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鸀鳿”、“燭玉”、“屬玉”、“𪈺𩿱”,亦稱“鸑鷟”。水鳥。似鴨而大,長頸赤目,紫紺色,善鬬。《史記·司馬相如列傳》:“𪀁䳘鸀𩿱,𪁉䴋目。”裴駰集解引郭璞曰:“𪈺𩿱,似鴨而大,長頸赤目,紫紺色也。”張守節正義亦引郭曰:“〔鸀𩿱》辟水毒,生子在深谷澗中。若時有雨,鳴。雌者生子,善鬬。江東呼爲燭玉。”《漢書》作“屬玉”。《文選·左思<;吳都賦>;》:“鳥則鵾雞鸀鳿。”李善注引劉逵曰:“鸀𩿱,水鳥也。”《說文·鳥部》:“鸑……江中有鸑鷟,似鳧而大,赤目。”段玉裁注:“此言江中鸑鷟,别是一物,非神鳥……合是四說,知鸑鷟即鸀𩿱。”唐·李宣古《聽蜀道士琴歌》:“朝雉飛,雙鶴離,屬玉夜啼獨鶩悲。”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禽一·鸀鳿》:“〔釋名〕鸑鷟。”又引陳藏器曰:“鸀鳿,山溪有水毒處即有之,因爲食毒蟲所致也。其狀如鴨而大,長項,赤目斑嘴,毛紫紺色,如鵁鶄色也。”一說,即白鶴子。李時珍說:“案《三輔黄圖》及《事類合璧》,並以今人所呼白鶴子者爲鸀鳿,謂其鳥潔白如玉也,與陳氏似鴨紫紺之說不同。白鶴子狀白如鷺,長喙高脚,但無頭絲耳。姿標如鶴,故得鶴名。林棲水食,近水處極多。人捕食之,味不甚佳。”今謂大白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