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鲁迅《致曹靖华》全文、注释和赏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鲁迅《致曹靖华》全文、注释和赏析

汝珍兄:

二月一日信收到。那一种刊物,原是我们自己出版的,名《文学生活》,原是每人各赠一本,但这回印出来,却或赠或不赠,店里自然没有买,我也没有得到。我看以后是不印的了,因为有人以文字抗议那批评,倘续出,即非登此抗议不可,惟一的方法是再不出版——到处是用手段。

《准风月谈》一定是翻印的,只要错字少,于流通上倒也好;《南腔北调集》也有翻板。但这书我不想看,可不必寄来。今年我还想印杂文两本,都是去年做的,今年大约不能写的这么多了,就是极平常的文章,也常被抽去或删削,不痛快得很。又有暗箭,更是不痛快得很。

《城与年》的概略,是说明内容(书中事迹)的,拟用在木刻之前,使读者对于木刻插画更加了解。木刻画想在四五月间付印,在五月以前写好,就好了。

农兄如位置还在,为什么不回去教书呢?我想去年的事情,至今总算告一段落,此后大约不再会有什么问题的了(我虽然不明详情)。如果另找事情,即又换一新环境,又遇一批新的抢饭碗的人,不是更麻烦吗?碑帖单子已将留下的圈出,共十种,今将原单寄回。又霁兄也曾寄来拓片一次,留下一种,即《汉画象残石》四幅,价四元,这单子上没有。

这里的出版,一榻胡涂,有些“文学家”做了检查官,简直是胡闹。去年年底,有一个朋友收集我的旧文字,在印出的集子里所遗漏或删去的,钞了一本,名《集外集》,送去审查,结果有十篇不准印。最奇怪的是其中几篇系十年前的通信,那时不但并无现在之“国民政府”,而且文字和政治也毫不相关。但有几首颇激烈的旧诗,他们却并不删去,

现在连译文也常被抽去或删削; 连插画也常被抽去; 连现在的希忒拉,十九世纪的西班牙政府也骂不得,否则——删去。

从去年以来,所谓“第三种人”的,竟露出了本相,他们帮着它的主人来压迫我们了,然而我们中的有几个人,却道是因为我攻击他们太厉害了,以至逼得他们如此。去年春天,有人在《大晚报》上作文,说我的短评是买办意识,后来知道这文章其实是朋友做的,经许多人的责问,他答说已寄信给我解释,但这信我至今没有收到。到秋天,有人把我的一封信,在《社会月报》上发表了,同报上又登有杨邨人的文章,于是又有一个朋友(即田君,兄见过的),化名绍伯,说我已与杨邨人合作,是调和派。被人诘问,他说这文章不是他做的。但经我公开的诘责时,他只得承认是自己所作。不过他说:这篇文章,是故意冤枉我的,为的是想我愤怒起来,去攻击杨邨人,不料竟回转来攻击他,真出于意料之外云云。这种战法,我真是想不到。他从背后打我一鞭,是要我生气,去打别人一鞭,现在我竟夺住了他的鞭子,他就“出于意料之外”了。从去年半年来,我总觉有几个人倒和“第三种人”一气,恶意的在拿我做玩具,

我终于莫名其妙,所以从今年起,我决计避开一点,我实在忍耐不住了。此外古怪事情还多。现在我在选一部别人的小说,这是应一个书店之托,解决吃饭问题的,三月间可完工。至于绍介文学和美术,我仍照旧的做。

但短评,恐怕不见得做了,虽然我明知道这是要紧的,我如不写,也未必另有人写。但怕不能了。一者,检查严,不容易登出;二则我实在憎恶那暗地里中伤我的人,我不如休息休息,看看他们的非买办的战斗。

我们大家都好的。

专此布复,即请

春安。

弟豫 上二月七日

【析】 30年代的旧中国,大夜弥天,黑云压城。1933年10月,国民党当局发布了查禁革命文艺书刊的密令。1934年2月,国民党中央党部又下令,查禁上海出版的书籍149种。鲁迅在给曹靖华的信中反映了这一令人窒息的黑暗现实: 朋友编印鲁迅的《集外集》送去审查,“结果有十篇不准印。”“连译文也常被抽去或删削;连插画也常被抽去;连现在的希忒拉,十九世纪的西班牙政府也骂不得,否则——删去。”“就是极平常的文章,也常被抽去或删削。”文网如此森严,文坛如此黑暗,社会如此暴虐,令鲁迅愤怒至极!

来自敌人的文化“围剿”固然使鲁迅义愤填膺,而来自战友的暗箭则更使鲁迅 “不痛快得很”。

同一阵营的战友,却也会采用一些不太正当的方法对付自己人。左联秘书处编印的内部油印刊物《文学生活》半月刊,片面批评鲁迅等人,又不按原来惯例,寄给他们。批评了人,却不愿让被批评者知道,还设法控制别人的反批评。这种做法,真正令亲者痛、仇者快。特别是当“第三种人”露出真相,帮着其主人来压迫左翼作家时,同一阵营中“有几个人”,不是同仇敌忾,反而出来指责鲁迅“攻击他们太厉害了,以至逼得他们如此。”1934年春天,同是左联成员的廖沫沙,误解鲁迅的杂文《倒提》宣扬买办意识,也不知署名“公汗”是鲁迅的笔名,在《大晚报》上以“林默”之名发表《论“花边文学”》一文,予以片面攻击。事后廖沫沙明白了真相,却正调往苏区,自己悔恨莫及,也给鲁迅留下不快。还有鲁迅曾多次在信中提到的1934年秋,田汉署名绍伯发表《调和》一文,指责鲁迅 “已与杨邨人合作,是调和派”之事。对这种“他从背后打我一鞭,是要我生气,去打别人一鞭”的“战法”,鲁迅“真是想不到”。

凡此种种,使鲁迅 “总觉有几个人倒和 ‘第三种人’ 一气,恶意的在拿我做玩具。”虽说鲁迅的这种感觉有过份之处,但却实实在在把左联阵营内部闹意气,搞宗派主义、小团体主义的恶劣后果揭示了出来,就是: 帮敌人之忙,伤战友之心。

身处这样一种复杂环境,鲁迅深感悲哀和痛惜。他“决计避开一点”,除了继续编些书外,“短评,恐怕不见得做了”,虽然他也知道其重要性,但 “一者,检查严,不容易登出; 二则我实在憎恶那暗地里中伤我的人,我不如休息休息,看看他们的非买办的战斗。”这是鲁迅对同一阵营内自相争斗、削弱战斗力的现象发出的愤激之语。

即便如此,鲁迅也没将这些同志放到敌对阵营去。他一再用“我们中的几个人”表示他们的身份,显示出他在立场上划分的仔细。而对自己的战友、朋友,鲁迅是一贯以火热心肠相待的。信中提到台静农,不仅因其获释感到“甚可喜”,还设身处地地为他想到日后的生计。殷殷之情,溢于言表,体现了鲁迅对朋友那真诚、细致的爱。

普通的一封信,把对国民党当局剿杀革命文艺的愤怒和对左翼阵营内部不团结现象的憎恶,以及对台静农等朋友的深切关怀,自然而然地交织在一起,起着对比的作用,表现了鲁迅强烈、鲜明的爱和憎。

字数:2544
向丹

张效民 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356-358页.

鲁迅《致曹靖华》全文、注释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鲁迅《致曹靖华》全文、注释和赏析

汝珍兄:

十四日信早到,近因忙于译书,所以今日才复。它兄文稿,很有几个人要把它集起来,但我们尚未商量。现代有他的两部,须赎回,因为是豫支过板税的,此事我在单独进行。

中国事其实早在意中,热心人或杀或囚,早替他们收拾了,和宋明之末极像。但我以为哭是无益的,只好仍是有一分力,尽一分力,不必一时特别愤激,事后却又悠悠然。我看中国青年,大都有愤激一时的缺点,其实现在秉政的,就都是昔日所谓革命的青年也。

此地出板仍极困难,连译文也费事,中国是对内特别凶恶的。

E.君信非由VOKS转。他的信头有地址,今抄在此纸后面。记得他有一个地址,还多几字,但现不在手头。兄看现在之地址如果不像会寄不到,就请代发,否则不如将信寄来,由我自发。

寄辰兄一笺并稿费单,乞便中转交。我们都好,勿念。

此祝

平安。

豫 上六月廿四日

【析】 这是鲁迅对曹靖华6月14日信的回复。14到24日的十天中,却发生了瞿秋白英勇就义的重大事件。如果说,革命同志对国民党这一残暴的法西斯罪行无不“愤激”的话,那么鲁迅除“愤激”之外,还有着更深沉更远大的思索与不安。这不只是他与瞿秋白从1932年会面后,即过从甚密,在不少重大原则问题上,见解一致,并肩战斗,配合默契;而且以引秋白为“同怀”而自豪。众所周知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就是明证。这封回信就是以秋白的被害所引发的感触为中心内容的。它既对黑暗中国社会现实的本质,予以深刻剖析;又十分形象地张扬了鲁迅韧性战斗精神的实质和内涵。它不是一封平常的信。

如前所述,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同志英勇就义于福建长汀。“它兄(即瞿秋白)文稿,很有几个人要把它集起来。”点明了秋白的遇难及其反响。这儿的“很有几个人”就是指那些置生命危险于不顾的人;就是要用出版烈士的集子的实际行动,表示其悼念深情的人。至于收集文稿中一些琐屑具体的事情(包括拿出一点资金等),鲁迅都留给自己“单独进行”了。于此不只再现了鲁迅对于秋白尊敬、怀念之真情;也表现了鲁迅精神之一斑。

全信的中心是第三自然段。它只有三句,但却揭示了极其深刻的内容。首先,揭示了中国社会黑暗的反动本质: 就是对于那些 “热心” 于国事的人,必施之以“囚”或“杀”。这是中国反动的统治阶级一脉相传的衣钵。鲁迅经历和目睹过1926年 “三一八”惨案,1927年“四一二”大屠杀,1931年“左联”五烈士遇难,1933年“民权保障同盟”执行委员杨铨(杏佛)遇刺身亡……他 “纪念”过,也大声疾呼,奔走营救 (无效)过; 也竭力 “忘却” 过,但残酷的现实的血,逼得他不能不“又为斯民哭健儿”了。现在是1935年了,却又来了秋白就义的事。但因为 “早在意中”,所以既无泪,也写不出 “纪念”“忘却”的文章了。事实反复证明的是这样一条阶级斗争的真理:“斗争正未有穷期,老谱将不断袭用”。鲁迅通过秋白遇害这一件事,再一次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高度,指出了黑暗社会的反动本质,显示了鲁迅高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其次,表明自己的态度。“哭是无益的”。因为鲁迅不仅哭过,而且不只哭过一次。怎么样呢?真是“屠伯们逍遥复逍遥”。只有脚踏实地,“有一分力,尽一分力”,才是坚持斗争最有效又最具体的实际行动,也是对于早逝者的最好悼念。所以他直言不讳地批评了“一时特别愤激,事后却又悠悠然”的错误倾向。因为激烈得快,也平和的快,正是不少中国人常犯的毛病(甚至是一种“劣根性”)。在这里,再一次显示了鲁迅韧性战斗精神的光芒和实干苦干的求实态度。

最后,指出 “现在秉政的” 而其实即是昔日所谓“革命青年”,是不能指望他们干出一两件根本改变黑暗现实的事情的。因为他们正存在有愤激一时“事后却又悠悠然”的缺点。甚而至于他们就在制造新的黑暗,这就是告诫人们,黑暗还将继续下去,必须作出持久斗争的打算与安排。“愤激”不成,急躁也难于奏效,只能“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这才是最值得敬仰的。

由于鲁迅与曹靖华交往频繁,比较了解,亲近,故能以平直的语言,直抒胸臆。通览全信,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感情真挚;议论的语言,剀切简明,深刻隽永;叙述的语言,明白如话。总之,既析理又叙情,析理深叙情长,是这封信的独有风格和特点。

字数:1762
党秀臣

张效民 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359-360页.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5:2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