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鲁漆室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鲁漆室女 鲁漆室女古代妇女故事。见汉刘向撰《列女传》卷三。写战国时鲁国漆室县有一女子,至待聘之年而未出嫁,常常倚柱叹息,听见的人无不感到悲伤。邻妇问她:“你为何长吁短叹,莫不是想出嫁?我愿给你找个婆家。”她说:“唉!我是担心国君老、大子幼啊。”邻妇笑道:“这是鲁国大夫们忧虑的事,与你有什么关系?”她说:“不能这样说,过去晋国的客人到我家把马拴在园中,马挣脱踏坏了我的冬葵,使我一年都吃不到蔬菜;邻居的妇女逃走,他家请我的哥哥去追寻,正遇涨大水,被淹死了,使我失去了兄长。而今鲁国君老而昏聩,太子幼小不懂事,人心思乱,奸诈百出,鲁国有难,君臣父子都受屈辱,自然也要祸及百姓,妇女岂能安居乐业?所以我很忧虑。”三年后鲁国果然大乱,齐国和楚国攻打鲁国。鲁国连遭战乱,男人上前线打仗,妇女搞运输,不得休养生息。 ☚ 齐相御妻 孝子传 ☛ 鲁漆室女 鲁漆室女西汉传记体小说。刘向撰。原载《列女传》卷三。吴组缃等《历代小说选》和李格非等《文言小说》皆录入。作品叙述:鲁地漆室邑之女,过了婚龄而未嫁,倚柱而啸。邻妇经常往来。便问她为何悲啸,若是欲嫁之事,邻妇愿为之求偶。漆室女答,非为不嫁而悲,乃忧鲁君年老、太子年幼而已; 并说昔日晋客寄宿自家,系马园中,不料马脱缰而逃,踩坏了冬葵菜,使己终岁不能食葵;又说邻女随人私奔,其家请吾兄追之,溺水而死,使己终身无兄。最后说,近河土地都将被水浸没,鲁君年老糊涂,太子少愚,天下人心思乱,奸诈百出,国家患难,势必祸及百姓,自己岂能“独安所避”,故甚忧之。三年后果乱,齐楚攻之,鲁国连连接战,男子战斗,妇人转运物资,忙得不能休息。作品通过对鲁漆室女形象的描绘,反映了她关心国家和人民安危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她的爱国精神。鲁漆室女根据客马踩坏园葵、哥哥追亡溺死两件事的经验,联系当时鲁国君老子幼的现实,预见到国家将要大乱,人民将要遭殃。这说明她懂得事物间互相制约、彼此影响的关系,在预测事物的发展变化上,表现了过人的识见。相比之下,当时鲁国君臣上下浑浑噩噩,火燃眉睫却终日醉生梦死,更使人感到“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作品通过邻妇的设问和漆室女的对答,使漆室女的形象更显得突出、鲜明。且结构严密,层层推进,显得有条不紊,颇见作者匠心。 ☚ 陶荅子妻 赵将括母 ☛ 鲁漆室女·刘向· 三年,鲁果乱,齐、楚攻之,鲁连有寇。男子战斗,妇人转输,不得休息。 君子曰:远矣,漆室女之思也!《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此之谓也。 颂曰:漆室之女,计虑甚妙。维鲁且乱,倚柱而啸。君老嗣幼,愚悖奸生。鲁果扰乱,齐伐其城。 〔选自《列女传》〕 世界上的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必定处在某种联系之中。有时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事物,但在一种特定情形下,它们也会发生关系。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平时所说的预见性,就是能认清这种联系,并能正确预测其发展的趋向和结果。鲁漆室女就是这样一个有预见性的人。客马践葵,使她终岁不能食葵(一种蔬菜);邻家女儿私奔,兄长帮助追寻而被洪水淹死,使她终身无兄。这两件事表面上与鲁国大乱,人民饱受战争之苦并无多大关系,但是联系到“鲁君老悖,太子少愚”这个事实,那么她的忧虑就不是杞人忧天了。家不能一日无主,国不能一日无君。对于像鲁国这样的小国,若无励精图治、英明干练的国君,势必要受到大国欺侮。事情发展证实了这一点。“三年鲁果乱,齐、楚攻之,鲁连有寇。男子战斗,妇人转输,不得休息。”战争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和灾难。漆室女之忧何其确也。 位卑未敢忘忧国。漆室女不过是鲁国一个普通女子,但她思虑深远,具有极强的爱国主义精神。小说主要通过对话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在小说中准确而精细地刻画人物对话,通过对话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复杂心理和精神世界,这是塑造血肉丰满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先为漆室女和邻人妇的对话作了必要的铺垫,交代了漆室女的特殊身份——超过出嫁年龄仍未嫁人。正是由于这一点,当她倚柱长啸时,别人可怜她,同情她却不理解她。就连平日与她要好,来往较多的“邻人妇”也误以为她是为出嫁一事,内心极度痛苦所致。于是安慰她,要帮她找婆家。好友的误会,深深刺伤了漆室女,一个“嗟乎”表达了她此时此刻心理的强烈反应。她责怪邻人妇:“始吾以子为有知,今无识也”。郑重表明自己不是为“不嫁”而悲,是为鲁国国君年纪老迈,太子岁数尚幼而忧。谁知“邻人妇”听了不以为然,反而讥笑她:“此乃鲁大夫之忧,妇人何与焉!”在“邻人妇”看来,国家大事自有那些做大臣的去考虑,女人无需参与其中,对此错误言论,漆室女予以有力驳斥。她先谈及自己因“乱”而受损害的两次经验——无葵食和兄溺死,然后以近河的土地要被河水浸湿这个自然现象设喻,形象地说明鲁国君老太子幼,人民必将要受其害的道理。最后她分析鲁国的社会现状:国君年老糊涂,太子年幼无知,国内人心浮动,奸诈之事不断出现,在这种情况下,鲁国一旦有乱,不但君臣父子要受折辱,灾难还要落到老百姓头上,女人难道就能安然幸免吗?这一番话,语意中肯,说理严密。邻人妇听得心服口服,敬佩之意,油然而生,“子之所虑,非妾所及”。 在对话描写中,“邻人妇”对漆室女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她始而误,再而笑,最后折服向对方诚恳道歉,这些心态变化,推动情节发展,同时也使漆室女的形象一步步清晰、高大起来。确如文后所赞:“远矣,漆室女之思也!”漆室女在预测事物的发展变化上,表现出过人的见识,但她的预见性又是同她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假如她不关心国家大事和人民群众的安危,又怎么能看得出这诸多事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呢?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