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鸿胪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鸿胪寺 鸿胪(lu卢)寺官署名。东汉以后,大鸿胪一官主要职掌为朝祭礼仪之赞导。北齐始置鸿卢寺,历代沿置。南宋、金、元皆不置鸿卢寺,明清复置。 ☚ 庆成宴 头脑儿 ☛ 鸿胪寺 官署名。汉魏以后始有鸿胪之名,北齐时称其官署为鸿胪寺,相沿至清(南宋及金、元不设),但职掌不尽相同。清代设管理寺事大臣,例由满族礼部尚书兼充,次设卿、少卿等官。专管赞导朝会、宴会、祭祀礼仪。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时,并入礼部,旋复设。1906年归并礼部。 鸿胪寺 鸿胪寺官署名。唐代为九寺之一。宋初沿置,设判鸿胪寺一人,以朝官以上官充任。元丰改制,置卿、少卿各一人以为正、副长官,又置丞、主薄等。掌周边少数民族及外国朝贡、宴劳、赐予、送迎,以及国家凶丧之仪、中都祠庙、道士僧人籍账除附等事。建炎三年(1129)并入礼部。绍兴中一度复置,旋废不再置。 ☚ 评事 司农寺 ☛ 鸿胪寺官署名。唐代中央政事机构九寺之一。秦置典客,为九卿,掌接待少数民族等事。汉景帝改名大行令,武帝以后改称大鸿胪。北齐始设鸿胪寺。唐代鸿胪寺长官为卿,领典客、司仪二署,负责少数民族朝贡宴享送迎接待及皇室大臣丧葬礼仪等事。高宗时曾一度改寺名为司文寺,长官为正卿,武则天时,改为司宾寺,不久均复旧名。 鸿胪寺 鸿胪寺官署名。鸿胪之名,取大声传赞之意;鸿,声;胪,传。其官起于秦代之典客,汉代之大行令。北齐以后置鸿胪寺,起初掌引导外宾,殿廷典礼以大声指导进退拜起之仪节等事。后来诸朝于礼部置有主客司,鸿胪寺就专掌行礼仪节,执掌范围也限于外朝大朝会等,不能直达宫廷,宫内自有閤门使专任传宣引导之事(如宋代置有东西上閤门使)。鸿胪寺一般设卿、少卿各一人,所属有呜赞、序班等官。明代鸿胪寺下设司仪、司宾两署,各置署丞掌之,“凡国家大典礼、郊庙、祭祀、朝会、宴飨、经筵、册封、进历、进春、传制、奏捷,各供其事;外吏朝觐、诸蕃入贡、与夫百官使臣之复命谢恩、若见若辞者,并鸿胪引奏。”(《明史·职官志三》)因此,西门庆升级往东京谢恩,翟谦要他“不如你今日先鸿胪寺报了名 ”。(第七十回) ☚ 佥都御史 指挥直驾 ☛ 鸿胪寺官署名。汉景帝时置大鸿胪,东汉续置,职能略异,主要掌朝仅祭祀,以及诸侯和四方郡国来朝的宾礼事宜。北齐置鸿胪寺,唐代改司宾寺,随又复旧称。北宋置鸿胪寺,南宋废归礼部。金、元未置。明、清复置鸿胪寺,由鸿胪寺卿主管,专掌朝仪。清末废。 鸿胪寺【同义】总目录 鸿胪寺仪堂 鸿胪寺 鸿胪寺官署名。隋代始置。此后唐、宋、明、清各代均沿置。掌礼仪宾客赞导等事。《旧唐书·职官志》:“鸿胪寺: (周曰大行人,秦曰典客,汉景帝曰大行,武帝曰大鸿胪。梁置12卿,鸿胪为冬卿,去大字,署为寺。后周曰宾部,隋曰鸿胪寺。龙朔改为同文寺,光宅曰司宾寺,神龙复也。) 卿1员,(从三品); 少卿2人,(从四品上); 卿之职,掌宾客及凶仪之事,领典客、司仪二署,以率其官属,供其职务。少卿为之贰。凡四方夷狄君长朝见者,辨其等位,以宾待之。凡二王后及夷狄君长之子袭官爵者,皆辨其嫡庶,详其可否。若诸蕃人酋渠有封礼命,则受册而往其国。凡天下寺观三纲,及京都大德,皆取其道德高妙、为众所推者补充,申尚书祠部。皇帝太子为五服之亲及大臣发哀临吊,则赞相焉。凡诏荆大臣,一品则卿护其丧事,二品则少卿,三品丞1人往。皆命司仪,以示礼制。丞2人,(从六品上); 主簿1人,(从七品上); 录事2人,(从九品上);府5人,史11人,亭长4人,掌固6人。丞掌判寺事,主簿掌印,勾检稽失。录事掌受事发辰。” ☚ 弘州荨麻林纳失失局 洪番永盛军安抚司 ☛ 鸿胪寺唐鸿胪寺在长安城朱雀街西第二街北来第一坊。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 鸿胪寺官署名,北齐始置。隋唐因之,掌迎送宾客,册封番邦以及吉凶庆吊之事。隋领典客、司仪、崇玄三署。唐初因隋制,开元后崇玄署划归宗正寺。龙朔年间改名为司文,光宅年间又改称司宾,后皆复旧称。南宋废,至明又置,清末废。 鸿胪寺官署名。秦汉有大鸿胪,东汉以后,大鸿胪主要的职掌为朝廷礼仪的赞导,历代沿置,至梁陈与北魏始加寺字称为鸿胪寺。北齐以鸿胪寺卿与少卿为正副主官,丞助理寺事。掌少数民族朝会与凶丧吊祭之事,统典客、典寺、司仪等署。隋鸿胪寺领主客、司仪、崇玄三署。其制与北齐同。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鸿胪寺为同文寺,卿与少卿改为同文寺正卿与同文寺大夫,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复旧。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改为司宾寺,主官仍称卿与少卿,神龙元年(公元750年)复为鸿胪寺。属官有主簿一人,录事二人,府五人,史十一人,亭长四人,掌固六人。唐代崇玄署属宗正寺,故鸿胪寺内部机构仅置典客、司仪两署。五代沿唐制,亦置鸿胪寺。宋初,鸿胪寺置判寺事一人,掌祭祀、朝会、前资、致士、蕃客、进奉官、僧道、耆老陪位、享拜周六庙三陵,公主、妃主以下丧葬派官监护,给以所用卤簿,及文武官员死亡赠赙等事。元丰改制后以鸿胪寺卿、少卿为正副主官,丞助理寺务。掌少数民族及外国朝贡、宴劳、给赐、送迎等事务,以及宗室、大臣凶仪,中都祠庙、道士与僧侣籍帐除附等禁令。领往来国信所,都亭西驿及管干所、礼宾院、怀远驿、寺务司及提点所、传法院、左右街僧录司、同文馆及管勾所等。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并入礼部,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复置,旋又废。辽南面官中有鸿胪寺。金元不置,金有閤门使,元有侍仪司,以当鸿胪之职。明太祖为吴王时沿元制置侍仪司,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为殿廷仪礼司,属于礼部。三十年(公元1397年)始改为鸿胪寺,掌朝会、宾客、吉凶仪礼之事。置鸿胪寺卿、左右少卿各一人,左右寺丞各一人。属官有鸣赞、序班。内部机构分主簿厅与司仪、司宾二署。迁都北京后,南京仍置鸿胪寺,南京鸿胪寺有卿、主簿、司仪、司宾各一人,所属有寺丞、鸣赞、序班等。清于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置鸿胪寺,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以后,由礼部满尚书兼管鸿胪寺事。下设卿,满汉二人,少卿满汉二人,属官有鸣赞、学习鸣赞、序班、学习序班、主簿、笔帖式、经承。内部机构分主簿厅、鸣赞厅、司仪厅等。清制鸿胪寺专掌朝会与国家宴会时赞导礼仪,较明以前的职掌为专。皇帝“常朝”召见官员与“大朝”庆贺典礼,都由鸿胪寺事先传知各衙门,至期集会,安排好行礼班次。鸿胪寺官赞导庆贺、“谢恩”时升、降、拜、跪之礼,赞导宴会时官员行礼之仪,赞导皇帝出入宫廷时百官迎送之仪。另外,皇帝在保和殿考试贡士,读卷官与贡士的行礼,也由鸿胪寺官引导;皇帝出巡,也由鸿胪寺预定远近,临时率领地方官迎接,称为“接驾”。此外鸿胪寺官还须纠察官员失仪以及管理各种典礼时陈设桌案之事。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戊戌变法时鸿胪寺曾一度并入礼部,踰月又分出。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统一厘定官制时裁撤,其职任仍并入礼部。 鸿胪寺官司名。 职掌❶宋前期,止掌祭祀、朝会时前资官、致仕官、蕃客进奉官、僧道、耆寿陪位,享拜后周六庙、三陵及本朝公主、妃主以下丧葬差官监护,给其所用仪仗,文武官薨卒赙赠等事(《宋会要·职官》25之1)。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