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鲍恩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鲍恩1847—1910Borden Parker Bowne美国哲学家,人格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一个清教徒家庭。主要靠自学考入纽约大学,1871年毕业后作过两年教师,后在纽约一个监理会派教堂任牧师,并从事哲学活动。1870年到德国哥丁根大学留学,深受尼采哲学的影响。回国后曾在纽约大学任教,1876年应聘为波士顿大学哲学系主任。主要著作有《形而上学》、《有神论的哲学》、《思想和认识的理论》、《人格主义》等。鲍恩自称其哲学为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和情感意志活动的主体,即自我或者说人格,是首要的存在,它们决定外部物质世界。认为物质世界虽不是自我从其内在的意识中构造出来的,但却是通过自我显露出来的。人们通过心境与物质世界的相关性,知道物质世界的存在。鲍恩认为,人格的基本属性是活动性和自我同一性,它们处于活动变化中而又保持自身的不变和统一。他认为,以斯宾塞为代表的经验派哲学的感觉主义,只注意印于被动的心灵之上彼此分离的意觉,忽视了自我的能动性;W·詹姆斯的意识流学说,只强调自我的变动不居,使自我失去了同一性;Ⅰ·康德虽然强调了认识是自我的构成活动,但却又引入与这种观点相抵触的自在之物,其先验范畴说也贬低了自我的作用。他认为,唯一真正独立存在的只能是自我意识即人格,一切实在都是人格的存在。他还认为,在个人的人格之上有一个至高的、无限的人格即上帝。个人的人格是有限的,它以无限人格为源泉,是无限人格的表现。在他看来,他人对于我来说存在于我的意识中,但他人作为无限人格的表现又独立于我这个有限人格之外。同样,个人经验到的世界也存在于个人经验中,但这个世界是上帝的表现,所以它又可以存在于他人经验中。通过上帝,人们就有共同的经验世界,也有共同的理性和思维规律,从而使不同的个人可以相互交往。他指出,上帝作为无限人格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实体,所以以上帝为主宰的世界体系是一种伦理体系。他进而认为,社会历史的结构也同样是一种道德结构,个人与他人、社会、世界的关系也是一种道德关系。他强调人格的完善或道德上的自我修养,是改造社会的唯一前提;而对人来说,上帝是最高的理想。 鲍恩 鲍恩1847—1910Bowne,Borden Parker美国哲学家,人格主义的创始人及主要代表。出生于新泽西州一个清教徒家庭。毕业于纽约大学,曾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受洛采哲学影响很深。1876年任波士顿大学哲学系系主任。 ☚ 人格主义 莫尼埃 ☛ 鲍恩1847—1910Borden Parker Bowne博登·帕克·鲍恩。哲学家。生于新泽西州。1871年毕业于纽约市立大学。后赴巴黎大学、哥廷根大学深造。曾任纽约《独立报》编辑。1876年任波士顿大学哲学教授。一生从事教学著述。其哲学思想早期为客观唯心主义,后转为超验主义。著述涉及哲学各领域,主要有《斯宾塞的哲学》、《形而上学》、《心理学导言》、《康德和斯宾塞批判》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