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护理
发热是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防御反应。体温超过39℃为高热。发热的原因很多,如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全身或局部感染,异性蛋白刺激。发热时新陈代谢率增高,循环加快,呼吸次数增多;由于感染引起的高热,白细胞常增加,吞噬作用加强,体内抗体生成,使细菌的活力降低;但是高热和长期发热也能使机体消耗增加,各系统的功能发生障碍并出现代谢失调,长时间高热可损伤脑细胞。
高热病人护理要点: (1)卧床休息: 减少肌肉活动,以降低新陈代谢率,减少消耗及热的产生。
(2)保证营养和水分的摄入: 高热病人的分解代谢增高,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器官活动降低,食欲不振,吸收不良,故应给予高热量、高营养、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体温每升高1℃,产热就增加13%,故长期发热者食品中的营养素如不足,会出现消瘦、贫血、维生素缺乏等症状,应随病情的好转,在不致造成危害的情况下,尽早改成软饭,使饮食多样化以保证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水分可使体内有害物质随尿液排出,也可散发体热。每日液体摄入量应在3000ml左右,可多次少量给予饮料。不能经口摄入足量液体者,可经静脉滴入。要详细记录液体出入量及出汗情况。高热病人多出现便秘,应每隔2~3日服药导泻或灌肠一次。
(3)保持个人卫生,加强口腔及皮肤护理: 发热病人唾液分泌减少,维生素缺乏,常有口舌干燥、舌炎及口腔溃疡,因此口腔护理十分重要。每日用盐水或其它含漱剂清洗口腔2~3次,口唇涂石蜡油,食前、食后漱口。高热病人应每日擦浴以促进血液循环,并增加热的散发。退热时出汗多,更需经常擦洗与更衣。操作时注意保暖。重病人要定时翻身擦背,以预防褥疮。
(4)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高热常是病情严重的表现之一,未确诊者应予以隔离,待确诊后按医嘱处理。要注意何时退热及退热速度。温度骤退者要防止虚脱,注意脉搏及血压变化。
(5)协助降温: 为防止高热对机体的危害,体温达一定高度后常采取物理、药物、针灸等降温措施。当高热开始,皮肤血管强烈收缩,甚至发生寒战时,不予退热处理,且应注意保暖。寒战后体温迅速上升,此时可用物理降温,如在前额置冰袋,在腋下及腹股沟冷敷,用温水、凉水或酒精擦浴,给冷饮料,用冷水灌肠等。有条件的可在床上置降温器,使大量体热经传导和辐射散发。室温高时可用空调或室内置冰块降温。按医嘱给退热药物时要注意剂量。针刺大椎、曲池、合谷等穴位也可降低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