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勒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勒鱼 【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 异名 鱼勒(《篇海》),鲞鱼(《正字通》),鲙鱼、白鳞鱼、克鳓鱼、大鳞鱼(《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白鱼、糟白鱼(《中国药用动物志》)。 基源 为鲱科鳓属动物鳓鱼,药用其肉。 原动物 鳓鱼Ilisha elongata(Bennett) 形态 体长而宽,侧扁,背缘窄,腹缘有锯齿状棱鳞。 体长为头长4.6~4.9倍。头背后方略高。 吻钝,上翘。眼大,侧上位,脂眼睑发达,盖著眼的一半。口小向上,近垂直,口裂短,前颌骨上颌骨由韧带连接。两颌、腭骨和舌上均具细牙。 舌游离,鳃孔大,鳃盖膜彼此分离。 鳃盖条6,鳃耙较粗,11~12+23~24,假鳃发达。鳃盖骨薄,体被圆鳞,纵裂鳞52~54,横裂鳞15,鳞片前部密布横沟线,后部边缘光滑。腹部棱鳞23~26+13~14。 背鳍15~17,背鳍基部有鳞鞘。胸鳍和腹鳍基部有发达腋鳞。臀鳞48~50,基底很长,基部有鳞鞘。尾鳍宽叉形。 体银白色。体背、吻端、背鳍和尾鳍呈淡黄绿色,其它各鳍白色。(图见《中国药用动物志》.第2册.182页.图194) 生境与分布 暖水性中上层鱼类。游泳迅速。主要食物为鱼类,头足类等动物。生殖季节集群游向近海。 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生药】: 采集 夏季捕捞,捕捉后,去鳞和内脏,鲜用或晒干备用。 【化学】: 含砷。总砷约4ppm,其中无机砷0.17ppm,有机砷3.8ppm。 参考文献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1985;19(2):72 【药性】: 性味 ❶ 《纲目》:“甘,平。” 归经 《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经。” 功效 滋补强壮,开胃暖中。 主治 《中国药用动物志》:“心悸怔忡,慢性腹泻等。” 用法用量 内服:100~200g。 使用注意 《随息居饮食谱》:“多食发风,醉者更甚。” 。【医药家论述】:李时珍《纲目》:“勒鱼,出东南海中……状如鲥鱼,小首细鳞,腹下有硬刺,如鲥腹之刺。头上有骨,合之如鹤喙形。干者谓之勒鲞,吴人嗜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