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低氧习服锻炼
高原大气中氧分压的降低,是影响部队在高原地区生活和军事行动的主要因素。但低氧分压反复作用于机体,则能引起机体组织器官的反应性变化,获得对高原低氧环境的习服与适应。应用这一生物学原理进行习服锻炼,则能提高机体对高原低氧的耐力,减少高原适应不全症的发生。
高原低氧习服 影响习服的因素主要有进入高原的速度、到达的海拔高度和个人体质状况。习服的生理过程在初入高原急性缺氧期,表现为呼吸加快、肺通气量增加、肺泡氧和动脉血氧分压梯度差缩小,血循环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血氧饱和度增高,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单位时间组织中血流量增多,血液重新分配等变化,以使组织细胞获得较多的氧。同时,肾脏排除碱性物质,以调节因过度换气而出现的低碳酸血症,保持内环境的相对衡定,从而使机体适应急骤变化的低氧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呼吸变深、心跳加强、血液成分改变、细胞线粒体增多、酶活力增强、氧的利用增加、ATP产生增多、神经递质及内分泌改变、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敏感性增强、组织对缺氧耐力增大、中枢神经和各个器官功能活动逐渐协调,从而使脑力和体力功能达到久居高原正常人的水平。因而,机体对高原的习服是通过器官、组织细胞及分子等各水平的功能和结构的改变而逐渐完成的。习服高度:人类对高原低氧环境习服的潜力是相当大的。一般可习服的海拔高度为4570~5200m,最高可达5300m。超过此限度时,长期生存就很困难。习服时间: 主要是根据高度决定的。如以心率和血红蛋白的改变作为低氧环境的习服评价指标,不同高度习服所需时间约为:3000m 2~4周,4000m 5~6周,5000m 9~10周。达到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的习服则需数月、数年或更长的时间。脱习服:机体对高原低氧习服能力的保持,有赖于不断的缺氧刺激。因此,如从高海拔回到低海拔地区,不再进行缺氧习服锻炼,习服能力则会逐渐减退与消失,称为脱习服。如再进入高海拔地区,还须重新进行锻炼,获得新的习服能力。回到低地习服能力的保持时间与原驻高度和时间有密切关系。原驻海拔越高,停留时间越长,则保持的时间也越长,一般可保持2~3周或1个月。此时,如能每日继续进行短时间的缺氧习服锻炼 (如低压舱减压缺氧等),则低氧习服能力可以保持较长时间。
低氧习服锻炼 是促进高原习服的有效手段。锻炼方法一般有:单纯体格锻炼:是部队在平原进行一般体格锻炼而获得对高原低氧习服的方法。此法必须给予机体较大强度的体力劳动负荷,并持续一定的时间,以增加体内氧耗量,造成组织缺氧。在此条件下,经过反复多次的刺激,机体各个器官则会出现类似高原低氧时的习服变化,而获得对低氧的习服能力。锻炼方法一般可用次极量强度的长跑、负重行军、登山、体育运动等。经过2个月左右的锻炼,即可以获得效果。单纯阶梯习服:是部队在进驻高海拔地区时,采取途中分阶段停留,逐步登高而获得习服能力的方法。这种习服必须在一定高度,经过一定时间才能取得。如进驻5000m以上高度时,可在2000m、3000m、4000m高度,至少各停留1~2周的时间,除从事一般日常生活活动外,还可进行轻度的体力劳动或军事训练,则可获得习服能力,有利于继续登高。单纯阶梯习服与体格锻炼:是部队在不同高度进行阶梯习服的同时,结合进行适当强度的体格锻炼而获得习服能力的方法。这种方法获得的习服能力较强,效果较好。一般可选2000~3000m高度,停留2~3周,锻炼项目可采用长跑、登山、负重行军、战术演习和球类比赛等。高原低氧习服的指征,主要有高原反应症状消失,安静时的脉率、呼吸频率、通气量恢复或接近平原水平,红细胞、血红蛋白达到一定高度水平不再继续升高,体重稳定不再下降,工作能力恢复到高原移居人正常水平。
习服锻炼的卫生监督 要为提高锻炼效果和防止发生事故提供保证。锻炼原则应是结合实际、全面锻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每月进行体检,观察呼吸、脉搏、血压、食欲、睡眠、体重、红细胞等的改变,了解习服情况,调整锻炼强度。注意伙食改善,保证热能和主要营养素的平衡。如发现体温升高,化脓性疾病、急慢性心、肾、胃肠、肝、胰等器官疾病、创伤未愈、过度疲劳等情况,应暂停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