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高蟾 天门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这是一首干谒诗,是高蟾在科举考试屡遭落第后呈高侍郎的,从诗中可以看到他落第后的心态。永崇,长安永崇坊,是高侍郎的府邸所在之处。侍郎,唐代中央政权各部门的副职。诗前两句采用了重复语意的两句联语,说明:有凭恃的人在科举考试中能够及第,未必有多么出众的才能。这里用“天上碧桃”与“日边红杏”象征得第者,“和露种”与“倚云栽”比喻他们有所凭恃,作者用语意重复的句式,意在引起高侍郎的关注,也表示出落第者的忿然心情。后两句是写他落第后的感觉:秋江芙蓉显然是作者自喻,而“芙蓉生在”清澈明净的“秋江上”这样清秀的品格不易引起注意,“秋江”的环境更不易博得赏识,所处地位与“天上”、“日边”相比极为悬殊。接着写出了“不向东风怨未开”,表示了他并不因为自己未能在春天开花而向东风诉怨。这暗寓着作者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他对自己暂时“未开”并不灰心,自信总有开花之日。这首诗在请求高侍郎荐举的同时,又显得不卑不亢。高蟾的愿望没有落空,第二年他果然中了进士。 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高蟾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看过诗题,便知这首貌似咏物的诗歌,实属诗人落第后向主考大人递交的抗议书。永崇是唐时长安街坊名,主考高侍郎所居之处。据《唐才子传》记载,高蟾起初累举不第,曾题诗省墙间以抒愤,有“阳春发出无根蒂,凭仗东风次第吹”的怨切之句。是年人论不公,又下第,遂向主考呈上此诗。唐代科举场上颇多弊端,晚唐更为严重。高蟾作为深受其害的失意文人以诗鸣愤,向大人物上书,既无媚态俗词,又不粗浅爆烈,而是不卑不亢,从容自信,针砭时弊入骨三分且又挥洒自如,诗境因之高远而优美。这是很值得玩味的。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碧桃,红杏原属普通花卉,在春天百花丛中并非有卓异的表现,然而,作为意象,它们在诗中却有着非凡的境遇:生于蓝天之上,长于红日近旁,仙露伴种,白云扶掖,碧空澄照,彩霞衬映,飘飘然,熏熏然,雍容华贵亦不足形容万一。就诗本身而言,富丽堂皇的诗境和典雅的遣词、工稳的对仗是和谐一致的。但从实际着眼,碧桃红杏毕竟是生长在大地上的呀!诗人这样写,岂不是在错位的比照中造成荒谬感和嘲讽味么?依据诗人因人论不公而下第的具体感受,便知嘲讽对象首先当指那些并非择优录取的及第进士。唐科举极重进士,金榜题名后,朝野轰动,曲江欢会,雁塔题名,杏园宴饮,世人敬重,士子企羡,无不以为鱼跃龙门,平步青云。然而因种种弊端使名实不符,如此优宠有加者原属平庸之辈,这岂不是将桃杏栽植到九霄之上了吗?其次,强调桃杏所置之天上日边,意在比喻权贵子弟及其门阀之高,而和露浸种、倚云栽植是喻主考大人与权贵亲密相依,曲为徇情。其实不仅权贵子弟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就是一般人,按唐科举惯例,赴京进士考试之前,也先得自投门路,向达官贵人投赠以求荐举,否则录取无望。那些攀附之辈不也是“倚云”“和露”的桃杏吗? 接着便是相对的意象:“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相对于前两句富于弹性,这里的喻意则较为确定,即意谓自知孤寒之士,门第低微,如秋江芙蓉,既无“天上”之根基,又无“日边”之荣宠,如此生不得地,开不逢时,哪能埋怨春风没有吹开自己呢。 沈德潜读到这里便觉释然:“存得此心,化悲愤为和平矣。”(《唐诗别裁》)看似有理,实属皮相之论。从诗境看,除却不正常的位置和攀附借助的条件,颜色俗艳的碧桃红杏岂能与风神清逸的芙蓉相比,然而不仅凌驾其上,而且是霄壤之别。诗歌意象相对并出,不就是和左思诗歌“郁郁涧底松,亭亭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一样郁结着深广的忧愤么?不就是将良莠不辨,徇情作弊的科场丑恶撕破给人看么?唯以比兴出之,措词较为含蓄,理解起来就须再三斟酌了。 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2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注释】 1.永崇:长安永崇坊。高侍郎:一作马侍郎。 2.碧桃、红杏:桃、杏均属蔷薇科,春天开花。此处用天上碧桃、日边红杏喻权贵子弟。天上、日边:比喻他们门阀高贵。和露种、倚云栽,比喻主考官与权贵的亲密关系,从中易于行私。 今译 天上的碧桃,承受着雨露生长, 日边的红杏,斜倚着彩云流光。 只有芙蓉,默默生长在秋江上, 不向东风报怨—— 自己为什么独未开放。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