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蝉赋
辞赋名篇。北宋欧阳修作。《四库全书》、《欧阳文忠公集》见载。该赋为作者于嘉祐元年夏,大雨水,奉诏祈晴于醴泉宫,闻鸣蝉,有感而作。文章先叙自己醴泉宫祈晴之“清虑”、“荐诚”、“以静观动”、“见乎万物之情”的情状。继写朝雨骤至,微风不兴,雷声隐隐,数株古木之上,有蝉悲鸣:“引清风以长啸,抱纤柯而永叹。嘒嘒非管,泠泠若弦。裂方号而复咽,凄欲断而还连。吐孤韵以难律,含五音之自然”。终以联想、感叹,推测蝉的来历,将蝉与人相比,得出“万物莫不好鸣”的观点。但随着时间环境的改变,万物“咸漠然而无声”,“俄而阴云复兴,雷电俱击,大雨既作,蝉声遂息”。而人不同于万物,所贵之处,不仅巧于语言,而且传于文字,故“虽共尽于万物,乃长鸣于百世”,作者以此“聊为乐以自喜”。文章因物寄意,表现了欧阳修对人生、世事的感受,流露出执着世事、肯定人生价值的积极态度。艺术上通篇以对比手法出之,蝉与万物,万物与人,人与蝉的对比,衬映叠现,浑然如一;立意构思,巧用韩愈《送孟东野序》而泯其痕迹;自然飞动,清雅可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