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寒漠土alpine frozen soil高山带与青藏高原高寒区有融冻扰动特征的荒漠土壤。它大致相当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雏形正常干旱土(Camborthids),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土壤单元中的永冻雏形土(Golic Cambisols)、饱和雏形土(EutricCambisols)、石灰性雏形土(Calcaric Cambisols)等。它广泛分布在青藏高原几条著名的大山系,以及天山、祁连山等高山区冰雪活动带的下部,海拔高度在天山为3 700~3 800米,昆仑山为5 300~5 800米,珠穆朗玛峰北翼为5 700~6 000米,南翼为5 300~5 500米。 形成条件 高山寒漠土呈现着独特的高山寒漠景观,地形主要是陡峭的山坡、角峰、刃脊,第四纪和近代冰川所形成的冰斗和冰碛垅堤。寒冻风化和冰川作用强烈,山坡上岩石裸露,倒石堆、岩屑坡、石海和冰碛物满坡盈谷,只有在碎石和石隙间聚积有一些细土物质。气候严寒、太阳辐射强,风大、昼夜温度变化剧烈,且经常有雨雾缭绕。植被为多年生中生和中旱生的草本植物、垫状植物和地衣;常见的有风毛菊、葶苈、桂竹香、蚤缀、虎耳草、点地梅、银莲花、金莲花、红景天等,一簇簇的生长在石隙之间,或在冰雪融水滋润的地方局部成小片分布,五颜六色的粗糙碟衣、地图黄绿衣、岩表黄绿衣等则着生于石块上面。 成土过程 高山寒漠土的形成具有以下特点:❶低温干旱抑制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繁殖慢,数量少,使土壤有机质分解缓慢和腐殖化弱; ❷土壤化学风化和成土作用微弱,物理风化作用占主导地位,土壤质地几乎全由骨骼颗粒部分组成,细土物质常积聚于岩隙和石缝内,为数有限的粉粒和粘粒部分以明显的物理渗漏向下移动。在薄片中由云母及其他矿物颗粒的长轴方向表现得很清楚; ❸土壤在冻融扰动作用下出现轻微的冻结凸起,或地表产生多边形土(石环)和石棚等形态特征,土壤化冻时有的地表常产生绳纹状融冻泥流等。土壤薄片观察可见由冻融作用形成的融冻剥裂和微卷结构等。同时,质地轻粗的高山寒漠土,活性铁在亚表层积聚;质地较粘重的高山寒漠土,其活性铁多在表层积聚。 基本性状 ❶土层浅薄,一般厚10~30厘米,剖面分化不明显,A层淡灰色,弱粒状或片状结构,其下土层颜色接近母质层,微显片状或鳞片状结构。通体粗骨质。石砾的含量为20%~50%,高者可达70%~80%。粘粒和物理性粘粒在剖面中有下移现象。 ❷表层有机质含量在0.2~16克/千克之间,腐殖质组成中活性胡敏酸含量极低,胡敏酸与富啡酸比值为0.11;表层阳离子交换量为4~10厘摩(+)/千克,可能与受融冻泥流影响而含粘粒稍多有关。土壤呈碱性,个别呈酸性反应,部分剖面有石灰反应,易溶盐含量不足0.1%,以重碳酸钙为主,不显盐化。 主要亚类 高山寒漠土由于剖面分化不明显,故只设一个亚类。 利用 高山寒漠土分布的海拔很高,气候严寒。土壤发育很弱,水分极缺,营养元素贫乏,植物生长极稀疏,无经济利用价值。 高山寒漠土 高山寒漠土在长期冷冻条件下形成的土壤。为青藏高原土壤垂直带谱中位置最高的土壤。地面多是杂乱的岩屑、滚石、融冻石流,或为陡峭的岩壁。土壤质地粗,在冰冻影响下,土体呈片状,层次结构发育明显;含砾量大,有机质含量低,呈微碱性反应。植被一般由特别耐寒和比较耐旱的十几种植物组成,是脱离冰川最晚的土壤。虽可季节性放牧,但利用条件甚差。 ☚ 高山草甸土 亚高山草甸土 ☛ 高山寒漠土分布于青藏高原冰雪线以下海拔5200米~5600米高处的土壤。所在地形多为山地分水岭脊、古冰斗和冰碛平台。成土母质主要是冰碛物、残积-坡积物。土层浅薄,剖面分化不明显。只含少量有机质和氮素,土壤呈中性至碱性反应。土壤质地较粗,石砾含量很高。由于气候寒冷,风大,高等植物种类贫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