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魏希文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魏希文
魏希文魏希文(1912— ) 陈予欢编著 黄埔军校将帅录第1709页 魏希文1911——湖北通城人,1911年 (清宣統三年) 生。7歲入私塾。10歲插入小學四年级。中學時代始創作小說《被幸福抛棄的人》。17歲在南昌《新聞日報》發表中篇小說《杏姑》。1929年秋赴上海,爲《上海晚報》寫稿,並作校對工作。1930年爲錢永绪整理工業論文。1932年一二八事變,離上海; 同年8月,考入南京軍校政訓研究班。1933年4月離班,至孝感縣辦實驗縣,並與同學以華北宣傳總隊名義,參加長城抗日工作,初派在《老實話》旬刊社,繼续發表長篇小說《殘了的春天》和《紅豆與春梅》,後又替《北京日報》编副刊《長城》。1935年至上海,辦《中國學生》週刊。1937年抗日戰争爆發後,隨平津流亡學生訓練班南下,後轉任中央軍校長沙分校工作。1939年赴重慶,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一廳上校股長。1941年調輜重兵學校任政治部主任。1943年復調軍委政治部第二廳任科長,後又任人事科科長。1946年回南京。嗣去臺灣,參加臺灣“文藝協會”,臺灣“青年寫作協會”,並任常務理事。作品有長篇小說《我永遠存在》、《春曉》、《高連長》、《私逃》、《妾似朝陽》; 中篇小說《歸來》、《海天之歌》; 短篇小說《愛恨之間》、《十年》; 散文小說《市居》等。 魏希文 魏希文1911.10—湖北通城人。幼读书塾。中学时代在校刊发表小说处女作《被幸福抛弃的人》,又写了新诗《雪夜》。1928年在南昌《新闻日报》发表中篇小说《杏姑》,从此决心到上海做亭子间作家。1929年秋赴沪,为范争波所办《上海晚报》写稿以维持生活,并曾在该报印刷所当校对。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离沪返乡。同年8月考取南京军校政训研究班。1933年4月到湖北孝感办实验县。不久去北平参加长城抗日工作。先在《老实话》旬刊社工作,发表反映学生生活的长篇小说《残了的春天》,以及书信体小说《红豆与春梅》。尔后任《北京日报》副刊《长城》主编,并出版《文艺》等几种周刊。七七事变后离沪。抗战中投笔从戎,历任辎重兵学校政治部主任,军委会政治部第二厅科长、人事科长等职。1946年回南京。赴台湾后,加入台湾文艺协会、青年写作协会,任常务理事。出版长篇小说《我永远存在》、《春晓》、《高连长》、《私逃》、《妾似朝阳》,中篇小说《归来》、《海天之歌》,短篇小说集《爱恨之间》、《十年》,散文小说集《市居》等。 ☚ 魏伯 魏金枝 ☛ 魏希文 魏希文湖北通城人,1912年4月10月生。1932年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政训班。结业后任职于上海《老实话》 旬刊,后任《北方日报》副刊编辑。1935年在上海创办《中国学生周刊》。1937年在南京任平津流亡学生训练班教官。1938年5月在长沙军事分校任职。1939年去重庆,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上校股长。1941年去贵州任辎重兵学校政治部主任。1943年调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少将科长。1946年时任国防部新闻局教育专员室少将教育专员。1947年2月任督导政工改制武汉组组长。1948年当选为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后经香港去台湾,在“国防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曾任中国文世协会、青年军作协常务理事。著有长篇小说《我永远存在》《春晓》 等。 ☚ 魏怀 魏纶洲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