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稱“鵩”,亦作“服”。即鴞2。《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有鴞飛入賈生舍,止於坐隅。楚人命鴞曰服。”《文選·賈誼<;鵩鳥賦>;》作“鵩”。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禽四·鴞》:“巫縣有鳥如雌鷄,其名爲鴞,楚人謂之鵩。”按,或說服似鴞。《鵩鳥賦·序》:“鵩似鴞,不祥鳥也。”《爾雅翼·釋鳥》:“鵩,似鴞,不祥鳥,夜爲惡聲者。”元·陳基《次韻垂虹橋泊舟唱和》:“越人尚以鷄爲卜,楚俗相傳鵩類鴞。”明·李時珍已加考據,明确指出鴞、服爲一物,而非二物。他說:“今通考據,并咨詢野人,則鴞、梟、鵩、訓狐,一物也。”參閱其《本草綱目·禽四·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