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高粱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高粱蚜sorghum aphid又名甘蔗蚜、甘蔗黄蚜。学名Melanaphis sacchari (Zehntner)。同翅目,蚜科。中国、日本、朝鲜、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国家,阿根廷、乌拉圭等美洲国家以及非洲均有分布。寄主植物为高粱、甘蔗和荻草。
高粱蚜
生活习性 在高粱叶背面和茎部吸食营养物质。由底部叶片向上蔓延取食,同时排出大量蜜露,滴落在叶面和茎上,油亮发光,故俗称蜜虫或腻虫。植株受害后,养分大量消耗,光合作用和新陈代谢受阻。轻则叶色变红,降低产量和品质,重则茎秆酥软早枯或弯倒,即使抽穗也不能正常结实。在中国东北地区一年约繁殖16~20代,以卵在荻草上越冬。越冬卵多产在叶背及叶鞘内。春季地表温度达10℃左右时孵化为干母,在荻草地下根部取食,孤雌繁殖,以后逐渐由地下部移至茎叶繁殖。第二代以后开始出现有翅蚜。在榆荚成熟时,有翅蚜陆续迁飞到高粱或甘蔗等夏寄主上繁殖为害。各代每个孤雌蚜平均产仔70~80个。夏季5天左右即可繁殖一代。在高粱上孤雌繁殖十几代。秋季平均温度14℃左右时,开始出现有翅雄蚜和无翅雌蚜,交配后在高粱和荻草上产卵。产在高粱上的卵春天孵化时因干母得不到食料而死亡。此虫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和台湾等甘蔗产区偶有发生,为害较轻。常群集于甘蔗叶片背部中脉两旁,刺吸叶片汁液,使蔗叶枯黄,同时在蔗叶上排泄蜜露,导致烟霉病,降低光合作用。在温室植蔗亦见为害。 发生规律 由冬寄主迁移到高粱上的主要是有翅蚜。中国东北地区有翅蚜迁飞一年约有4次高峰。第一次是在高粱出苗后,有翅蚜从冬寄主迁飞到高粱田;第二次约在高粱6~10片叶期; 第三次约在高粱12~16片叶时期; 后两次高峰都是由高粱田向四处迁飞扩散,田间有翅蚜率显著增加。第四次迁飞高峰约在高粱成熟时,大发生年则迁飞时间提前。有翅蚜借迁飞扩散,无翅蚜则爬行转移为害。在山西约于7月上旬迁入高粱田,7月中旬为开始繁殖为害时期,大发生年到8月中旬达到为害高峰,小发生年到9月以后达高峰。高粱蚜大发生的有利条件是: 在东北和山东地区5月中旬至6月中旬旬平均温度达22~29℃之间,多数在24~28℃间,6月中旬18~24℃,6月下旬至7月上旬23~27℃,7月中旬26~28℃之间; 同一时期相对湿度不高,雨量较小,旬平均相对湿度一般在55~75%之间(多在60~70%),旬雨量在100毫米(大多在20毫米)以下。如总雨量大时,则雨日较多,每次雨量却较少。同期温湿系数大多在2~3之间,温雨系数大多在1以下;天敌量(单位)都远不及蚜量的1%。山西省晋中地区高粱蚜大发生的主要气候特点是6月中、下至7月上旬的温度平均在22.3℃以上,相对湿度在60%以下,降雨量在60毫米以下。广东等甘蔗栽培区,高粱蚜的寄生蜂甚多,可能是甘蔗受害不重的原因。高粱蚜的主要天敌有多异瓢虫,龟纹瓢虫,异色瓢虫、黑带食蚜蝇、食蚜斑腹蝇、中华草蛉、丽草蛉、蚜茧蜂等。柄瘤蚜茧蜂和玉米蚜小蜂是台湾蔗区控制甘蔗蚜的有效天敌。 防治方法 撒施甲拌磷颗粒剂或扬撒乐果毒沙、异丙磷毒土(薰杀)等均能收到良好效果。大面积发生,可使用飞机进行乐果低容量喷雾。 高粱蚜sorghum aphidMelanaphis sacchari Zehnt-ner,又名甘蔗黄蚜。昆虫纲,同翅目,蚜科。中国遍布于各地;朝鲜、韩国、日本、印度尼西亚、印度也有分布。寄主有高粱、甘蔗、荻草。无翅孤雌蚜,体长1.8 mm,黄色,少数紫红色,前胸及第1、7腹节具缘斑,第8腹节背板有中横带,触角短于体长,腹管短,黑色;有翅孤雌蚜头胸部黑色,腹部淡黄色,少数紫红色,第1~4节及第7腹节有缘斑,各节中侧斑呈横带,有时中断;触角第3节有次生感觉圈8~13个,翅脉粗黑。中国一年发生10余代至20多代,东北地区以卵在荻草的叶鞘内侧和叶背上越冬。有翅蚜迁至高粱后,早期多在下部叶背吸汁为害,后逐渐向上部叶片蔓延直至穗部。高粱、甘蔗叶片受害后发红或发黄。此虫能分泌大量蜜露,招致霉菌寄生,受害重者叶片枯萎,茎秆发软弯曲,高粱不能抽穗。宜采用高粱与小麦、大豆套种间作,以利繁殖蚜虫天敌。使用农药喷雾、喷粉,或撒施毒土、毒砂,可控制为害。 高粱蚜 1.有翅胎生雌蚜 2. 无翅胎生雌蚜 3.有翅若虫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