鳃裂囊肿及瘘管
鳃裂囊肿及瘘管是颈侧部的一种胚胎发育畸形,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常见于20~50岁之间。胚胎发育至第3周时颈部两侧各有斜行的鳃弓5个,鳃弓间的沟形凹陷称为鳃裂。这些鳃弓以后即发育成上下颌骨、舌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及外耳道等。鳃弓发育不全时可能发生各种不同的畸形。如果鳃裂口和鳃裂不消失的则发生鳃裂瘘,当鳃裂口愈合而鳃裂不消失的则发生鳃裂囊肿。囊壁及管壁为纤维组织,内衬鳞状上皮或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上皮下富有淋巴样组织。囊内含有粘液样、角化或乳样物质,并有胆固醇结晶。鳃裂囊肿位于颈侧部下颌角下方,胸锁乳突肌前缘上1/3处,接近于舌骨水平,为一球状无痛性肿块,质地柔软,表面光滑,大小不一,生长缓慢。穿刺时可抽出黄、绿、褐等不同颜色的清亮或混浊的液体。如果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后囊肿可以骤然增大,患者感到不适,甚至疼痛,囊液可变为脓液。有的囊肿在咽部有开口,病人常感到咽部有咸味的液体流出后囊肿即缩小。一旦囊肿破溃或经切开引流后可以形成时开时闭的瘘道。
鳃裂瘘多由第二、三鳃裂封闭不全而来,常为单侧性也可为双侧性,瘘口在胸锁乳突肌的前方,瘘管靠近颈部大血管上行,其长短不一,长的可以行经颈内外动脉之间,穿过颈动脉分叉直达扁桃体窝,此处咽部的瘘管口位置很深,所以不易被发现;短的瘘管仅仅止于颈部皮肤或咽部粘膜下。瘘管时开时闭,开放时流出少量黄色液体。管口细小,管道迂曲,以致探针不易插入,探测管径走向有困难。
第一鳃裂瘘的外口常位于耳屏上或耳屏前方,多为盲管,深浅长短不一,较复杂者可绕至外耳道前壁或与鼓室、咽部相通。第二鳃裂瘘外口常位于胸锁乳突肌中、下1/3交界处,内口在扁桃体窝,第三鳃裂瘘外口与第二鳃裂瘘相同,内口在梨状窝处。第四鳃裂瘘的外口也在颈部,但是沿颈部动脉下降到胸部,然后再上升到颈部,内面开口于食管上段。
根据鳃裂囊肿及瘘管在颈侧方下颌角下、胸锁乳突肌前缘或至锁骨上的固定位置,再结合临床症状,必要时可采用穿刺、造影等方法来确诊。
根治鳃裂囊肿及瘘管的方法是手术完全摘除,摘除囊肿时由于囊壁较厚,多不易破裂。分离囊肿表面比较容易,但到囊肿深面时往往与颈部大血管稍有粘连,分离较为困难,应该仔细剥离囊肿,注意不要损伤血管壁及囊肿壁。少数病例的囊肿壁与咽壁粘连在一起,因而容易撕破咽粘膜,一旦撕破后应及时修补,以免日后形成瘘管。切除瘘管时应将整个管道完全切除,若管道比较长,在颈部作的横切口不能充分暴露管道时,在分离到相当部位后可在上方再作一横切口,将下方已分出的管道由此切口拉出后再继续向上分离至扁桃体窝再予以结扎切断。如果扁桃体窝太深,口外不易到达时,可先将瘘管分离至最高处后结扎切断,在残余的瘘管中穿入一可弯曲的探针经咽部开口伸入口腔,再用丝线将瘘管下端扎在针上,然后由口内抽出探针,则可连同翻转的瘘管一并由口腔拉出,如此,便能达到完全切除的目的。手术中应注意保护大血管,以免损伤后引起大出血。手术切除不彻底常易复发,尤其是伴有感染及有分支瘘管的病例。复发的病例,局部有疤痕,再次手术则更困难,因此,首次彻底手术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