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鳞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鳞茎lín jīng一种形状像圆盘的地下茎。1903年汪荣宝等《新尔雅·释植物》:“其为枝或短缩茎于地中,而其面具多肉鳞片(即变形叶),鳞片之腋又复生新鳞茎,如百合、葱及郁金香类者,谓之鳞茎。”1913年《民国新教科书——植物学》第一篇:“此种鳞叶,亦常生于由地下茎(如根茎、块茎、鳞茎之类)发出至地面上之枝芽上。”◇麟茎。 鳞茎bulb由短缩茎盘上着生的肉质叶鞘膨大而成的变态器官。葱蒜类蔬菜的鳞茎具有总的苞被,称“有被鳞茎”;百合的鳞茎也由数十片鳞片聚合而成,但没有总的苞被,称“无被鳞茎”。
鳞茎形成的条件 光周期和温度是鳞茎形成的主要条件。 光周期 鳞茎的形成要求较长的光照(12~14小时或更长),但品种不同,光周期的临界长度也不同。低纬度地区栽培的品种多属短日类型,而高纬度地区的多属长日类型。引种时须考虑从纬度相近的地区相互引种。 温度 较高的温度和较长的光照是诱导和促进鳞茎形成的重要条件两者缺一不可。如在热带低海拔地区,温度虽高而日照短,通常不形成鳞茎;在高海拔地区,温度低且日照短,大蒜虽能生长,但鳞茎小而粗糙。 鳞茎类蔬菜的抽薹开花要求通过低温春化,属绿体春化类型。作为繁殖用的鳞茎,在贮藏期间可感应低温。如洋葱幼苗生长到足够的苗龄时越冬,到第二年高温和长日照条件下才能形成鳞茎,并能抽薹。留种用的蒜瓣在5℃以下低温贮藏,第二年才能抽薹和形成鳞茎。 氮素营养 土壤养分及水分,尤其是氮养营养,会影响到根的吸收及叶的同化功能,从而影响鳞茎的大小。影响的程度取决于临界光照长度。如洋葱植株在光照长度超过临界范围时,如果氮素不足,不致影响鳞茎的形成;但在接近临界光照长度时,氮素不足则会促进鳞茎膨大;而氮过多,反而减慢鳞茎的膨大。 栽培措施的影响 在鳞茎形成前,植株的生长状态影响鳞茎的大小及结构。如在长江流域栽培洋葱,多晚秋播种,幼苗越冬,第二年形成鳞茎而不抽薹。如果播种过早,以大苗越冬,则易出现先期抽薹而失掉商品价值。大蒜秋季播种过迟,或者所用的种蒜瓣过小,越冬时幼苗小,第二年形成的鳞茎较小,蒜瓣也少,甚至长成“独头蒜”。 鳞茎形成的生理 鳞茎膨大受某种激素物质的诱导。这种激素物质,在一定光周期及温度条件下,在叶子或顶芽中产生,向下部运转,诱导叶鞘基部的膨大。有人研究,洋葱在长日照条件下生长的初期植株内的核糖核酸RNA的含量比脱氧核糖核酸(DNA)高,但从叶的迅速生长期到鳞茎膨大期,核糖核酸(RNA)的含量逐渐下降,而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含量逐渐上升,因此认为光周期的刺激作用,是通过激素物质及核酸代谢来实现的。 在鳞茎膨大过程中,还有一系列的碳水化合物及辛辣物质的化学转化。洋葱的碳水化合物中有葡萄糖、蔗糖及果糖;而大蒜中大部分为不同链长的果糖酐,而不是单糖。同一个鳞茎中,内部的可溶性固形物比外部的高,近茎盘部的含量比近顶端的高,在鳞茎形成过程中,叶片中的营养物质会运转到鳞茎组织中去,如大蒜叶中的碳水化合物及氮化合物首先运转到叶鞘,再积累于蒜瓣。 鳞茎bulb由多数鳞叶着生于短缩鳞茎盘上而形成的一种地下变态茎。鳞茎常呈球形或扁球形,鳞叶腋内生有腋芽,顶芽位于鳞茎盘的中心,鳞茎盘下端产生不定根。顶芽可发育出花序而开花结实,腋芽可形成新的子鳞茎,以行繁殖。鳞茎全为富含养料和水分的肉质鳞叶组成的称无被鳞茎,如百合、贝母;如果外层鳞叶成为干膜质,起保护作用,则称为有被鳞茎,如洋葱、大蒜等。 鳞茎 鳞茎linjing地下变态茎的一种。变态茎非常短缩,呈盘状,其上着生肥厚多肉的鳞叶,内贮藏极为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水分。能适应干旱炎热的环境条件。鳞茎也具顶芽和腋芽,可从其上发育出地上的花茎,开花结实。从鳞茎盘的下部可生出不定根,每年可从腋芽中形成一个或数个新的鳞茎,称为子鳞茎,可供繁殖用。鳞叶的宽窄不一,洋葱的鳞叶较宽,百合的鳞叶较窄。随着鳞茎的生长,外鳞叶变得薄而干,有时呈纤维状,可保护内鳞叶不致枯萎。百合科、石蒜科的植物,如洋葱、百合、贝母、蒜等都具鳞茎。 ☚ 根状茎 块茎 ☛ 鳞茎着生肉质鳞叶的短缩地下茎。为适应不良环境的变态茎和叶。其茎短缩呈盘状,特称鳞茎盘。其上着生密集的膜质或肉质鳞叶及芽。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