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鲧禹治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鲧禹治水 鲧禹治水先秦神话小说。撰人不详。原载《山海经·海内经》。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袁珂《古神话选释》 皆录入。这是我国古代一篇著名的神话传说。袁珂指出,它“产生于父权制氏族社会以后”。据古书记载,禹是夏后氏部落长、炎黄联盟首领、夏朝建立者。他治水的伟大业绩,远古以来,广泛流传,被逐渐夸饰和神话化。在神话系统中,他是位天神和大主宰的神格。据《国语·鲁语》载,“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山海经》中也记有他杀相柳 (见《海外北经》) 和命竖亥丈量大地 (见《海外东经》) 的片断。本篇描写: 远古时代,洪水滔滔,横流泛滥于天下。鲧挺身而出,对付洪水。他没等天帝的命令,就窃取了被天帝所垄断的一种能生长不息的神土,想用来填塞洪水。这就触怒了天帝,天帝便命令火神祝融在北方的羽山之荒野杀害了鲧。但是,鲧壮志未酬,死不瞑目,又从腹中生出了儿子禹。禹受天帝之命治水,他吸取了父亲失败的经验,兼用填塞和疏导之法,终于平定了洪水,使全国得到了安定。作品通过对鲧、禹父子两代顽强从事治水事业的描述,反映了远古人民征服自然的坚强意志和不屈的斗争精神。大概是上古时代某一地区曾发生过大水灾,由于民众不断努力,长期同洪水搏斗,终于战胜了洪水,恢复了正常生产,于是就产生了鲧、禹治水的神话。古希伯来人也有关于洪水泛滥的神话传说。《尚书·大禹谟》中记载: “帝 (舜) 曰:‘来禹,洚水儆予。’”《夏书》云: “禹抑鸿水。”(《史记·河渠书》引)这些也都透露出了我国上古的氏族社会末期曾经发过水灾的信息。本篇对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作了一个简短精练、概括性大的记录。全文虽简,却把有神人或神性英雄参加的活动、父子两代的斗争,忠实完整地描述了下来。作品生动地勾勒了鲧和禹两个为民解忧的形象。鲧本是天帝(黄帝)的“元子”。据《山海经·海内经》说:“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鲧是“白马”形躯的神。就是这个神马,他看到大地上滔滔洪水,无所止极,同情受洪水灾祸的黎民百姓的痛苦,用行动来帮助黎民; 于是他不惜违背天帝的意志,偷窃了天帝的 “息壤”,要把人类从灭顶之灾中拯救出来,这样触怒了天帝,而遭到了天帝最严厉的惩罚。大神鲧,是为人民而牺牲的英雄形象。禹与其父一样怀着一颗忧民之心,他终能继父之志,战胜洪水,所以也就成为人民拥戴的英雄首领。本篇故事歌颂他“布土以定九州”的伟大功绩,还有的神话赞颂他诛杀曾“振滔洪水,以薄空桑”(《淮南子·本经训》)的恶水神共工,说禹曾叫太章和竖亥两个神人分别从南北极测量大地,把测量出的二亿三万数千多个洪水渊薮,“乃以息土填”为“名山”(《淮南子·地形篇》)。这些都形象地说明禹是一个造福群伦、辟除民害的英雄。在禹治水的神话故事中,一些古书还记载了许多曲折、动人的情节。如《汉书·武帝本纪》颜师古注引《淮南子》说: “禹治鸿水,通轘辕山,化为熊。”《拾遗记》卷三说:“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尸子》说:“禹理水,观于河,见白面长人鱼身出,曰: ‘吾河精也。’授禹河图而还于渊中。”还有一些古书在描写禹治水的事迹中,则穿插了一些带有神异色彩的生活情节。如《吕氏春秋·音初》记载他和涂山氏女的爱情。《尚书·皋陶谟》还说,禹娶涂山氏女,四天后就生下了启,而“启呱呱而泣”,他却没有空暇去爱抚启,就出门治水去了。《淮南子》里还记述了禹的另外一段家庭生活,说禹治洪水,亲自化为熊去开山,涂山氏来,看见此状,就羞愧而去。这些故事共同地表现了禹治洪水的勤劳和忘我精神,使他作为天神的形象有了更多的人情味。大禹治水的神话,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太平广记》卷四六七《李汤》曾衍叙出 “禹锁水神无支祁”的情节。明代的 《有夏志传》也衍述出多回的“禹王治水”的演义体小说。鲁迅在《故事新编》中也以此为素材,创作出了短篇小说《理水》。 ☚ 烛龙 神荼与郁垒 ☛ 《鲧禹治水》《鲧禹治水》
神话篇名。选自《山海经·海内经》。题目是后人所加。晋郭璞《山海经注》说:“息壤者言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开筮》曰:‘滔滔洪水,无所止极,伯鲧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汉元帝时,临淮徐县地踊长五六里,高二丈,即息壤之类也”;“《开筮》曰:‘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也;”“鲧绩用不成,故复命禹终其功。”今人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辞典》说:“古神话中,禹系出自鲧腹,确无疑问。至于‘禹母修己,吞神珠如薏苡,胸拆生禹’(《世本》)云云,又是神话历史化后之说。‘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所‘布’之‘土’,当为鲧窃自天帝之息壤。《淮南子·墬形训》云:‘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是其证。息土,即息壤。古神话中禹治洪水,初亦承其父用堙、填之法。又,《楚辞·天问》云:‘洪泉极深,何以窴之?’王逸注:‘言洪水渊泉极深,大禹何用窴塞而平之乎。’是犹言禹以息壤填洪水。然又云:‘应龙何画?河海何历?’王逸注:‘禹治洪水之时,有神龙以尾画地,导水所注,当决者因而治之也。’此则禹已堙、疏并施。晋王嘉《拾遗记》卷二云:‘禹尽力沟洫,导以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即承《天问》之说。‘黄龙曳尾’,是为疏;‘玄龟负泥”,则为堙。青泥,当为息壤。是禹仍堙疏并举。禹治洪水可得而言者约有以下数事:一曰会群神于会稽山,杀后至之防风氏;二曰逐共工并杀其臣相柳;三曰得羲皇(伏羲)、瑶姬之助以治水;四曰降伏水怪无支祁;五曰化熊通轘辕山。终乃大功告成,命太章与竖亥步量大地;又铸造九鼎,使民知神奸。《诗·小雅·信南山》云:‘信彼南山,维禹甸之’;又《大雅·韩奕》云:‘奕奕梁山,维禹甸之’;又《大雅·文王有声》云: ‘丰水东注,维禹之绩’;又《商颂·长发》云:‘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禹为人缅怀颂歌盖久矣。”今人杨公骥《中国文学》说:“通过神话中的英雄形象,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治水方法所造成的不同效果,从而,也表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客观的精神。神话形象地说明:当鲧违反客观法则治水时,勤劳和决心并不能挽救他的失败。不难看出,在虚妄的幻想中,内涵着可宝贵的真实经验和从生产实践中得来的惊人的智慧”;“通过神话中的英雄形象,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不屈不挠的乐观的战斗精神。神话形象地说明:虽然前一代失败,但后一代就会成功;前人的失败并非斗争的结束,而是后人成功的开始;治水成功的禹也正是治水失败的鲧的肚子里孕育出来的。同时形象地说明了总结前人经验之必要:认识失败的原因,即能成功。不难看出,在虚妄和幻想的神话中,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巨大的信心和毅力以及力求认识客观的精神”;“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全世界各民族中,关于洪水的神话共有一百多种,但是《鲧禹治水》却是其中最好的一个。因为在《鲧禹治水》治水中,人并没有逃上‘方舟’,洪水也不是被上帝召回或自动撤退,而是被神化了的英雄,采用人的方式,从事工具劳动,经过艰苦的长年的劳动而‘治平’的。”关于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楚辞·天问》、《国语·晋语》、《淮南子·墬形训》等古代典籍均有记述,而《山海经·海内经》所载此篇乃鲧禹治水神话之大要,较它书更为原始,犹存古神话之本貌。鲧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背叛统治者天帝,盗窃了天帝的宝物息壤去平治洪水;天帝盛怒之下,便派火神祝融把鲧杀死在羽山。鲧死后,禹继承父亲的未竟事业,艰苦奋斗,终于制服了洪水。它形象地反映了原始人们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和渴望认识自然并征服自然的坚定信念。此则神话,气势宏伟,想象丰富,塑造人物形象生动感人。鲧禹父子身上所体现的勇于斗争、不屈不挠、忘我献身的精神,对后世尤其影响巨大。 鲧禹治水用以赞颂不怕牺牲、为民造福的崇高精神。相传在远古时代,中国大地上洪水滔天,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禹的父亲鲧(gǔn)从天帝那儿偷来神土企图把洪水堵住。天帝发现后大为恼火,命令火神祝融把鲧杀死了。禹继承父志,终于用神土治服洪水,使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见《山海经·海内经》) 鲧禹治水古代传说。《天问》:“鸱龟曳衔,鲧何听焉?”王逸注:“言鲧治水绩用不成,尧乃放杀之羽山。”洪兴祖补注:“此言鲧违帝命而不听,何为听鸱龟之曳衔也。”《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郭璞注:“息壤者,言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开筮》曰:滔滔洪水,无所止极,伯鲧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天问》:“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王逸注:“言尧长放鲧于羽山,绝在不毛之地,三年不舍其罪也。禹,鲧子也;言鲧愚很,愎而生禹,禹小见其所为,何以能变化。”《天问》:“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王逸注:“或曰,禹治洪水时,有神龙以尾画地,导水所注,当决者因而治之也。”《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即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郭璞注:“应龙,龙有翼者也。”《天问》:“阻穷西征,岩何越焉?化为黄熊,巫何活焉?”王逸注:“言尧放鲧羽山,西行度越岑岩之险,因堕死也。言鲧死后化为黄熊,入于羽渊,岂巫医所能复生。”《离骚》:“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洪兴祖补注:“楚词鲧婞直以亡身,则鲧盖刚而犯上者耳。”《九章·惜诵》:“行婞直而不豫兮,鲧功用而不就。”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