: 武官。陈平: 当时是项羽部队中的都尉,第二年即离楚归汉,成为刘邦的主要谋士。(47)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干大事的不计较细枝末节,行大礼的不讲究琐细的谦让。(48)人方为刀俎(zu),我为鱼肉:人家正做刀和砧板,我们正做鱼和肉。俎: 切肉的砧板。(49)留谢:留下(向项王)辞谢。(50)操: 执持,携带。(51)璧: 玉器,圆形,中有小孔。玉斗: 玉制的酒器。(52)会其怒: 适逢他们愤怒。(53)置车骑:放弃车马。置: 抛弃。夏侯婴: 沛人,刘邦好友,从刘邦起义,后因功封汝阴侯。靳强: 曲沃人,从刘邦击项羽,因功封汾阳侯。纪信:刘邦部将,后项羽围刘邦于荥阳,纪信假装刘邦诳楚军,刘邦因而得脱,纪信则被项羽烧死。步走: 徒步逃跑。走: 逃。郦山:即骊山,在鸿门西。道芷阳,间行: 取道芷阳,抄近路走。芷阳: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白鹿原霸川上的西阪。(54)间至军中: 由小路到军中。不胜:禁不起。桮杓: 同“杯勺”,酒器,这里作为酒的代称。足下: 古代对人的敬称,这里指项羽。大将军:指范增。(55)督过: 责备。(56)竖子: 小子,庸人。 〔鉴赏〕《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的一个片断,其中涉及到的许多人物,各各闪耀着个性的光芒。在这里,同是封建军事集团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就各具风貌,神态迥异;作为两个对立营垒的谋士,范增和张良的机谋策略,也各有千秋。至于“勇士”樊哙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的愤怒形色,饮酒食肉时的粗犷举止,以及责备项羽时既气势逼人而又暗藏机巧,更以极大的鲜明性展示了他的特有性格。 作为历史著作,无论写人叙事,都必须言之有据,信而有征,决不允许象文学创作那样凭空虚构。《史记》的写作是严格按照这一要求的。诚如班固所说,它“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汉书·司马迁传赞》)那么,司马迁又怎能在《鸿门宴》等篇章中,把人物的个性叙写和塑造得这样成功呢?这里当然有着生活的原因。社会生活本来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在实践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本来就显示着千差万别的个性,而司马迁又能在朴素唯物主义指导下,“鸠集国史,采访家人” (刘知几《史通·六家篇》)。一方面“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一方面“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根据总结“历代成败兴亡之理”的要求,对纷纭杂乱的资料和传闻加以精心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抓住了各种历史人物的个性特点。除此以外,《鸿门宴》等篇章的人物刻画之所以各具风姿,栩栩如生,也是和司马迁的卓越艺术才能分不开的。 司马迁善于抓住关键性的历史事件,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鸿门宴”发生以前,项羽曾经在新安城南“击阬秦卒二十余万人” ,派当阳君等统兵猛击函谷关。事后数日,又 “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这些事件的规模和场面,都比“鸿门宴” 大得多; 但从斗争的总形势上考察,“鸿门宴” 既是刘、项从盟友转为敌手的开始,也是项羽从胜利走向败亡的转折。正因为如此,一场觥筹交错的宴会,实际上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为尖锐复杂、惊心动魄,因而更加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正因为如此,司马迁叙述“西屠咸阳”等事件,不过寥寥数笔,而“鸿门宴” 却花上了一千五百多字。 “鸿门宴”是一场斗智谋、耍权术的政治搏斗。在这场搏斗中,敌对阵营中的智囊人物张良和范增得到了细致的刻画,显示了各自的性格特点。应该说,张良和范增都是十分机智的,他们都看到了刘、项之争的性质、趋势和可能出现的后果。但是他们机智的表现却又各有其内容和形式。张良的才能是在使刘邦集团化被动为主动的过程中显示出来的。由于兵力悬殊,他在得知项氏集团准备即日进击的急迫形势下,为刘邦定下了赖帐并叫屈的计策。考虑到项羽喜欢沽名钓誉的特点及其“亚父”的老谋深算,他一方面亲自跟随刘邦冒着风险前往鸿门,一方面为了以防万一,带去了勇士樊哙等精干的百余骑,作了种种临机应变的准备。结果如愿以偿,在千钧一发之际,力挽狂澜,转危为安。范增的深谋远虑则更多地表现在事先定策,席间暗算和事后断言等方面。他一眼看出“好酒及色”的刘邦入关以后“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所以就竭力怂恿项羽“急击勿失” 。在“鸿门宴”上,他以玉玦暗示无效,立即意识到项羽已改变初衷,为了达到消灭刘邦的目的,随即指派项庄“入寿”舞剑,图谋击杀刘邦。刘邦脱险以后,他深感良机已失,失败的端倪已经表露,所以激愤地断言“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在 “鸿门宴” 这场尖锐复杂的智斗中,张良全局在胸、从容沉着的特点以及范增骄狂浮躁、心地狭窄的缺点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项伯夜见张良时,已值决斗前夕,两军距离只有四十里,刘邦的兵力只及项羽的四分之一。在这晴天霹雳面前,张良却镇静自若,“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云云,表面上似乎只是要说明自己的身分和态度,实际上却是向项伯发起的思想攻势。项伯是讲究“义” 的,他连夜通风报信,就是报答救命之恩的“义举” ,张良用“义”来打通项伯,无疑是一帖灵丹妙药。接着张良去见刘邦,张良当时对刘邦是不满意的,因为象“距关,毋内诸侯” 这样关系到全局成败的大事,刘邦竟未和他商量。所以在刘邦惊慌失措,连声问计的当儿,张良却出其不意地发出了“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的反诘。然而,张良并未给刘邦过分难堪,他的两次提问,明显包含着劝导刘邦,晓以利害的目的。特别是在刘邦默然认错以后,他便不再纠缠往事,开始为刘邦谋划对策了。从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张良顾全大局的气度和品质。跟张良相比,范增却相形见绌。在项羽决定次日进攻刘邦时,他就以为稳操胜券,万事大吉了。所以只是要项羽急击勿失,而对项伯等与敌方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却完全丧失了警惕。直到鸿门宴上,也仍然没有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面对项羽的变卦,特别是对他的多次示意毫无反响,范增被激怒了,他擅自召来项庄,命他去行刺,并气冲冲地说: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这里,他显然已自置于项氏集团之外了。刘邦走脱后,他甚至当着项羽和敌方谋士张良的面,发出了 “竖子不足与谋” 的辱骂。应该说,范增的决策是符合项氏集团的根本利益的,但是由于他心胸狭窄,老气横秋,所以终于未能被项羽所理解和接受,也就铸成了无可挽回的败局。问题还在于,对于这种严重的错误,范增始终缺乏认识,一味责怪项羽,以致把自己集团内部的矛盾暴露在敌人面前,终致被刘邦所利用,通过陈平的反间计,挑起了项羽对范增的猜疑,落得了自己愤然出走和项羽乌江自刎的下场。 注意历史人物的出身和经历,描述其独特的言论和行动,这是司马迁刻画历史人物形象的另一种方法。司马迁不是阶级论者,却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和辩证法观点。所以他有可能从不同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声容笑貌中,看到各自的出身和经历的烙印。加上他在创作中又坚持了 “不虚美、不隐恶” 的严肃态度,所以《史记》所塑造的历史人物常常是个性鲜明的典型。以刘邦和项羽为例:刘邦虽然出身贫贱,但“不事人生产” ,是个市井无赖。他惯于耍弄手腕。为了实现自身的目的,往往不择手段,不顾信义。项羽则出身于“世为楚将” 的贵族家庭,他一方面骄横放纵,草菅人命;一方面恪守礼教,贪图虚名。在反抗暴秦的长期斗争中,刘邦与项羽又各有其独特的经历。刘邦力量较小,但经常出奇制胜,因而越来越“善权谋作诈术” ; 项羽却因取得了“巨鹿之战”等巨大胜利,成了“诸侯上将军” ,所以愈益沽名钓誉,刚愎自用。“鸿门宴”上,他们的种种表现,正是其不同出身和各自经历在性格上的必然反映。 刘邦本是个“贪于财货,好美姬” 的人,进入咸阳以后,却一变而为“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这不是本性有了改变,而是为了争夺天下、骗取民心而施展的权谋。但是,他过早地想“王关中” 的愚蠢行动激起了项羽的愤怒。面对濒临覆灭的深渊,他不免惊慌失措; 但一经张良“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 的点化,他霎时醒悟,顷刻之间就粉墨登场,假戏真唱,而且“唱”得十分迷人。你看,他请来项伯,“兄事之” ,亲为敬酒、祝寿,“约为婚姻” ……。这还不算,他又信誓旦旦地把收揽民心的权谋名之谓“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把“王关中”的野心美化为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这分明是“赖”和“骗” ,可刘邦却神态逼真,言之凿凿。一副市井无赖的狡诈嘴脸,在这里可谓暴露无遗了。更有甚者,“旦日”在鸿门与项羽见面时,刘邦的模样变得分外丑恶了。他卑躬屈膝,言必称“将军” ,把先入咸阳的行动说成是以往不敢有的梦想,把“得复见将军” 当作自己莫大的幸福。为了逃避罪责和摸清底细,他还把项羽的愤怒归咎于“小人”的挑拨,装出一副受尽委屈的可怜相。作为刘邦对立面的项羽,出身和经历跟刘邦很不一样,所以个性也就别具一格。他飞扬跋扈,目中无人,不愿受人支配,更不容别人跟他对抗。所以刘邦“距关” ,他暴跳如雷,决定进击。可是听了刘邦的甜言蜜语,他立即软化,颇觉内疚。为了自我解辩,居然还主动把曹无伤告密的事说了出来。范增示意其杀刘邦,他视而不见,默然不语。至于刘邦为什么要“距关” ?为什么主动登门请罪?范增又为什么必欲置刘邦于死地? 这些问题,项羽根本没有考虑。他压根儿被眼前虚假的现象所迷惑,因而不知如何是好。项羽还严重束缚于封建礼教,亲亲之谊使他不仅没有处分私通敌方的项伯,反而听信其“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的说词,并按此行事。范增示意之际,项庄舞剑之时,他未始没有触动,但那个“义” 字制约了他,使他不愿在宴会上暗算敌手。结果放走了刘邦,带来了无穷的后患。这一桩桩,一件件,联系项羽的出身和经历来看,都不是偶然的。正因为如此,所以项羽等历史人物既真实可信,又栩栩如生。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并不事无巨细,兼收并蓄,而能抓住其特定环境中的典型特征加以叙写和刻画。第一,他从总结历史经验的需要出发,十分注意历史人物本身在某些方面本来具有的典型性,捕捉其主导方面,删略其次要方面。比如,他为张良作传,就声明绝不纠缠于张良的那些与天下兴亡无关的琐碎小事,而集中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重要事件。再如,从《项羽本纪》的实际来看,他显然扣紧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从勇猛顽强、刚愎自用和思虑浮浅、沽名钓誉等方面着笔。第二,根据写作的需要,司马迁总是把历史人物的最关重要的言行写进其本人的传记; 为了不影响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褒贬评价,又往往依据不同篇目的不同要求,把倾向各异的历史材料作分散的处理。拿“鸿门宴”来说,它互见于《项羽本纪》、《高祖本纪》、《留侯世家》和《樊哙列传》。但《高祖本纪》和《樊哙列传》,仅有二百字左右,《留侯世家》则不足一百五十字。相比之下,要算《项羽本纪》最为详尽。但刘邦、张良、樊哙等人在“鸿门宴”上的言行,在其本人的传记中,也有详于《项羽本纪》的地方。象《樊哙列传》中,樊哙跟项羽的对话,就多出如下数句: “大王今日至,听小人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司马迁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经济笔墨,避免重复; 另方面又为了使各篇所传更加集中,保持其相对的独立与完整。第三,司马迁往往把历史人物性格的各个侧面,分别放到最适合其表现的事件中来加以刻画。象以 “屠狗”起家的樊哙,既有着冲锋陷阵、斩关夺隘的匹夫之勇,又深受刘邦、张良等的熏陶,颇有一点心计。为了表现后者,作者就匠心独运地在“鸿门宴” 这个复杂斗争环境中作了详细的刻画。 画诀说: “石有三面,树有四枝” 。意思是笔法必须有阴阳向背之分,才能使物体具有立体感。画是如此,文学作品的形象塑造也颇有相似之处。司马迁写历史人物,就不仅注意正面的描绘,而且着力于侧面的烘托,还善于透露其背面的言行。这是他刻画人物形象的又一种独到的方法。在 “鸿门宴” 中,项羽的粗疏自尊的性格有着多方面的表现,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点是不杀刘邦的决策事前未和范增商量。这一点作品虽然未作正面交代,但在宴会过程中,范增之所以多次焦急地用玉玦示意,严厉召令项庄拔剑起舞,侍从们之所以果断而又蛮横地阻挡樊哙进入宴会场所,都说明自范增以下,所有人都在按老皇历办事,都不了解项羽的新决策。这就从背面有力地揭示了项羽的上述性格。与此相类的是,在“鸿门宴” 前,张良和刘邦的有关计谋,司马迁也未作直接交代。但在项庄舞剑、威逼刘邦的紧张时刻,门外的樊哙一见张良劈头便问: “今日之事何如? ”从这一急迫而又短促的问话中,足见樊哙与张良灵犀相通。他早已知道内情,并作好了应变的准备。更加耐人寻味的是,樊哙在闯宴责项时,不仅言语得体,连谎话也和刘邦昨夜讲的一模一样。显然,张良等人在定计以后,是曾经跟有关将领作了彻夜的周密准备的。这种通过樊哙来对张良等进行侧面烘托和反面交代的写法,不仅扩大了作品的容量,而且使张良的沉着机智的性格显得更加饱满、生动和真实。 “《史记》叙事,文外无穷,虽一溪一壑,皆与长江大河相若。”(刘熙载《艺概》) “鸿门宴” 虽然只是《项羽本纪》的一个片断,但它事事与刘、项之争的全局相关联,处处都体现了司马迁的高度艺术技巧,人人皆是不朽的形象典型。宋代的刘辰翁曾说: “鸿门宴” “历历如目睹,无毫发渗漉,非十分笔力,模写不出”。我们觉得,刘辰翁的这种赞语,“鸿门宴”及其作者是当之无愧的。 字数:9351 谈凤梁,张瑗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267-278页. 鸿门宴❶指项刘于鸿门宴上明争暗斗之事。唐胡曾《咏史·鸿门》: “项籍鹰扬六合晨,鸿门开宴贺亡秦。樽前若取谋臣计,岂作阴陵失路人! ” 鸿门宴hóngményàn鸿门: 地名。本指隐藏杀机的宴会。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鸿门宴公元前206年,刘邦攻破秦都咸阳后,派兵守函谷关。不久,项羽破关而入,带兵四十万进驻新丰鸿门 (今陕西临潼东),准备消灭刘邦。经项羽叔父项伯调解,刘邦亲至鸿门见项羽。项羽因留刘邦饮。宴会上,范增命项庄舞剑,欲乘机刺杀刘邦; 项伯也拔剑起舞,以身掩护刘邦。后来樊哙带剑拥盾闯入,面责项羽,刘邦才以“如厕”为掩护,乘隙脱险。见《史记·项羽本纪》。后常以摆“鸿门宴”比喻不怀好意的宴请。 鸿门宴hóngményàn公元前206年,刘邦到鸿门(今陕西临潼东)会见项羽。酒宴中,项羽谋士范增指使项庄借舞剑之机刺杀刘邦,刘邦幸有项伯、樊哙等人护卫方得乘隙脱逃。后来用“鸿门宴”比喻意图加害客人的宴会。江敏《小世界》:“这一顿饭如同~,老师如芒在背,浑身上下不自在,真正地领略了宗太太的手段。”|程乃珊《归》:“这顿小年夜饭,倒也有点‘~’的味道。” 鸿门宴鸿门:古地名,今陕西临潼县东。在鸿门摆下的酒宴。指表面以礼相待,实际是内含杀机或设好圈套的宴会。秦朝末年,沛公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叛变,密告项羽说,刘邦企图称帝。项羽大怒,马上起兵讨伐。当时刘邦势单力薄,为避免灾祸,主动来到项羽驻地鸿门谢罪。酒宴上,项羽的谋士范增命大将项庄舞剑助兴,企图趁机杀死刘邦,一时间剑拔弩张,气氛异常紧张。幸亏项羽的叔父项伯与刘邦大将樊哙解围,刘邦才免遭一死。(见《史记·项羽本纪》) 各种宴会 各种宴会正月十五的宴会:灯宴 ☚ 宴会 散开1 ☛ 鸿门宴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占秦都咸阳后,派兵据守函谷关。项羽对刘邦抢功先占咸阳不满,率四十万大军闯关至戏(今陕西临潼东北),屯军鸿门(今陕西临潼东),离刘邦驻地灞上仅40里,准备消灭刘邦。后经项羽叔父项伯调停,项羽准备取消灭刘计划。刘邦亲赴鸿门拜谢。宴会上,项羽谋士范增命项庄舞剑,意欲刺杀刘邦。项伯也拔剑起舞,身护刘邦。因刘邦部将樊哙执盾带剑闯入,刘邦方得机脱险,回到灞上。 鸿门宴鸿门,古地名,在今临潼县东,又称鸿门陂。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占秦都咸阳后,派兵驻守函谷关。不久项羽率40万大军攻入,进驻鸿门,准备消灭刘邦。经项羽叔父项伯调解,刘邦亲至鸿门会见项羽。宴会上,范曾命项庄舞剑,欲乘机杀死刘邦,项伯也拔剑起舞,常以自身掩护刘邦,最后刘邦手下将领樊哙带剑执盾闯入宴会,刘邦方得脱险而回。后人们常用“鸿门宴”来借指那种名为设宴款待,其中暗藏杀机的情形。“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一语也源于鸿门宴而来。鸿门宴之后,楚、汉之间的矛盾公开化和表面化,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帷幕。 鸿门宴 鸿门宴灭秦以后,刘邦到鸿门会见项羽,虎口脱险之事。公元前206年,项羽在钜鹿消灭秦军主力后,赶到函谷关。看到刘邦已先他入关,接受秦降,并派兵守关,大怒。他背信前约,派兵强行攻入关内,进驻鸿门 (今陕西临潼县东顶王营)。时刘邦军霸上 (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两军形成对峙之势。汉军左司马曹无伤暗通项羽,告诉他 “刘邦欲王关中” (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大怒,采取范增的建议,依仗人多势盛,企图次日大军进攻汉军,消灭刘邦。项羽的叔父项伯念及张良对他曾有救命之恩,遂夜见张良,劝其赶快离开险境。张良见事危急,忙引他见刘邦。刘邦事之如兄长,与其结为亲家。他自知以自己十万兵马难以与项羽的四十万大军抗争,遂请项伯连夜赶回营中,转告项羽他决无称王关中之意。项羽听罢项伯所言,息怒,改变初衷。次日刘邦亲率百余骑至鸿门向项羽道歉。项羽款待之,告诉他这都是曹无伤挑拨是非所致,遂重归于好,为他们设置酒宴。项王、项伯东向坐,范增南向坐,刘邦北向坐,张良西向奉。饮酒畅叙之间,范增屡次举目望项羽,暗示其趁机除掉刘邦,项羽却佯装不知。无奈,范增起身出去,召见项庄,命其进去舞剑助寿,趁机刺杀刘邦于坐中。项庄遂入,舞剑。项伯坐在一边明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遂亦拔剑起舞,屡屡以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使项庄没有刺刘邦的机会。张良见势忙传樊哙进。樊哙带剑持盾闯入军门,饮厄酒、食彘肩,怒发冲冠,直斥项王: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同上)。项羽命罢舞剑,请其坐下。片刻之后,刘邦起身上厕所,召樊哙出来。项羽久等不见刘邦回来,命陈平出来叫他。樊哙说: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同上)。遂命张良留下致歉,刘邦在樊哙等人护送下不辞而别,走小路回到军中,立杀曹无伤。范增听说刘邦已乘隙逃走,以剑撞碎刘邦所赠玉斗,怒曰“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同上)。史称“鸿门宴”。 ☚ 矫立胡亥 英布叛乱 ☛ 鸿门宴 鸿门宴Hougmen yan项羽企图谋害刘邦的一次宴会。公元前206年,刘邦已入咸阳,根据“先入关者王之”的约言,刘邦约法三章,想独自统治关中。而项羽不愿意刘邦作关中王,于是立即率军入关,陈兵鸿门(今陕西临潼东),与驻兵灞上(今陕西长安县东)的刘邦相持,项羽拥精兵40万,咄咄逼人。项羽的谋臣范增献策,应趁机消灭刘邦,项羽的叔父项伯探听到这一计策,告密于刘邦,刘邦深知兵力敌不过项羽,便想与项羽卑辞言和。第二天刘邦带着张良、樊哙等来到鸿门,向项羽致谢言好。项羽设宴招待刘邦等人。席间,范增多次向项羽示意,要他杀掉刘邦,但项羽犹豫不决,默然不应。范增于是让项羽的堂弟项庄舞剑于堂上,想寻机杀死刘邦。项伯看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刘邦曾当过沛县亭长)”,也拔剑起舞,掩护刘邦。张良见情况紧急,出召樊哙带剑执盾闯入,怒目责问项羽,使刘邦得机借口去厕所,逃回灞上,留张良代向项羽告别。鸿门宴后,刘邦和项羽之间的矛盾益发不可调解,楚汉之争愈演愈烈。 ☚ 约法三章 汉 ☛ 鸿门宴公元前206年,刘邦占领秦都咸阳后,派兵把守函谷关。项羽率40万大军攻入,进驻鸿门(今陕西临潼东),拟一鼓消灭刘邦。经项伯调解,刘邦亲至鸿门拜会项羽。宴会上,范增使项庄舞剑,欲伺机刺杀刘邦,项伯见状,也拔剑起舞,以身掩护。后樊哙仗剑执盾闯入,刘邦方寻机逃回。 鸿门宴古代一次著名宴会。是楚汉之争中项羽谋图在鸿门宴刺杀刘邦的事件。泰末赢子婴元年(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占秦都咸阳后,派兵据守函谷关,以拒项羽率军西进。项羽对刘邦抢功先占咸阳不满,率40万大军闯关至戏(今陕西临潼东北),屯军鸿门(今陕西临潼东),离刘邦驻地灞上仅40里,准备消灭刘邦。刘邦因势力悬殊,采纳张良建议,结交项羽叔父项伯,请他调解,以作缓兵之计。后经项羽叔父项伯调停,项羽准备取消这一计划。刘邦亲赴鸿门拜谢。晏会上,项羽谋士范增命项庄舞剑,意欲刺杀刘邦。项伯也拔剑起舞,身护刘邦。后因刘邦部将樊哙执盾带剑闯入,刘邦方得机脱险, 回到灞上。这次宴会史称鸿门宴。 鸿门宴 鸿门宴刘邦灭秦后, 即派兵把守函谷关,按照楚怀王预先的诺言,打算做关中王。项羽对刘邦抢先入关占据咸阳,深感不满,遂率四十万大军突入函关,屯军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离刘邦驻地灞上,仅四十余里。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奸细向项羽报告了刘邦占据咸阳后,抢夺金银珠宝,企图称王关中的消息, 更使项羽大动肝火,准备稍事休整后,即向刘邦进攻。当晚,项羽的叔父项伯单骑来至汉营,私自探望张良。因为张良对项伯曾有救命之恩, 项伯向张良透露了项羽的进攻计划,劝张良随他一起离开刘邦,免遭灭亡。张良假借和刘邦辞别之际,要刘邦向项伯说明自己封府库、守函关的目的在于等候项羽处理,并无称王之心,恳请项伯在项羽面前婉言相劝,免动干戈。为了结好项伯,刘邦还当面答应愿把女儿嫁给项伯之子。项伯看到刘邦态度诚恳,为之感动,遂答应当晚回去后立即劝说项羽,并要刘邦第二天一早前来鸿门,向项羽亲自道谢。经项伯调解,项羽转怒为喜,遂取消了进攻刘邦的计划。第二天,刘邦来到鸿门,项羽设宴招待。谋士范增在宴会上多次示意项羽杀死刘邦,均被拒绝。又派项庄舞剑,欲刺刘邦,项伯挥剑对舞,以身掩护。在这紧急时刻,刘邦的猛将樊哙带剑执盾闯入会场,数责项羽,刘邦乘机脱险而归。 ☚ 约法三章 火烧秦宫 ☛ 鸿门宴 鸿门宴项羽在鸿门宴请刘邦之事。前206年,刘邦攻占秦都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亡。刘邦即派兵扼守战略要地函谷关。项羽对此大为不满,率40万大军闯关至咸,屯军鸿门,威逼霸上,准备一举消灭刘邦。当时,刘邦只有军士10万,力量不敌项羽。经过项伯的斡旋,项羽取消了灭刘计划。因此,刘邦带领张良、樊哙等亲赴鸿门 (今陕西临潼东)拜谢。项羽设宴招待刘邦等人。谋士范增数次示意趁机杀死刘邦,项羽默然未动; 范增又令项庄舞剑助兴,想伺机刺杀刘邦。项伯亦拔剑起舞,以身遮蔽刘邦。张良见状,急召帐外樊哙闯入。刘邦出帐,脱险。 ☚ 楚汉战争 约法三章 ☛ 鸿门宴hong men yan【历史】Hongmen feast—a meeting contrived as a trap (originally a feast held at Hongmen by Xiang Yu for his rival Liu Bang,at which an attempt was made on Liu’s life) 鸿门宴Hongmen banquet—a feast or meeting set up as a trap for the invited 鸿门宴前206年,刘邦攻占秦都咸阳,派兵守函谷关,欲以此为基地,图谋扩展。不久项羽率军四十万,进驻鸿门(陕西临潼东),与范增合计消灭刘邦。项伯从中调解,刘邦亲至鸿门会见项羽。酒宴上范增命项庄舞剑,欲伺机刺杀刘邦。项伯也拔剑起舞,以身掩护。后以樊哙带剑执盾闯入,斥责项羽,刘邦乘隙脱险。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