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鲫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鲫〔ji〕 bad bil mloul. ![]() ![]() 鲫鯽jì鲫鱼,一种淡水鱼,体侧扁,头尖尾窄,背部隆起,青褐色,是常见的食用鱼。 鲫jì鲫鱼,生活在淡水中,是常见的食用鱼。 鲫jì古代名物 > 水族類 > 脊椎部 > 鱗飾 > 鯽1 鯽1 jì 亦作“𩺀”,亦稱“逆鱗”。形似鯉,體側扁,無觸鬚,色黑而體促,腹大而脊隆,產於淡水。肉味鮮美。金魚爲其飼養之變種,供觀賞用。《說文·魚部》:“𩺀,魚名”清·段玉裁注:“或作鯽。”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卷三:“肅(王肅)初入國,不食羊肉及酪漿等物,常飯鯽魚羹,渴飲茗汁。”北周·庾信《謝趙王賫乾魚啟》:“洞庭鮮鮒,温湖美鯽。”唐·杜甫《陪鄭廣文遊將軍山林十首》之二:“鮮鯽銀絲膾,香芹碧澗羹。”《事物異名録·水族部·鯽》:“《山堂肆考》:‘鯽魚,一名鮒,熊氏謂之逆鱗。”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鱗三·鯽魚》。 鲫*鯽jiF6EA 常见的鱼 常见的鱼鲤鱼:鲤(鲜~;红~;镜~;草~) 鲮鱼王 文鱼 六六鱼 六六鳞三十六鳞 ☚ 部分鱼名 昆虫 ☛ 鲫crucian carpCarassius auratus L.,又称鲋。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体侧扁。口前位,无须。下咽齿1行。背鳍和臀鳍均具硬刺,最后硬刺的后缘具锯齿。背面青褐色,腹面银灰色。栖息于各种水体水草丛生的浅水区。杂食性,主食底栖动物、水生植物和腐殖质。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的各淡水水域中均产。生长较慢,但肉质细嫩,味鲜美,产量大,是重要食用鱼类之一。变种金鱼,经长期选种,形成许多名贵品种,供观赏。近缘亚种银鲫(C.auratus gibelio),生长快,个体大,原产黑龙江和额尔齐斯河,现已在各地为养殖对象之一。 鲫 鲫鲤形目鲤科。体长14厘米,头小,吻钝,眼大,口前位,无须。背鳍硬刺后缘约有15个锯齿,尾鳍叉形。体背侧黑褐色,侧线下部和腹部淡黄色。分布于东疆和天山北麓,现已移植到南北疆各地。是新疆天然淡水经济鱼类。 鲫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鲫属鱼类。鲫体长约100 mm,下咽齿1行。鳃耙37~54。侧线鳞27~30。雌雄比约为4~5∶1。产卵最适宜温度20~26℃。雄鱼1龄成熟,雌鱼一般2龄成熟。卵直径约为1.2~1.5 mm。25℃水温孵化53 h即可孵出仔鱼。养殖品种有白鲫、银鲫等。 鲫 鲫jiCarassius auratus脊椎动物,鱼纲,鲤科。体侧扁、稍高,长达20余厘米。背面青褐色,腹面银灰色。口端位,无须。背鳍和臀鳍具硬刺,最后一刺的后缘具有锯齿。杂食性。生长较慢。我国各地淡水中都产。我国养鲫历史悠久,肉质细嫩,味鲜美是我国重要食用鱼类之一。变种金鱼,我国自宋朝开始养育,经长期人工选种,已形成许多中外闻名的优良品种,可供观赏,世界各国的金鱼都是直接或间接从我国引进的。 图263 鲫 ☚ 鲤 团头鲂 ☛ 鲫Carassius auratus古称“”,又称“鲋”。鱼纲,鲤科。体侧扁,背面青褐色,腹面银灰色。口端位,无须。背鳍和臀鳍具硬刺,最后一刺的后缘具锯齿。杂食性,生长较慢。分布广,中国各地淡水中都产;日本、朝鲜和越南亦产。肉质细嫩,味鲜美。 鲫jì鲫鱼,形似鲤鱼,背脊隆起,无触须,生活在淡水中,肉可食,是我国重要的食用鱼类之一。 鲫(鯽)jì (鲫鱼) crucian carp 鲫jì
鲫*鯽jì(15画) *鲫(鯽)jì15画 鱼部 鱼名,鲤科。体侧扁而宽,背高,头尖。背部青绿色,腹部银白色,生活在淡水中。观赏鱼金鱼是鲫鱼的变种。 鲫鯽jì形声字。《说文》小篆作𩺀。从魚,脊声。中古此义用“鲫”字承担,《说文》“鲫”为“鰂”的或体,就是“乌贼”。现代说鲫鱼,形似鲤鱼,没有触须,背脊隆起,生活在淡水中,肉可吃。 鲫鯽★繁◎常★常jì鯽,形声,从魚,即声,鱼名。《简化字表》类推简作“鲫”。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