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鬼谷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鬼谷子 鬼谷子古代传说人物。一说姓王名诩,或名利,西周时人。受道于老君,入云气山采药,合服得道,居青溪之鬼谷,因以为号,有《鬼谷子》一书传世。见《宁波府志》。一说鬼谷先生,曾随老子西出函谷关,返中国后,居汉滨鬼谷山传道,因以自号。见《录异记》。一说晋平公时人,隐居鬼谷,长于养性持身和纵横捭阖之术,弟子百余人,以张仪、苏秦为最。事迹见《历世真仙体道通鑑》、《仙传拾遗》等,晋郭璞《遊仙诗》:“青谿千余仞,中有一道士。借问此何谁?云是鬼谷子”。诗又见《艺文类聚》、《诗纪外集》等。 ☚ 赤松子 涓子 ☛ 鬼谷子鬼谷子,传说周代有位隐士,居住在鬼谷,自称鬼谷先生。其生平已不可考。最早提到鬼谷子的《史记》认为,他是苏秦、张仪的老师。《风俗通义》云:“鬼谷先生,六国时纵横家。”因此,鬼谷子应为战国中期人,与苏秦、张仪同时而稍前。 《鬼谷子》一书,《隋书·经籍志》断定为鬼谷子本人所著。经考证《鬼谷子》内容,主要为纵横权变之术,集纵横家、兵家、道家、仙家、阴阳家各家思想于一体,所以,当是由鬼谷子讲授,并经苏秦、张仪等人补充、修改而成的一部政治理论著作。 道教将鬼谷子列入神仙谱系,民俗更认为鬼谷子能撒豆成兵,呼风唤雨,预知吉凶,给鬼谷子其人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鬼谷子》问世后,历代注家不断。陶弘景、皇甫谧、乐一和尹知章四家注最为有名。《鬼谷子》充满智慧和权变谋略的法术,也成为历代及各国政治权谋家高度重视和研究的一部案头书。日本著名企业家大桥武夫还从中领悟、衍生出经济活动、商业谈判中的经营谋略,著有《鬼谷子与经营谋略》。此书在德国、美国及东南亚均有广泛影响。 鬼谷子 思想著作。三卷。传为鬼谷撰。成于先秦时代。 作者姓名不详,据传为王诩,又作王誗,号鬼谷。云阳城(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人。也有人说历史上从无其人。鬼谷是位纵横家,专研究言谈之道并长于养生之术,苏秦、张仪等人曾拜师于门下。他的著作现仅存有《鬼谷子》一书,其他有些属名是鬼谷的书如《鬼谷子占气》、《鬼谷子命书》等,据考为后人之伪作。 《鬼谷子》分为三卷,上、中二卷共十四篇,其中有两篇只存标题而无原文,实只十二篇。此十二篇专论纵横术。下卷收有《本经阴符七术》等九篇。鬼谷所论之纵横术包括对各种人物的言谈技巧,如对皇帝、大臣、百姓等不同知识和不同阶层的人物,要分别采用不同的言谈方式。实际相当于当今所讲的社交方式。书中所讲的言谈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开闭法。开表示畅所欲言,闭表示缄默不语。言谈时自己采用哪种方式,或让对方处于哪种状态,要根据情况灵活掌握。二、反复法。反是反过来占在对方角度了解对方,复是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三、内建法。就是进言词、提建议,给皇帝以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四、补漏。事情一旦发生,又与自己的愿望相反或不符,要根据事物的性质、原因和发展过程,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五、飞箝法。先给对方抬高声誉,换取其信任,继而箝制对方为我所用。六、择其明主。七、了解对方的权势,揣摩他的心理,用他所希望得到的东西顺之于心,以此探求他的动向。八、根据不同的性格,赋予适当的责任。这是用人之法。 该书在论述过程中,既有思想分析,又有实例介绍,且以前人的阴阳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因而该书有很强的系统性。 当今,大陆学者对《鬼谷子》的研究很少,并认为历史上无鬼谷其人。而台湾学者对之研究较多,著书也不少,其中以陈英略为代表,他不但认为鬼谷是一位“道道地地”的纵横家人物,且还被宠为鬼谷的第八十二代传人,并于一九七四年倡议并建成了“鬼谷先生纪念堂”。 《鬼谷子》的版本现有明刻本一册,四部丛刊本一册,梁陶宏景注、清嘉庆十年(1805年)秦氏石研斋刻本。另有俞棪注《鬼谷子新注》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南京京华印书馆铅印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年影印本。一九八九年台湾出版了《鬼谷子研究》除了对《鬼谷子》一书进行今译外,还有对鬼谷其人、其事的考证,代表了台湾学者研究《鬼谷子》的一家之说。 鬼谷子·王嘉· 〔选自《拾遗记》〕 这篇小说随意性很强,似乎想到那儿就写到那儿。但仔细推敲,也不尽其然,它还是经历了作者的精心剪裁和布局的。 小说的题目叫“鬼谷子”,大意是介绍一个叫鬼谷先生的隐居者,不过作者没有开门见山地介绍鬼谷先生,而是从他的两个弟子入手,先叙这两个弟子的生活,以此引出主角的出场。 小说开头介绍战国时期的两个纵横家张仪和苏秦“同志好学”的生活,这实际上便暗示了鬼谷先生生活的年代。试想,张仪和苏秦在历史上如此著名,谁看到他们的名子会联想不到战国七雄争霸的年代呢? 小说介绍了张仪和苏秦“非圣人之言不读”的学习宗旨和“每假食于路,剥树皮,编以为书帙,以盛天下良书”的勤奋精神。由此,便引发了一个问题:“二子何勤苦也?”这个问题来得很自然,在文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小说到此,便很自然地将介绍引向了真正的主人公鬼谷先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前面对仪秦二人的大量介绍其实都是为了主人公的出场而进行铺垫,这个铺垫使鬼谷先生一出场便笼罩上了一层学究气氛,暗示出了鬼谷子的学者身份。(细查野史资料,鬼谷子确是一名学究。《东周列国志》云:“鬼谷子,相传姓王名栩,晋中公时人,其人通天彻地,有几家学问,人不能及。) 小说借鬼谷先生发问,但并不叙述苏仪二人的回答。作者很果断地略去二人的回答,直接详写了鬼谷先生对苏仪二人询问身份的作答。这种对情节描写的取舍,作者把握得相当自信和熟练。他的剪裁完全是为了紧扣介绍的中心,是为了突出他的主人公。而且,他以前的铺垫已经引发了读者对鬼谷先生的兴趣,因此读者便不会强求一定要听苏仪二人的回答,而只想了解鬼谷子是何许人也了。作者抓住了读者的这种心理,进行了详略得当的选择和剪裁,便使中心更加突出,而行文更加紧凑了。 通过鬼谷先生的作答,小说介绍了鬼谷子的学者和隐者身份。这里令人感兴趣的,是鬼谷子对“鬼者归也”的强调。《说文解字》中说:“鬼,人所归为鬼。”可见,“鬼归相近也”。不过,小说里的归,是指人生殊途同归的归呢,还是归隐仙家的归呢?作者大概认为这两种含意都有。因为古史中曾记载,鬼谷子实为仙家,只是为了在人间再找几个同道归隐,才没有移居仙界。他看重苏仪二人,确是希望他们能随他脱俗成仙,但他也明白他们凡心难改,不好收复。作者知道这种归隐之意,但作者不想强调它。因此,作者在小说中把鬼谷子直接解释成“鬼归相近”,“人之归”的鬼魅。这从他以下仿佛不着边际的对秦王子婴诛杀赵高的怪异传说的叙述中可以得到证明。因为在作者叙述完了这个怪诞故事之后,曾发出过一声感叹:“鬼魅之理,万世一时。”且不管他这句感叹的含意所在,但他确实是将鬼魅与鬼谷子相联系了。 因此,我们可以制定,作者无论是正面描写鬼谷子的言行,还是另起炉灶叙述秦王子婴在作梦梦见先帝魂灵之后诛杀赵高,而赵高施法术迟迟不死的故事,都是为了向读者言明一个主题,即介绍鬼谷先生的身份。如果这样理解,就能从小说叙述的貌似随意中,看出一个完整的结构布局,一个紧扣主题的,有层次描写过程来了。 鬼谷子文集。佚名撰。一卷。鬼谷子无姓名里俗。战国时隐居川阳城之鬼谷,因以自号。长于养生治身,苏秦张仪师之。受捭阖之术十三章。刘向、班固未记此书。《隋书·经籍志》始著录为纵横家。其《捭阖第一》谓“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变化无穷,各有所归。”其说大抵皆捭阖、钩钳、揣摩之术,观苏秦张仪之言,略知其义。在文学作品中鬼谷子常作为隐者,长以养生论性的神秘人物出现。“人动我静,人言我听,知性则寡累,知命则不忧”为其名言,而无深论其哲理者。 此编可供其说出典的查阅。 有《百子全书》本。 鬼谷子 026 鬼谷子战国纵横家所宗。姓名传说不一。隐于鬼谷,因以自号。为张仪、苏秦之师。长于纵横捭阖之术,善用诡辩和两刀论法,陷人于是非两可之中。唐柳宗元批评说:“鬼谷子言益奇,而道益。使人狙狂失守,而易于陷坠。”宋景濂说:“鬼谷子所言捭阖,钩钳,揣摩等术,皆小夫蛇鼠之智,家用之则家亡,国用之则国偾,天下用之则失之天下。” ☚ 相里氏 张仪 ☛ 鬼谷子guǐ gǔ zǐ《本草纲目》虫部第40卷螲蟷(1)。人名。相传战国时楚人,姓名传说不一,隐于鬼谷,因以自号。长于养性持身和纵横捭阖之术,《史记》载苏秦、张仪“俱事鬼谷先生学术”。 鬼谷子又名《玄微子》,一卷。旧本题鬼谷子(生卒年不详)撰。鬼谷子姓名、里居不详,战国时隐颍川阳城之鬼谷,故以为号。《史记·苏秦传》云:“苏秦东师事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刘向、班固整理古籍,并未著录《鬼谷子》一书,可见该书在汉以前就已佚失。《隋书·经籍志》在纵横家类有《鬼谷子》三卷,宋王应麟《玉海》沿袭其说:“周时高士,无乡里族姓名字,以其所隐,自号鬼谷先生,苏秦、张仪事之,授以捭阖至符言等十有二篇,及转丸本经、持枢中枢等篇。”近年来,随着《战国纵横家书》的发现,苏秦、张仪非同一时期人已经确定,《鬼谷子》一书系伪书昭然若揭。清人在修《四库全书》时,亦认为《隋志》有苏秦三十一篇,张仪十篇,“必东汉人本二书之言,荟粹为此,托于鬼谷,若子虚亡是之属。”《鬼谷子》虽系伪书,由于《隋书·经籍志》著录此书,则其成书年代当在东汉以后,隋朝以前。关于《鬼谷子》一书的思想内容,十分落后,有人认为“其术不足道”,但其文奇变诡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现存鬼谷子的主要版本有:子汇本,十二子本,绵眇阁本,明崇德书院本,钱遵王手抄本,守山阁本,卢抱经以述古旧钞补道藏本,乾隆五十四年江都秦氏刊本,三卷。嘉庆十年江都秦氏重刊本,三卷,陶弘景注。明临安高氏刻高金体评本,子书百种本,鲍以文校本,湖北先正遗书本,《四部丛刊》本,《古书丛刊》本、以及《四库全书》本等。 鬼谷子(1)人名。战国时纵横家。姓名不详。约为楚威王、怀王时人。《史记·苏秦列传》载:苏秦曾“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同书《张仪列传》也说:张仪“始尝与苏秦事鬼谷先生”。其国籍及其人的有无,历来诸家说法不一。《史记集解》引徐广曰:“颍川阳城有鬼谷,盖是其人所居,因为号。”又引《风俗通义》曰:“鬼谷先生,六国纵横家。”《史记索隐》引乐壹注《鬼谷子》书云:“苏秦欲神秘其道,故名鬼谷。”唐人长孙无忌《鬼谷子叙》引西晋皇甫谧注:“鬼谷子,楚人也,周世隐于鬼谷。”(2)书名。署名鬼谷先生撰。全书共17篇,分上、中、下3卷。主要论述纵横捭阖之术,游说人主所必备的言谈技巧,以及“揣”“摩”“权”“谋”的策略。强调游说之术,贵在适时,重在知己知彼,旨在通过言语打动人心,说服对方。其中关键在于主体与客体双边活动的和谐。认为,作为游说主体,除要重视自身的技巧、道德、才学等方面的修养外,还须善于审时度势、审己度人,全面了解游说对象的才干、性格、好恶、修养、学识、品弟及其疑虑与需求,做到有的放矢,投其所好,以期获得对方信任,使其倾听相赖,言听计从,达到预期目的。透过全书机巧、诡诈之辞,这部旷世奇书实际包含了丰富的朴素的辩证思想。现存于世的有正统道藏本、百子全书本、四部丛刊本等。《汉书·艺文志》无著录;《隋书》列为纵横家;《唐书》以为苏秦之书;《通志·艺文略》引皇甫谧注以为楚人著作。近人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正》断为伪书。 鬼谷子三卷,旧题战国王诩撰。诩,居鬼谷,号“鬼谷先生”。是书述“知性寡思”和揣摩、捭阖等术。文颇奇诡,不类汉前人所作。今本为南朝梁陶宏景注,三卷二十一篇。 鬼谷子战国时思想家。相传为楚国人,姓名传说不一,以隐于鬼谷得名。其学论因变无常,从黄老“心术”,论世御事,讲求内外损益之理,进而演变为反应、揣摩、捭阖之术,为纵横家所宗。所著《鬼谷子》三卷,《隋书·经籍志》始见著录,列入纵横家。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