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魏明帝以公卿衮衣黼黻之饰,疑于至尊,多所减损,始制天子服刺绣文,公卿服织成文。及晋受命,遵而无改。天子郊祀天地明堂宗庙,元会临轩,黑介帻,通天冠,平冕。冕,皂表,朱绿里,广七寸,长二尺二寸,加于通天冠上,前圆后方,垂白玉珠,十有二旒,以朱组为缨,无緌。佩白玉,垂珠黄大旒,绶黄赤缥绀四采。衣皂上,绛下,前三幅,后四幅,衣画而裳绣,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藻、火、粉米、黼、黻之象,凡十二章。素带广四寸,朱里,以朱绿裨饰其侧。中衣以绛缘其领袖。赤皮为韨,绛袴袜,赤舄。未加元服者,空顶介帻。其释奠先圣,则皂纱袍,绛缘中衣,绛袴袜,黑舄。其临轩,亦衮冕也。其朝服,通天冠高九寸,金博山颜,黑介帻,绛纱袍,皂缘中衣。其拜陵,黑介帻,单衣。其杂服,有青赤黄白缃黑色,介帻,五色纱袍,五梁进贤冠,远游冠,平上帻武冠。其素服,白㡊单衣。 帽名犹冠也,义取于蒙覆其首,其本纚也。古者冠无帻,冠下有纚,以缯为之。后世施帻于冠,因或裁纚为帽。自乘舆宴居,下至庶人无爵者皆服之。 袴褶之制,未详所起,近世凡车驾亲戎、中外戒严服之。服无定色,冠黑帽,缀紫摽,摽以缯为之,长四寸,广一寸,腰有络带以代鞶。中官紫摽,外官绛摽。又有纂严戎服而不缀摽,行留文武悉同。其畋猎巡幸,则惟从官戎服带鞶革,文官不下缨,武官脱冠。
——《晋书·舆服志》 天子服备日、月以下,公山、龙以下,侯伯华虫以下,子男藻、火以下,卿大夫粉米以下。天子六冕,王后六服,著在周官。公侯以下,咸有名则,佩玉组绶,并具礼文,后代沿革,见《汉志·晋服制令》,其冠十三品,见蔡邕《独断》,并不复具详。宋明帝泰始四年,更制五辂,议修五冕,朝会飨猎,各有所服,事见宋注。旧相承三公以下冕七旒,青玉珠,卿大夫以下五旒,黑玉珠。永明六年,太常丞何諲之议,案《周礼》命数,改三公八旒,卿六旒。尚书令王俭议,依汉三公服,山、龙九章,卿华虫七章。从之。
——《南齐书·舆服志》 窃见后周制冕,加为十二,既与前礼数乃不同,而色应五行,又非典故。谨案三代之冠,其名各别。六等之冕,承用区分,璪玉五采,随班异饰,都无迎气变色之文。唯《月令》者,起于秦代,乃有青旗赤玉,白骆黑衣,与四时而色变,全不言于弁冕。五时冕色,《礼既》无文,稽于正典,难以经证。且后魏已来,制度咸阙。天兴之岁,草创缮修,所造车服,多参胡制。故魏收论之,称为违古,是也。周氏因袭,将为故事,大象承统,咸取用之,舆辇衣冠,甚多迂怪。
——《隋书·礼仪志七》 汉末以来,时局动荡,匈奴、鲜卑、羌、氐等少数民族趁中原之乱,大举迁入中原。少数民族服饰与中原服饰相互影响,中国服饰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在各政权的冠服制度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大体上仍承袭秦汉旧制。即使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也开始采用汉族正统的服饰制度,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其中改革本民族服饰,采用中原文化的冕服制度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这些改革又被后来的北齐、北周等政权所沿用,但各有损益。南朝各政权沿袭了魏晋时期的舆服制度,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作了一些修改。 在常服和便服中,少数民族的影响更为显著,中原人民的服饰,在原有的基础上吸收了不少北方民族的服饰特点,衣服的形式适体。这一时期,源自北方少数民族的裤褶、裲裆、半袖衫、筩袖铠、裲裆铠、明光铠等得以在南北流行。南朝士人的服饰有所不同,主要以宽松的袍衫和低敞衣襟为主要特征。妇女一般上身穿着衫、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筒肥大。裙多褶裥裙,裙长曳地。这个时期的服饰,可以参鉴《洛神赋》《列女传》等图卷以及墓葬出土的壁画和男女俑。 这一时期的巾帻称小冠,后部逐渐加高,体积缩小。在小冠上又加笼巾,称为笼冠。还有高顶冠和鲜卑人的垂裙帽、突骑帽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