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漠土alpine desert soil高山带与青藏高原干旱区发育的有荒漠特征的土壤。它大致相当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雏形正常干旱土(Camborthids)和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中的永冻雏形土(Gelic cambisols)、石灰性雏形土(Calcaric cam-bisols)等。分布在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高度在西昆仑山外缘山地为3 800或4 000至4 200米,帕米尔高原4 300~4 500米、阿克赛钦高原4 500~5 200米,阿尔金山4 200~5 400米,阿里地区北部4 900~5 500米。 形成条件 高山漠土所在地形为高原古湖盆的湖积平原、宽谷中的山麓洪积裙及山地中、下部的石质山坡。成土母质为冲积物、湖积物、洪积物、冰水沉积物和残积-坡积物。气候酷寒而干旱,这里不存在无霜期,每年仅6~8月的平均气温高于0℃,但即使在8月份夜晚仍有冰冻。因此,在暖湿季每天仍进行着昼融夜冻的过程,并有大面积多年冻土发育(存在于80~150厘米深处)。年降水量仅20.6~51毫米,90%集中于5~9月,全以固态形式降落,并可以逐渐融化浸润土壤,很少产生径流。植被十分稀疏、单调,以垫状驼绒藜为主,在湖盆、宽谷中伴生种仅有少量的十字花科的无茎荠、棘豆、藏荠、高山蚤缀等,在山坡与山麓洪积扇上则有少量的羽柱针茅、燥原芥、棘豆、风毛菊、青藏苔草等加入,覆盖度小于5%。 成土过程 ❶高山漠土腐殖质积累作用很弱,因稀疏的植物残落物数量极有限,且在地表常迅速地矿化或被风吹失,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很低; ❷结皮和层状结构的形成主要同暖季频繁的融冻过程有关,夜间土表冻结时,下层的水汽向表面移动并凝结,显著增加了表土的含水量;白天由于高原强烈的辐射,地面迅速增温,表土融化,水分蒸发,如此反复从冻到融,由湿变干的过程促进了孔状结皮的形成,在表层形成明显的层状结构; ❸易溶盐和石膏多在表层积聚,这是因为在干旱气候影响下,母质风化形成的易溶盐和石膏不能淋失,而富集于表层,其原因是融冻泥流常把其他地段土表的盐分汇集起来,而在短暂暖湿期内的融冻水沿毛管上升,又将盐分带至表层; ❹有轻度的变质粘化,粘粒在亚表土有所增加。 基本性状 ❶土层浅薄,一般厚度不超过50厘米,但剖面分化较明显。表层有孔状结皮层和白色盐霜。在结皮层以下,铁质化土层不明显,但亚表层有轻度的粘化,根系也集中在此层。 ❷有机质含量比亚高山漠土低,一般均小于10克/千克,在距地表10~29厘米亚表层中粘粒和有机质含量增多,反映了该层水热状况较好。 ❸易溶盐和石膏的剖面分布不同于亚高山漠土,不是在剖面中部聚积,而是富集于结皮层内。 主要亚类 高山漠土根据其剖面层次发育的差别细分为下列三个亚类。 普通高山漠土 具有风化B层,无石膏层,无石环等冻融形态特征; 石膏高山漠土 除具有石膏层外,余均似普通高山漠土; 石环高山漠土 除具有石环等冻融形态特征外,余均似普通高山漠土。 改良利用 高山漠土环境严酷,土壤贫瘠,无农业利用价值。植被主要为垫状驼绒藜,其叶和嫩枝虽可供绵羊、牦牛食用,但植被稀疏,产草量低,每公顷只产111千克鲜草,要20公顷地才能养活一只绵羊单位,载畜能力很低,也无牧用价值。高山漠土有许多珍贵的野生动物,如藏羚、野驴等。 高山漠土alpine desert soil高寒干旱条件下具冻结土层、表层有漠土化砾幕及结皮层的土壤。分布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昆仑山西段外缘山地及帕米尔高原等地,海拔高度在4 000m以上。所处地形为高原古湖盆平地、山麓洪积裙及山地中下部石质坡地,母质为冲积、湖积、洪积和冰水沉积物。植被为高寒荒漠类型,优势种为垫状驼绒藜,伴生固沙植物,覆盖度5%~10%。因气候酷寒干旱,风化、成土作用弱,整个土体薄,石砾含量达40%,易溶盐、石膏就地积累。地表形成海绵状结皮层,有机质含量在1%左右,含盐量约1%,石膏含量0.5%~2%。亚表层为砾质土或砾质砂土,黏粒含量少;但发育于湖积物上的不含石砾,黏粒含量可达70%以上。全剖面富含碳酸钙,且下层增多,土壤pH7.8~9.2。仅有局部地段用做游牧草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