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鸿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鸿沟

《鸿沟》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史记》卷八《高祖本纪》:“项羽数击彭越等,齐王信又进击楚。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

【释义】楚、汉相争中,一度曾以鸿沟为界线。鸿沟,渠名,是古汴水支流,在今河南省境内。后来人们把界线分明称作“鸿沟”。

【例句】①汉高皇对敌楚项籍,诸葛亮要擒司马懿。那两个地割鸿沟,这两个兵屯渭水。(周德清套曲[越调·斗鹌鹁]《双陆》[三台印])此处以楚汉地割鸿沟来比喻打双陆中的一种局势。②早则不从今已后,两分疆界指鸿沟。(尚仲贤杂剧《汉高皇濯足气英布》第三折[啄木儿尾])英布归顺汉王,领兵去救彭越,但割鸿沟与此战无必然联系,这是戏剧虚构处。③我呵,空掌着文武三千队,中原四百州,只待要割鸿沟。(马致远杂剧《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第二折[斗虾蟆])“割鸿沟”意为要丧失国土。汉元帝责怪朝臣无能,不能捍卫疆土,使匈奴前来胁迫汉王朝。

鸿沟

❶比喻阵前或战场。北周庾信《拟咏怀》之八: “长坂初垂冀,鸿沟遂倒戈。”
❷比喻必须分清界限的场合。清李渔《怜香伴·狂喜》: “你如今到鸿沟,怕做了乌江刘项。”
❸借指割让的租界地。清黄遵宪《香港感怀》诗之二: “帆樯通万国,壁垒逼三城。虎穴人雄据,鸿沟界未明。”
○ 鸿沟之盟

鸿沟hóngɡōu

古代运河名,战国时开凿,楚汉对峙后期曾以此为界。后比喻明显的界线
 △ 不可逾越的~。

鸿沟hónggōu

〈名〉比喻明显的界限,巨大的隔阂:隔着鸿沟│不可逾越的鸿沟。
【同义】界限│距离。

鸿沟hónggōu

【释义】
古代运河,在今河南省,楚汉作战时的临时分界,比喻明显的分界线。

【色彩】
含贬义。

【近义】
界线︱界限︱分界︱分野。

【扩词】
一条鸿沟︱判若鸿沟︱不可逾越的鸿沟。

【造句】
 ❍ 我们之间虽然有意见分歧,但不存在不可逾越的~。
 ❍ 某些国家里,两代人之间的~越来越深。

【正形】
“鸿”不写作“红”。

鸿沟

“鸿”通 “洪”,是 “大”的意思。 “鸿沟”是古代一条运河的名称,战国时期即已开通。故道自今河南省荥阳北引黄河水,形成黄淮平原上的水道交通网。秦朝灭亡后,刘邦、项羽争夺天下,多年后曾以 “鸿沟”为界: 东楚西汉,界限分明,双方军队都不可跨越。
后来,“鸿沟”一语便用来比喻事物之间界限分明、不可跨越之意。

鸿沟

古运河名。约战国魏惠王十年(前360) 开通。故道自今河南荥阳北引黄河水,东流经今中牟北,又东经开封北,折而南经通许东、太康西,至淮阳东南入颍水。东汉后渐淤塞。楚、汉相争时曾以此为界。《史记·高祖本纪》:“项王……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中,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后称界限分明为“划若鸿沟”。

鸿沟hóng gōu

比喻明显的界线。

大河流

大河流

江(大江) 大川 大河 江河洪河 泰河 鸿沟 名川 名水
江河的统称:水流
长的河流:长川
黄河:河(大河;长河;母亲河) 德水黄龙 黄浊 龙黄
长江:江(大江;西江;楚江;扬子江;汉阳江) 天堑 黄沱 长蛇 长虵
主干河流:主流 干流 正溜 经渎
水的主流:经水
江河大川:
名山大川:山川
顺畅的江河:驯流
水色清澈的江河:青江
明洁清澈的江河:霜练
色青流长的江河:青罗带
永远奔流不息的江河:不废江河
(陆地表面较大的天然水流:河流)

☚ 支流   河流的各部 ☛

界限

界限

界(界隔;经界;省~;接~) 限(限界;际限;岸限) 至(四~)畔(畔际) 圻(边~) 阈 垠(垠堮) 畛(畛畔;畛畍;畛域;畛封;畛畦;畦畛) 埒 坛宇 区域 轸域 畦封 涯涘 边徼边际 范围 分野 町畦 疆里疆界 疆畔 疆理
程式界限:程限
区别,界限:区界
事物的界限和范围:藩(藩翰) 界域
不同事物的主要分界:分水岭
中华民族与外族间的界限:夷夏之防
两个地区分界的线:界线
疆土的分界:鸿沟
明显的界线:鸿沟 洪沟
四周的界限:四至八到
四周界限与八方道路:四至八道
身份地位的界限:身界
划定的年代界限:断限 限断
规定、限定的界限:限界
合适的界限:分际
程度上不能再超过的界限:极处 极点极度 头儿 顶点
界限分明:皂白沟分 画若鸿沟
界限很清楚,区别很明显:判若鸿沟 界若鸿沟
界限分明的样子:截然(~不同)
界限明显的样子:界然
界限清楚:泾渭分明 清渭浊泾 浊泾清渭 泾渭自明 判分泾渭 泾渭自分 泾渭了然 泾渭各判 泾渭不杂 无杂泾渭
是非界限很清楚:黑白分明
界限非常清楚:壁垒分明
界限分明,不可逾越:森严壁垒 壁垒森严
是非、好坏界限清楚:黑白分明 白黑分明
界限不清:模糊 混淆 淆乱
混淆不明:霿淆
混合不分:笼而统之
没有界限:无壁
不分界限、范围:不分畛域 罔分畛域
(不同事物的分界:界限)

另见:地界 划分 边际 限度 功效

☚ 界限   范围 ☛

鸿河 鸿沟
江和海:江海
江海的别称:谷王(百~)
江和天:江天
江边:江介 江干 江次 江际 江裔 江滨 江垠 江渚 江汜 江涘 江湄 江浒 江漘 江澨 江浔 江徼 江潭 江靡 江圻 江际
江的北边:江阳
江的南边:江阴
江面上:江面 江身 江腹 江上
白色江面:雪界
晴天下的江面:晴川
江面宽阔,像是与天相接:江天一色
江中央:江心 江膂
沿江一带:江濆
整条江:满江 连江
长江大河:江淮河汉 河汉江淮
(大河:江)

☚ 河道   河流 ☛
鸿沟

鸿沟

古运河名。约战国魏惠王十年(前360年)开通。故道自今河南荥阳北引黄河水,东流经今中牟北,又东经开封北,折而南经通许东、太康西,至淮阳东南入颖水。连接济、濮、汴、睢、颖、涡、汝、泗、菏等主要河道,形成了黄淮平原上的水道交通网。楚汉相争时曾划鸿沟为界: 东面是楚,西面是汉。

☚ 邗沟   灵渠 ☛

鸿沟

战国魏惠王时为沟通黄河与颍水而开凿的人工渠道。自今河南荥阳北引黄河水东流,经今中牟北、开封北,折向南经通许东、太康西、淮阳东南入颍水。联结济水、汴水、睢水、泗水等,形成了黄淮平原的水道交通网。楚、汉之争,项羽、刘邦约定以此为界,西属汉刘邦,东属楚项羽。汉代以后改称“狼汤渠”,东汉以后渐趋淤塞。

鸿沟

古代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战国魏显王九年(前360年)开始兴建,修成后,秦汉、魏、晋、南北朝都通航运输,成为黄淮间主要水运交通线路之一。西汉又称 “狼荡渠” 。它自今河南荥阳北引黄河水,东经中牟北、开封北折向南,经尉氏东、太康西、至淮阴,分两支,南入颍水,东入沙(蔡)水通淮河。鸿沟通淮河的通道还有,在开封东分水入汳(古汴水),又南东分水入睢水、 (涣)水, 皆可入淮。再南,向东分水入涡水,直达淮河。形成黄淮间的水运交通网。隋代开通济渠,即唐宋时的汴河,成为黄淮间的交通干道,相当于鸿沟位置的蔡河仍部分起着沟通黄淮的作用。元代开京杭运河,水运干线东移,蔡河遂湮塞。

鸿沟

鸿沟

战国中期魏国开凿的沟通黄淮的人工运河。魏惠王九年(前362)迁都大梁(今开封市)。为发展水路交通,于次年开凿鸿沟。大约是从北面的黄河或荥泽引水入圃田泽, 然后从圃田泽开渠东至大梁。至魏惠王三十一年(前340), 又从大粱向东开梁, 并折而南下和淮河北面的支流丹水、雎水、水相串通, 下接颖水, 通于淮河。鸿沟的开通, 使黄淮间重要水道彼此联接起来, 促进了各水道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政治联系。

☚ 漳水十二渠   都江堰 ☛

鸿沟

wide gap;chasm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严重经济困难表明,世界的南北矛盾与贫富~正在扩大和加深。The serious economic difficulties of many developing countries show clearly that the global North-South contradiction is sharpening and 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widening./不可逾越的~unbridgeable gap;impassable chasm

鸿沟

秦汉时称汴河。战国魏惠王开凿的我国古代第一条南北运河。从河南荥阳东北黄河南岸,引黄河入颍水。秦时,以此河沟通江淮交通。秦末,陈胜、吴广占领鸿沟下游古陈国(今河南省太康县),扼住秦的粮道和南北交通。汉初,楚汉相争,中分天下,以鸿沟为界,西为汉,东为楚。东汉后,鸿沟渐淤。宋元时曾动工疏浚。今为郑州西部的贾鲁河。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9:3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