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高启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高启1336—1374明诗人。字季迪,号搓轩,又号青丘子,世称高青丘,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明初被荐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洪武三年(1370年)授户部右侍郎,自称年少不敢当重担,辞归。与知府魏观来往密切。魏观得罪。他的诗文有所讽刺,又因前坚辞官职,明太祖遂将他腰斩于市,死年仅三十九。其诗部分篇章对民生疾苦有所反映,词句秀逸,诗风豪健。他擅写各种体裁的诗,尤以歌行体最有名。又能文。虽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但成就远在三人之上,被誉为明代最为出类拔萃的诗人。著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凫藻集》附《扣舷集》词。 高启(1336—1374)元末明初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季迪,号槎轩、青丘子。周仲达婿。元至正末避张士诚召,隐居青丘。明洪武二年(1369 年)召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三年擢户部右侍郎,辞归教授。苏州知府魏观于张士诚废宫基重建府治,其为作《上梁文》,被诬谋反,腰斩于南京。博学工文词,辩博精采,尤擅七言歌行,列名于北郭十友、吴中四杰,为有明一代诗人之首。著有《高太史大全集》《缶鸣集》《凫藻集》《扣舷集》等。 共1首 (词)明· 芙蓉裙衩最宜秋。 柳边头。 自撑舟。 一道眼波、斜共晚波流。 蓦地逢人回首笑,不识恨,却知羞。 夕阳犹在水西楼。 漫归休。 款相留。 教唱湾湾、月子照湖州。 不怕鸳鸯惊起了,怕江上,有人愁。 按:整理自《古今图书集成》闺媛总部 共1首 (词)明· 淇园丹凤飞来,几时留得参差翼。 箫声吹断,綵云忽堕,碧云犹隔。 想是湘灵,泪弹多处,血痕都积。 看萧疏瘦影,隔帘欲动,浑似落花狼藉。 莫道清高也俗。 再相逢子猷还惜。 此君未老,岁寒犹有,少年颜色。 谁把珊瑚,和烟换去,琅玕千尺。 细看来、不是天工,却是那春风笔。 按:整理自《古今图书集成》竹部 高启/静学斋铭 ☚ 贞白斋铭 高启 ☛ 高启 高启高启(1336—1374),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称“吴中四杰”。明洪武初,召修《元史》,为翰林院国史编修。授户部右侍郎,不受。后被明太祖朱元璋借故杀害。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 ☚ 高启 静学斋铭 ☛ 高启 高启1336—1374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隐居吴淞江之青丘,自号青丘子。洪武二年,召入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三年,擢户部侍郎,自陈年少不习国计,退居青丘。朱元璋以其不肯合作,借魏观改修府治案将他腰斩于南京。其诗众体兼长,七言歌行豪宕凌厉,律诗亦浑涵从容,尝被推为明代首屈一指的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亦工散文。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凫藻集》并附词《扣舷集》。 ☚ 罗贯中 林鸿 ☛ 高启 高启高启 (1336—1374) 字季迪,号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市) 人。16岁就以诗名闻于乡里,与张羽、徐贲等人号“北郭十友”,又与张羽、徐贲、杨基并称明初“吴中四杰”。洪武二年 (1369年),被召至南京修《元史》。洪武三年 (1370年),迁翰林院编修,七月,擢户部侍郎,固辞不受,遂得放还,授徒自给。洪武五年(1372年),旧友魏观任苏州知府,因改建府署被诬图谋不轨。高启曾为其作《上梁文》,亦被牵累,逮至京师,洪武七年 (1374年) 被腰斩,年仅39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高启诗“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辞句秀逸而不雕琢,才气豪健而不浮嚣,实为明初第一家。其作品后人辑为 《高太史大全集》。 ☚ 逃禅室述怀一十六韵 灵岩寺响屧廊 ☛ 高启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警敏有文武才,博学工诗,尤邃史学。家北郭,与王行辈十人,卜居相近,号“北郭十友”,又以能诗,号“十才子”。张士诚据吴,名士响集,启独依外家,居吴淞江之青丘,自号青丘子。洪武初(1368)为编修,与修《元史》,累官户部侍郎。自陈年少不敢当重任,乃赐金放还,授书自给。知府魏观为移家入郡。后观以改修府治获谴,朱元璋见启所作上梁文,怒,腰斩于市。年三十九。《明史》卷二八五有传。启诗雄浑雅健,自成一家。有《大全集》十八卷,《凫藻集》五卷,《扣舷词》一卷。杨慎称其词“大致以疏旷见长”(沈雄《古今词话》)。 ☚ 董纪 瞿佑 ☛ 高启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又号槎轩。长洲(江苏苏州)人。少聪颖警敏,过目成诵,久而不忘,博学工诗。卜居于长洲北郭,与同时居住北郭的文士张羽、徐贲、王行、高逊志、宋克、唐肃、余尧臣、吕敏、陈则等人以诗文相切磋,互相唱和,号称“北郭十友”;又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以拟“初唐四杰”。自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张士诚占据吴县,统治苏州十年,在吴招揽宾客、礼贤下士。启被待为上宾,曾在张氏占领区内作吴越之游,领略了当地的奇山秀水、名胜古迹,写下许多优美诗篇。明建立后,太祖下诏求贤,开《元史》馆。启应征召,负责《元史·历志》与《元史·列女传》。太祖洪武二年(1369)书成,授翰林院编修,陪侍皇太子,教授诸王读书。洪武三年,召对称旨,擢为户部侍郎,以年少未谙理财之术固辞,赐白金放还。洪武五年,魏观任苏州知府,改造府衙,从原址搬至张士诚故宫旧地,又疏浚锦帆泾,被诬告为图谋不轨,启曾为之撰《上梁文》,文中又有“龙蟠虎踞”之句,益触帝怒,一并得罪,启被腰斩于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为“高启诗天才高逸,实踞明一代诗人之上”。其诗多怀古咏史、登山临水、往来酬赠之作,借以摅写其壮阔的胸怀和不慕名利的志向。如《青邱子歌》、《赠薛相士》、《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咏隐逸》十六首等都是这方面代表作品。这类作品往往寄兴无端,言此意彼,耐人寻味。一些蔑视世俗礼法,不肯为世所用、追求个性自由的诗句直可视为对朱明王朝极端专制统治的挑战。如在《钓台歌》中赞美有良史才而不愿意仕宦的徐尊生:“先生当代载笔有良史才,不展调元手、居鼎台,却思钓台亟归去,胸襟洒落何如哉,胸中之乐何如哉。”其集中也有许多作品反映了明初政治气候的严酷与士大夫惴惴不安的心态。这类作品有《忆昨行寄吴中故人》、《京师苦寒》、《清明呈馆阁诸公》等。还有相当数量的叙事诗,以当时重大社会事件与劳动人民生活为题材,反映了元末明初社会动乱、新旧政权交替过程中给平民百姓带来的苦难与人民的喜怒哀乐,如《采茶词》、《养蚕词》、《废宅行》、《羁旅行》、《牧牛词》、《伐木词》等。其作品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自然风光、人情心态等诸多方面,在艺术上也有许多优长之处,如清汪端所说:“青邱诗众长咸备,学无常师,才气豪健而不剑拔弩张,辞句秀逸而不字雕句绘。俊亮之节,醇雅之旨,施于山林江湖台阁边塞,无所不宜。”(《明十三家诗选》)高诗佳处在于兼善诸体,熔铸变化,自成一家。其律体工于对句,笔健辞秀,一扫元人颓风。其绝句往往意显辞豁,但却馀味无穷。如被传为是作者得罪之由的《宫女图》:“女奴扶醉踏苍苔,明月西园侍宴回。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又如《寻胡隐君》:“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这些诗颇有唐人风味。有《高太史大全集》十八卷,录其诗两千馀首;又有《扣舷集》一卷收其词,《凫藻集》五卷收其文。《明史》卷二八五有传。李志光、吕勉为作《凫藻集本传》、《槎轩集本传》,金檀为撰《高青丘年谱》。 ☚ 姚广孝 偶桓 ☛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青丘子、青丘退士、孟诸野人。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元末明初诗人。“吴中四杰”之一。元末隐居吴淞江畔的青丘。明太祖洪武二年应召修《元史》,书成,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后迁户部右侍郎,力辞不就,归家以教书度日。后因给知府魏观写《上梁文》得罪,被腰斩于市。著有《青丘高季迪诗文集》二十五卷。 高启 明代诗人。字秀迪,号槎轩,又号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曾被荐修《元史》。博学工诗,尤长于歌行。朱元璋召以为户部侍郎,坚辞不就,后被朱元璋借故腰斩于南京。有《青丘高季迪诗文集》。 高启 高启1336—1374明代著名诗人。《明史》有传。字季迪,始号槎轩,又自号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至正十七年(1357),张士诚咨议饶介览其诗,大为惊异,尊之上客。高启谢去,隐于吴淞江之青丘(今江苏吴县东)。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召高启入对,升户部右侍郎。高启自称年少不敢当重任,赐金放还。苏州知府魏观改修府治,高启为作上梁文。文多忌语,朱元璋见而怒之,被腰斩于市。其诗思致高远,俊逸清丽,精神、意象存于古调之中;为文尚气,多辨难攻击之体。存赋2篇,辞1篇,文辞简洁,清远有韵致。著有《高太史大全集》含《凫藻集》)。 ☚ 徐献忠 唐肃 ☛ 高启【同义】总目录 高启青丘子 高启 119 高启1336—1374明代诗人。字季迪,自号青丘子。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洪武年间,应召入朝,预修《明史》,授翰林编修。史成,辞官还乡,因涉苏州太守魏观一案,被腰斩。才华富艳,有诗2000多首,被推为“明三百年诗人称首”;“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其诗众体兼备,清新超拔,才华横溢,风格爽健,近于盛唐。著有《高太史大全集》、《青丘诗集注》。今人有点校排印本 《高青丘集》。 ☚ 刘基 吴承恩 ☛ 高启 高启1336—1374Gao Qi明代诗人。字季迪,号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隐居于吴淞青丘。他博学工诗,与杨基、张羽、徐贲号称“吴中四杰”。洪武初,为翰林院国史编修,修撰《元史》。后授户部右侍郎,不就,退隐青丘。尝赋诗有所讽刺,后被朱元璋借苏州知府魏观案件将他腰斩于南京,终年仅39岁。 ☚ 刘基 方孝孺 ☛ 高启 高启1336—1374Gaoqi字季迪, 号青邱子,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少有才名,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时人比为初唐四杰,而高启为之冠。元末隐居青邱。洪武初,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擢户部右侍郎,不就,退隐青邱。朱元璋因为其不肯合作,借苏州刺使魏观案件将其腰斩于南京。著有《高太史大全集》。高启诗文皆工, 尤长于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高启的诗说: “其于诗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振元末纤秾缛丽之习而返之于古,启实有力。然行世太早,殒折太速,未能熔铸变化,自成一家。故备有古人之格,而反不能名启为何格。……特其摹仿古调之中,自有精神意象存乎其间。”这个评论褒贬切实,符合高启诗歌的实际。高启的诗歌众体兼长,抒情写景之类的七言歌行和七言律诗最能表现他的个性特点和艺术才华。这些诗雄健明丽,清新俊逸,如“碧水芙蕖, 不假雕饰”, 在明代诗歌中具有突出的成就。 ☚ 清平山堂话本 宋濂 ☛ 高启1336—1374明诗人。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明洪武初,应诏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并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不受。后被太祖借故腰斩。年轻时即有诗名,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并称“吴中四杰”。多描写农家生活的乐府诗,真切自然。个人抒怀及纪游之作,颇爽朗清逸。有《高太史大全集》二十五卷。 凫藻集/高太史凫藻集 ☚ 王忠文公集 凫藻集 ☛ 高启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元末张士诚据吴,启依外家,居吴淞江之青丘,因自号“青丘子”。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称“吴中四杰”。洪武初,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复命教授诸王。洪武三年秋,擢升户部右侍郎,以“年少不敢当重任”固辞。启尝赋诗,有所讽刺,触忤明太祖。乞归后,教书自给。知府魏观,因改修府治而获罪。明太祖见启曾为作《上梁文》,文中有“龙蟠虎踞”之语,因借故腰斩,时年仅39岁。启诗众体兼长,虽壮年身死,未能自成一体,但才华横溢,清新超拔,是明代成就最高的诗人。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启文亦可观,简洁畅达,得力于史家笔法,非当时“台阁体”文人所能比拟。文存《凫藻集》。苏伯衡(约1360年前后在世)字平仲,金华(今属浙江)人。元末贡于乡。明太祖辟礼贤馆,伯衡亦被延致。后任国子学录,升学正。授翰林编修,辞不受。洪武十年(1377),学士宋濂致仕,荐伯衡代,又以疾辞。后为处州教授,得罪,下狱死。伯衡博洽古籍,为文颇有名声,散文创作活泼流畅,多尚辞藻。有《苏平仲文集》。 ☚ 贝琼 张孟兼 ☛ 为文遭祸 ☚ 自命屈强书生 为文遭祸 ☛ 高启 高启1336~1374元末明初诗人。字季迪,号槎轩,又号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明洪武二年,应召修《元史》,书成,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升户部右侍郎,固辞不受,回乡教书。后被朱元璋借故腰斩于南京。有《青丘高季迪先生诗文集》。博学工诗,为“吴中四杰”之一。诗多描写农家生活,亦歌颂国家统一,风格豪放清逸,笔调沉雄悲壮,兼备众体,尤以歌行为出色,《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为其名作。亦能散文及词,散文峻洁雄健,长于叙事。 ☚ 张羽 于谦 ☛ 高启1336~1374Gao Qifamous poet and proser of the Ming Dynasty,also named Qingqiuzi.Work: Watching the Great River by Ascending the Yuhu a Terrace of Jinling,Presented to Song Zhongwen with Drunken Singing,Song of Qingqiuzi,Presented to Everyone in the House at Tomb-sweeping Day,A Collection of Gao Qingqiu,etc. 高启1336—1374明初著名文学家。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少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称“吴中四杰”。洪武初,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编订《元史》。授户部侍郎,不受。后被太祖借故腰斩。作诗兼师众长,但多拟古之迹。风格豪放清逸,意多含蓄,并能注意细节的描写。写农家生活的乐府诗,较为优秀。也工散文。有《高太史全集》。 高启1336—1374明初文学家。长洲(江苏苏州)人,字季迪,号槎轩。博学工诗。家北郭,与王行辈十人甚近,称北郭十友,又号十才子。张士诚据吴,他依外家,居吴淞江之青丘。洪武初,被荐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并命教授诸王。三年,擢户部侍郎,辞归,授书自给。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因所作上梁文中有“龙盘虎踞”四字,被杀。有《高太史全集》、《凫藻集》、《缶鸣集》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