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鲁迅《致黎烈文》全文、注释和赏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鲁迅《致黎烈文》全文、注释和赏析

烈文先生:

惠函收到。向来不看《时事新报》,今晨才去搜得一看,又见有汤增启事,亦在攻击曾某,此辈之中,似有一小风波,连崔万秋在内,但非局外人所知耳。

我与中国新文人相周旋者十余年,颇觉得以古怪者为多,而漂聚于上海者,实尤为古怪,造谣生事,害人卖友,几乎视若当然,而最可怕的是动辄要你生命。但倘遇此辈,第一切戒愤怒,不必与之针锋相对,只须付之一笑,徐徐扑之。吾乡之下劣无赖,与人打架,好用粪帚,足令勇士却步,张公资平之战法,实亦此类也,看《自由谈》所发表的几篇批评,皆太忠厚。

附奉文一篇,可用否希酌夺。不久尚当作一篇,因张公启事中之“我是坐不改名,行不改姓的人,纵令有时用其他笔名,但所发表文字,均自负责”数语,亦尚有文章可做也。

此复,即颂

著祺

家干 顿首七月八日

【析】 书信虽不是创作,但欣赏者却可以通过作者的语气,揣摩出作者与收信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去把握作者的性情。尤其是写给相知较深的朋友的书信,更可以随意而谈,较少避讳,不讲客套,裸露出作者的心胸。这封致黎烈文的书信,即有这样的特点。

黎烈文是当时 《申报· 自由谈》的编辑。1932年底,他接编《自由谈》后,即通过郁达夫向鲁迅约稿,鲁迅遂成为《自由谈》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平均每月都有八九篇文章在《自由谈》上发表。当然,这事也很快为国民党检察官先生们所侦知。黎烈文为此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不得不刊出启事说: “这年头,说话难,摇笔杆尤难”,“吁请海内文豪,从兹多谈风月”,而最终也不得不辞职而去。鲁迅与黎烈文遂缘《自由谈》而结下深厚的友情。谈话通信自然可以自由地敞开思想,交流感想。甚至谈及个人私事,是不需避忌的。

回信一开头,即回答黎烈文来信中所谈的汤增、崔万秋、曾今可等人之间的一场“小风波”,这是民族主义运动中内部狗咬狗之争,虽颇滑稽,而终无聊,所以鲁迅说,那是他们自己的事,“非局外人所知耳”,值不得去关注,更值不得为他们的纠葛去浪费时间,鄙夷之情溢于言外!

黎烈文来信还谈到张资平对他的攻击。事情的起因是黎烈文接编《自由谈》后,曾停刊张资平作的三角恋爱的小说;又1933年7月5日,《自由谈》刊载谷春帆 《谈 “文人无行”》一文,其中揭露了当时一些所谓“文人”的 “种种卑劣行为如阴谋中伤,造谣污蔑,公开告密,卖友求荣,卖身投靠”的勾当,揭露出曾今可的种种丑行,同时也揭露“专写三角恋爱出名,并发了财的张××,彼固动辄以日本某校出身自眩者,然而他最近也会在一些小报上泼辣叫嗥,完全是一副满怀毒恨的 ‘弃妇’ 的脸孔,他会阴谋中伤,造谣挑拨,他会硬派人象布哈林或列宁,简直想要置你于死地,其人格之卑污,手段之恶辣,可谓空前绝后”。这种揭露,当然戳到了张资平的痛处,于是次日在《时事新报》上登出启事,自认《谈“文人无行”》“后段大概是指我而说的”。又说:“我是坐不改名,行不改姓的人,纵令有时用其他笔名,但所发表文字,均自负责”。更影射自由谈编辑黎烈文说: “我不单无资本家的出版者为我后援,又无姊妹嫁作大商人为妾,以谋得一编辑以自豪”。黎烈文正是在看到这一攻击影射的文字后,愤慨莫名,遂写信给鲁迅先生,一抒郁愤; 同时又在7日的《时事新报》上刊出启事,予以针锋相对的回击。启事从张资平攻击《自由谈》的远因说起,揭露其攻击乃为怀恨已久:“不料近两月来,有三角恋爱小说商张资平,因烈文停登其长篇小说,怀恨入骨,常在各大小刊物,造谣污蔑,挑拨陷害,无所不至,烈文因其手段与目的过于卑劣,明眼人一见自知,不值一辩,故至今绝未置答,但张氏昨日又在《青光》栏上登一启事,含沙射影,故意污毁,……而烈文现为《自由谈》编辑人,自不得不有所表白”。

鲁迅收到黎烈文此信后,自然亦愤于张资平的卑劣无耻,但同时又奉劝老友“倘是此辈,切戒愤怒,只须付之一笑,徐徐扑之”。答信中还指出,“造谣生事,害人卖友”之事,正是“中国新文人”惯有的卑劣手法,后又指出他们这帮人战法的特点,乃是以污秽泼人,如“吾乡之下劣无赖,与人打架,好用粪帚,足令勇士却步,张公资平之战法,实亦类此”。这很委婉地指出黎烈文针锋相对地发 “启事” 加以辩白的作法是值不得的,同手执“粪帚”的无赖针锋相对,岂不自己也给溅上几点污秽么?明智的作法,莫过于觑出其致命所在,采取适当的战法,“徐徐扑之”。信中还告诉黎烈文,作了两篇文章,是针对此事而发的。这两篇文章即是《别一个窃火者》和《豪语的折扣》,不同于《自由谈》所发的几篇“皆太忠厚”的批评,而又不是与“粪帚”战法针锋相对,而是偏锋突出,揭其老底,刺其要害,确收从容对敌的 “徐徐扑之” 之效。

字数:1896
张效民

张效民 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340-341页.

鲁迅《致黎烈文》全文、注释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鲁迅《致黎烈文》全文、注释和赏析

烈文先生:

来函收到。日前见启事,便知大碰钉子无疑。放言已久,不易改弦,非不为也,不能也。近来所负笔债甚多,拟稍稍清理,然后闭门思过,革面洗心,再一尝试,其时恐当在六月中旬矣。

以前所登稿,因早为书局约去,不能反汗,所以希给我“自由”出版,并以未登者见还,作一结束。将来所作者,则当不以诺人,任出单行本也。

此复,并颂

时绥。

迅 启上五月廿七夜

【析】 1932年底,黎烈文主持《申报》副刊《自由谈》的编辑工作后,即向鲁迅约稿。时当国民党文化围剿加剧,左联刊物因为压迫而日益缩小范围。打破这种“围剿”,扩大社会影响,坚持以笔为枪,同反动派与黑暗社会作韧性的战斗,就成为这一时期鲁迅新的战略考虑。而《申报》作为中国最早的报纸,在读者中有极大的影响,而其副刊《自由谈》在读者中也颇受欢迎。这正切合了鲁迅的希望。因此,对黎烈文的约稿,他慨然应允,并成为此时期《自由谈》最重要的撰稿人之一。平均每月供给的文稿即达八、九篇之多。

但所谓《自由谈》其实并不自由。国民党当局所准许的只能是假自由。鲁迅成为《自由谈》撰稿人的消息不久即为当局所侦知。《自由谈》遂感到了日益加重的压迫。鲁迅及其他作者的文稿被删或不登的情况时有发生。对此,鲁迅是深予体谅的。他在五月四日致黎烈文的两信中表明了鲁迅坚守和保持阵地的灵活而又坚定的态度。到了五月间,《自由谈》所受的压迫更重,许多文稿不能发表,黎烈文不得不刊出启事说:“这年头,说话难,摇笔杆尤难”,“吁请海内文豪,从兹多谈风月。”并致信鲁迅,报告他所寄的数篇文稿不能刊布并解说因由,对以后的稿件提出要求。这里所录的即是鲁迅的复信。

这封信写得很短。先是针对黎烈文来信中所述的回答,“日前见启事,便知大碰钉子无疑。”语中充满对编者的体谅。稿件不能刊出,早在意料中,责在当局。“放言已久”指的是鲁迅文章的激烈的无所顾忌的批判揭露的特点。一种风格的形成,非止一日,要即改变,也非一日,所以解释: “不易改弦,非不为也,不能也”。所谓“闭门思过,革面洗心,再一尝试”,指的是对过去战术的反思,当此之时,原来 “放言”的方式,已难以发表,必须采取新的战术,即是“韧”的壕堑战,以隐晦曲折的方式,来坚守阵地,坚持战斗。这是信中最重要的内容。

信末一段,涉及在《自由谈》上所刊的文稿及未刊稿的出版事宜。从中可以看出鲁迅重然诺,守信用的为人之道。已许书局的稿子,即不 “反汗”,不失约。但对黎烈文, 语颇周全, 婉转, “希给我 ‘自由’ 出版”。以希望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又不使黎感难堪,继而允许“将来所作者,则不当以诺人,任出单行本也。”又是对黎的约稿的支持,读来使人感受到鲁迅对人的真诚和用心的细密。

字数:1122
闻欣

张效民 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336页.

鲁迅《致黎烈文》全文、注释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鲁迅《致黎烈文》全文、注释和赏析

烈文先生:

顷奉到三日惠函。《自由谈》已于昨今两日,各寄一篇,谅已先此而到。有人中伤,本亦意中事,但近来作文,避忌已甚,有时如骨骾在喉,不得不吐,遂亦不免为人所憎。后当更加婉约其辞,惟文章势必至流于荏弱,而干犯豪贵,虑亦仍所不免。希先生择可登者登之,如有被人扣留,则易以他稿,而将原稿见还,仆倘有言谈,仍当写寄,决不以偶一不登而放笔也。此复,即请

著安。

迅启上五月四日晚

烈文先生:

晚间曾寄寸函,夜里又做一篇,原想嬉皮笑脸,而仍剑拔弩张,倘不洗心,殊难革面,真是呜呼噫嘻,如何是好。换一笔名,图掩人目,恐亦无补①。今姑且寄奉,可用与否,一听酌定,希万勿客气也。

此上,即请

著安。

干 顿首 五月四夜

【析】 在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影响之后,鲁迅更加重视以杂文的形式来执着于现实人生的战斗。因而,针对现实中的种种丑恶现象,鲁迅总是加以剖折和抨击,其文章也总“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使敌人总是感到胆战心惊。鲁迅这样一种战斗的方式,一种执着的精神和一种刚毅的性格,在他的文章中处处可见,而在他的私人信件当中,也同样处处可见。象他在给黎烈文的两封信件当中,就简略而又清晰地表露了他的这样一种人生的态度。

《致黎烈文》两封信,是两封简约而又极平常的私人信件。这是鲁迅作为一名投(撰)稿者向编辑先生写的信。然而联系到鲁迅当时的思想、当时的处境和所投(撰)的文章涵义来分析,我们从这两封再普通不过的私人信件中,可以看到鲁迅一种正直的人生态度。

在先写的一封信中,鲁迅指出当时作文的情形是“避忌已甚。”所谓“避忌已甚”,说明了当时作文的一种氛围和普遍存在的一种心态。然而,鲁迅的作文则不是这样。面对现实人生中的种种丑恶现象,鲁迅正直的人生态度和刚毅的性格及精神,是不能包容的,因而他必须作文予以剖析、予以抨击,使之显露原形,并为人们所认识,正如他在信中所指出的那样:“有时如骨骾在喉,不得不吐。”在这里,没有丝毫的个人恩怨,更没有出于一种个人恩怨的报复之意,而流于字里行间的则是一种正直的人生态度,刚毅的性格特征。鲁迅向来是刚直不阿,正如毛泽东同志所称赞的那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正是这种硬骨头的精神,使得鲁迅的作文,总是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在驱使着他似的,使他对于现实的丑恶,总是不能平静下来,采取敷衍的态度一了了之,而是那样的执着,那样的认真,那样的坦然,以吐为快,显示出他疾恶如仇的思想特点。

在后写的一封信中,鲁迅觉得先前一封信还只仅仅是表达了他一种意见,一种愿望,并未尽意,于是“夜里又做一篇”。如果说在先写的一封信里,似乎还表达了鲁迅一种在以后作文当中尽可能“婉约其辞”的愿望时,那么,在后写的一封信里,鲁迅则更进一步地表明,他的作文“仍剑拔弩张,倘不洗心,殊难革面”,尽管他一度以调侃的文笔,“嬉皮笑脸”地作文一番。这表明,鲁迅的人生态度是严肃的,是正直的。严肃得使他不可能会对一些丑恶的现象去“嬉皮笑脸”地应付,正直得使他的文章总是充满战斗的意味和色彩。是的,这就是鲁迅的性格,鲁迅的态度,鲁迅的精神。他不会轻易地改变自己,更何况他此时已完全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使他对于人生的看法,对于现实人生种种丑恶现象的剖析,都已经趋于成熟,他当然不会轻易地放弃,而是始终坚持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信念,执着地战斗着。

字数:1387

鲁迅自一九三三年一月底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文章以来,大多用“何家干”的笔名。所谓“换一笔名”,是指用笔名“丁萌”在《自由谈》发表的《多难之月》一文。到一九三三年五月二十五日 《自由谈》编者被迫登出了“吁请海内文豪,从兹多谈风月”的启事后,鲁迅就用各种笔名,继续发表战斗的杂文,同敌人展开英勇的斗争。

黄健

张效民 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334-335页.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5: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