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鲁连蹈海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鲁连蹈海

典源出处 《战国策·赵策三》:“秦围赵之邯郸。魏安厘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荡阴,不进。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湣王争强为帝,已而复归帝,以齐故。今齐湣王已益弱。方今唯秦雄天下,此非必贪邯郸,其意欲求为帝。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矣?’平原君曰:‘胜也何敢言事? 百万之众折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魏王使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连曰:‘……梁客辛垣衍安在? 吾请为君责而归之。’……鲁连见辛垣衍而无言。辛垣衍曰:‘吾视居北 (此) 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鲁连曰:‘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今众人不知,则为一身。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亦载,后作“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
释义用法 鲁仲连是战国时齐国的高士,在秦发兵围赵国都城邯郸时,他正巧也在城中。这时魏王派将军辛垣衍去游说赵王,劝赵尊秦为帝,可解围。鲁仲连听说就去见辛垣衍,责以大义,表示宁蹈海而死,义不帝秦的决心,然后又陈述利害关系,使辛垣衍心悦诚服。秦军解围而去后,平原君要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再三辞让,终不肯受。后用此典称颂大义凛然,不为强暴所屈,功成不受封赏的高风亮节。
用典形式
【却秦】 唐·李白:“却秦不受赏,救赵宁为功。”
【却赏】 明·陈子龙:“却赏贵仲连,辟谷怀子房。”
【挥金】 明 ·周在:“握玺惭周勃,挥金缅鲁连。”
【蹈海】 唐·李白:“蹈海宁受赏,还山非问津。”清·王士禛:“蹈海既高义,肆志宁辱身。”清·张远:“乘桴昔日伤尼父,蹈海今谁是鲁连。”
【耻帝秦】 清·黄遵宪:“乌呼碑下吊忠臣,蹈海人人耻帝秦。”清·王士禛:“志士耻帝秦,祭器犹存鲁。”
【鲁连子】 宋·苏轼:“何如鲁连子,谈笑却秦师。”宋·苏辙:“词锋俊发鲁连子,惭愧田巴称老苍。”
【鲁连归】 唐·许浑:“汉业未兴王霸在,秦军才散鲁连归。”
【跳东海】 宋·文天祥:“悔不当年跳东海,空有鲁连心独在。”
【蹈东海】 宋·王安石:“应须蹈东海,不但涕沾衣。”宋·陆游:“书生正可蹈东海,世事漫思移太行。”宋·黄庭坚:“无为蹈东海,留作济川桴。”
【蹈沧州】 唐·王维:“鲁连功未报,且莫蹈沧州。”
【蹈沧海】 唐·李颀:“鲁连所以蹈沧海,古往今来称达人。”
【沧海难追】 元·仇远:“江东曾识桓司马,沧海难追鲁仲连。”
【鲁连遗风】 清·丁澎:“功成不赏蹈沧海,鲁连遗风至今在。”
【鲁连解围】 明·陈子龙:“弦高却敌未足奇,鲁连解围真可羡。”
【鲁连蹈海】 金·元好问:“鲁连蹈东海,夷叔采薇蕨。”清·吴伟业:“鲁连蹈海非求名,鸱夷一舸宁逃生。”
【一笑无秦帝】 清·屈大均:“一笑无秦帝,飘然向海东。”
【仲连逃海上】 唐·刘长卿:“莫学仲连逃海上,田单空愧取聊城。”
【终挠赵帝秦】 清·丘逢甲:“渡江早虑胡分晋,蹈海终挠赵帝秦。”
【海见鲁连心】 明·杜浚“江分神禹迹,海见鲁连心。”
【谈笑却秦军】 晋·左思:“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
【鲁连归海上】 唐·杨巨源:“知爱鲁连归海上,肯令王翦在频阳。”

鲁连蹈海lǔ lián dǎo hǎi

称人正义凛然,不畏强暴,代人排忧解难。《战国策·赵策三》:“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鲁连曰:‘……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鲁连曰:‘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今众人不知,则为一身。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李颀《行路难》:鲁连所以蹈东海,古往今来称达人。鲍溶《淮南卧病闻李相夷简移军山阳》:鲁连未必蹈沧海,应风麒麟新画图。

鲁连蹈海

借指宁死不受屈辱。清吴伟业《东莱行》诗: “鲁连蹈海非求名, 鸱夷一舸宁逃生。 ”
●《战国策·赵策三》: 鲁仲连出游期间,逢秦军围赵,魏王派辛垣衍劝说赵王尊秦为帝。鲁连面责辛垣衍说: “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 ”后以辩词退却秦军。“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 ‘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鲁连不忍为也。’ 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燕将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谗之燕,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 守城燕将得书自杀。“聊城乱,田单遂屠聊城。归而言鲁连,欲爵之。鲁连逃隐于海上,曰: ‘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 ”聊城: 齐邑。故址在今山东聊城县西北。诎(qu): 屈服。战国时齐人鲁仲连,又称鲁连,有高节,好谋划,不肯出仕,喜为人排难解纷而不取报酬。在秦围赵都邯郸而魏王派人劝说赵王尊秦为帝时,他当使者面表示,如秦称帝,他将赴海而死,不做秦国之民。后助赵国退却秦军,也不受功爵,不纳酬金,告别赵国,隐遁不出。又,鲁仲连帮助齐将田单克复聊城后,为避开齐国的封爵而逃隐海上。

鲁连蹈海

用以比喻宁死不屈于强敌侵略的气节。《战国策·赵策三》: 鲁仲连周游列国到了赵国,正赶上秦军围困赵都邯郸。魏王因惧怕秦而派使者辛垣衍劝赵王尊秦为帝,赵平原君犹豫不决。这时,鲁仲连向辛陈利害说:“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逼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经过说服辩论,魏、赵两国终未尊秦为帝。鲁仲连,亦称鲁连。

鲁连蹈海

指鲁仲连投海。后形容高尚之人坚守节义。战国时,齐人鲁仲连侠肝义胆,品格极高。魏国派辛垣衍出使赵国,要说服赵王尊奉秦昭王称帝。鲁仲连面见辛垣衍,竭力说服他不要这样做,并坚决表示,强秦一旦称帝,他将投东海自尽,誓与秦王不共戴天。(见《战国策·赵策三》)

气节

气节

节(节气;节介) 品概 气概 风尚
风尚,气节:气尚
风骨气节:风节(~日颓)
坚贞的气节:驱羊旧节
刚正的气节:正气 直气 贞气 心气
严正的气节:义概
高远的气节:远节
表示宁死而不受强敌屈辱的气节、情操:鲁连蹈海
保持气节:持节
 甘愿过贫困生活,坚定保持气节:甘贫守节 甘贫守志
丧失气节:变节 屈节 曲节 失节 渝节 贰节 挠节 堕节 隳节 下体
 不为财物而变节:重义轻财
(坚持正义,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气节)

另见:不屈 品质 节操 情操 坚贞

☚ 气节   有气节 ☛

鲁连蹈海lǔ lián dǎo hǎi

战国时齐人鲁仲连义不帝秦,曾说,秦若称帝就蹈东海而死。指宁死也不受辱的气节和情操。

鲁连蹈海lǔlián-dǎohǎi

〔主谓〕 鲁连,鲁仲连,战国时齐国人,因不畏权贵、不肯做官而闻名于时。蹈,跳。鲁仲连跳东海。史载,战国时齐人鲁仲连不满秦王称帝的计划,曾扬言,秦如称帝,则蹈东海而死。后因以“鲁连蹈海”形容宁死也不改变自己的主张。明·许时泉《武陵春》:“弃礼义而尚有功,~;堕名城以杀豪杰,李耳出关。”
△ 原含褒义。描写不在权贵面前改变自己主张。

鲁连蹈海;史鱼历节

鲁连蹈海;史鱼历节lǔ lián dǎo hǎi;shǐ yú lì jié

【上】战国时,齐国人鲁仲连不满秦王称帝的计划,发誓说,秦王如称帝,我就蹈东海而死。后以“鲁连蹈海”形容宁死而不受屈辱的节操。庞树柏《朱舜水祠落成征诗敬赋》:“毕竟此生耻秦帝,忍学鲁连蹈海计。”
【下】史鱼: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以直谏出名。历节:历尽节操。史鱼历尽节操,矢志不渝。形容坚守节操,忠贞不渝。
◆ 也作“史鱼秉直”。《三国演义》二十三回:“史鱼历节,殆无以过也。”
【综】坚持操守,宁死不受屈辱;秉直上谏,始终忠贞不渝。
【例】中国历史悠久,人物众多,历朝历代不乏鲁连蹈海、史鱼历节式的人物,他们虽然大多以悲剧告终,但也显示了正义力量是不会泯灭的!

☚ 捐躯殒首;尽瘁鞠躬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
0000067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6: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