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高压氧治疗的副作用及其预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高压氧治疗的副作用及其预防

高压氧治疗的副作用及其预防

高压氧治疗与药物或其它疗法一样,在一定范围内应用是安全的,若超出一定界限或使用不当,也可引起副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中耳气压伤 由于加、减压时外界气压改变,中耳腔内气压与周围大气压相差悬殊,造成相当压差,致鼓室内外压力不平衡,结果发生中耳气压伤。在正常情况下外界压力变化可通过咽鼓管不断调压,以保持鼓室内外压力的平衡,当上呼吸道感染致局部粘膜充血、水肿,或咽淋巴样组织增生等,使咽鼓管欠通畅或阻塞时,易出现中耳内外压力不平衡,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引起中耳气压伤。
症状及体征 加压时外界气压逐渐上升,若咽鼓管调压困难,外界气体不能进入鼓室,鼓室压力低于外界气压,若二者压差达10~30mmHg时,可以引起鼓膜内陷、充血。压差达30mmHg以上时,耳部有胀满或阻塞感,伴听力减退,继之出现耳痛。若压差增达80mmHg时,上述症状进一步加重,出现剧烈耳痛、听力减退,有时可出现眩晕、耳鸣,中耳腔内可有渗出液。压差达120~200mmHg时,鼓膜破裂出血,此时剧痛消失,耳内有温热感,外耳道有血液流出。减压时外界气压逐渐降低,鼓室内压相对增高,使鼓膜外凸,当鼓室内压高于外界气压3~5mmHg时,耳部有胀满感,高出10~15mmHg时,上述症状加重,当高出15mmHg时,气体可冲开咽鼓管向外排出,耳内听到水泡样声音,鼓室内气压即可与外界气压平衡,此时耳胀满感消失,若一时压力大于15mmHg时可出现耳鸣。由于减压时气体从中耳通过咽鼓管逸出较容易,故减压时产生症状较少而轻。
防治
❶严格掌握禁忌证,凡有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咽鼓管通气不良者不宜进舱。可疑病例在加压前鼻内滴注1%麻黄素,并保持直立或坐位,卧位时通过咽鼓管的气流比直立位平均减少2/3,当咽鼓管因故发生狭窄,体位向水平改变时,可引起咽鼓管完全阻塞。
❷在加压过程中,嘱病人反复进行吞咽、张口打呵欠和捏鼻鼓气法(即Valsvalva’s咽鼓管吹张法),使鼓室内外压力不断取得平衡。
❸控制加压速度,尤其是加压至1.1~1.2ATA时,不宜太快,待病人调压通气成功后再继续加压,如调压困难,耳痛不止,应停止加压,必要时降低0.1~0.2大气压,直至疼痛消失,压力平衡后再继续升压,若调压确有困难,应减压出舱。
❹若发生中耳气压伤,鼓膜仅有充血时,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休息数天后均能自行恢复,停止进舱治疗。如鼓膜内有渗液及出血时,应进一步治疗。鼓膜破裂者,应保持干燥,避免局部冲洗,防止感染,适当应用抗生素,在愈合前禁止再加压。
副鼻窦气压伤 副鼻窦为含气空腔,平时靠狭窄通道与窦腔相通,在正常情况下窦腔内压力与外界压差很快取得平衡,当副鼻窦开口处发生粘膜充血水肿、鼻甲肥大、息肉等,造成通道明显不畅或阻塞,影响压力平衡时,就可引起单一或多个副鼻窦气压伤。
症状及体征 加压时外界压力逐渐增高,窦腔内呈相对负压,使副鼻窦粘膜充血、肿胀、渗出、甚至出血,引起局部疼痛和压痛,当压差仅0.1大气压时疼痛即十分剧烈,难以忍受,窦腔内出血或渗液在腔内负压时不会排出,在减压过程中,窦腔内压力高于外界气压时,才经窦腔通道流出。减压时外界气压下降,窦腔内气体膨胀,压力增高,若窦口阻塞,腔内气体不能迅速排出,压迫粘膜,可引起局部明显胀满及疼痛。
防治
❶加压前用1%麻黄素滴鼻,使粘膜血管收缩,肿胀减轻,保持鼻腔和副鼻窦通畅。
❷适当控制加压速度,嘱病人注意调压,出现剧痛时应停止加压。
❸发生气压伤时应停止高压氧治疗,局部热敷,应用止痛剂或抗生素预防感染。
肺气压伤 主要由于肺内压过高,超过肺脏扩张的最大生理允许范围,使肺组织损伤撕裂和肺部血管损伤,气体通过损伤组织和血管进入肺相邻部位或循环,导致一系列严重的肺气压伤征候群。当喉部痉挛、水肿或呼吸道发生炎症、损伤时,分泌物积聚引起呼吸道狭窄、堵塞,在减压过程中肺内膨胀的气体不能经呼吸道排出,肺内压不断上升,特别在2ATA以下时肺内压迅速增高,当肺内压超过外界气压80~100mmHg(相当于0.1~0.15ATA)时,肺组织就可发生破裂出血,引起肺气压伤。
症状及体征 肺气压伤常急骤发病,主要表现为胸痛、咳嗽,泡沫样血性分泌物,呼吸困难,喘息,两肺满布湿罗音,当肺根部胸膜破裂时,大量气体可进入纵隔障组织和皮下,形成纵膈障气肿和颈部、胸壁皮下气肿等。当气体进入破裂血管,可引起气栓症。
防治
❶严格控制禁忌证,特别是有呼吸系统疾患病史者,如呼吸道狭窄、气胸、阻塞性肺气肿 (pCO2超过55mmHg)、肺大泡等。
❷减压过程中嘱病人呼吸自如,绝对不允许屏气,减压速度不宜过快,发现可疑情况立即停止减压或升压0.1~0.15ATA。
❸一旦发生肺气压伤,应积极治疗,如应用强心剂、呼吸兴奋剂、解痉剂等,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或再加压治疗,后者主要消除气栓所致症状。
氧中毒 在高压或常压下较长时间呼吸高浓度氧,超过吸氧的压强——时程安全时限,氧可成为致病因素,引起机体不良反应,即氧中毒的发生,主要分以下三型。
肺型氧中毒 最为常见。在高压氧较长期作用下可抑制或损害肺泡Ⅱ型细胞分泌表面活性物质的能力,致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泡内压稳定性破坏,结果引起肺充血、渗出,肺泡萎陷或不张,肺水肿,肺纤维化或实变,严重影响肺泡与毛细血管间的气体交换,妨碍氧的摄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最后因过氧性缺氧及呼吸性酸中毒而死亡。
症状与体征: 最初出现胸骨后不适、烧灼或刺激感,轻微咳嗽,继之胸骨后疼痛,咳嗽加剧,头昏头痛,呼吸困难,肺活量明显减少,脉率减低,血压下降,两肺出现罗音,X线片类似支气管肺炎,尚可出现肺不张或肺水肿的征象 。
防治:
❶争取间歇吸氧方法,对短时间不能完全脱离高浓度氧者,吸氧浓度不宜超过40~60%。
❷避免和消除不利于对氧耐受的各种因素如二氧化碳蓄积,高热、躁动不安和药物(肾上腺素、甲状腺素、胰岛素、阿托品、激素等)的影响。
❸一旦出现早期氧中毒症状,应立即中断吸氧,换吸空气,在单人氧舱内应立即减压出舱,必要时应用呼气终末正压辅助呼吸,促进气体交换。
神经型氧中毒 机理尚不甚明了,有认为氧能影响脑组织的葡萄糖代谢,特别是三羧循环,使能量代谢发生障碍,同时谷氨脱羧酶和γ-氨基丁酸,γ-酮戊二酸转氨酶等被抑制,γ-氨基丁酸等含量降低,后者为中枢神经抑制性传递介质,结果引起神经功能紊乱。近年来发现在高压氧下血氨含量增加,γ-氨基丁酸含量显著降低,二者为引起惊厥的重要因素。
症状和体征: 早期出现脸色苍白,局部肌肉(口角、眼睑等)颤动,少数可有手指(趾)疼痛,视觉障碍、耳鸣、幻听等,继之出现恶心、眩晕、胸闷、心悸、烦躁不安或情绪淡漠、反应迟钝、昏迷及抽搐发作,临床及脑电图表现类似癫痫大发作,一般在发生抽搐后立即停止吸氧换吸空气,5~10分钟内抽搐即可停止,并逐渐恢复意识。如继续进行吸氧,可引起抽搐反复发作,呈癫痫持续状态而危及生命。
防治:
❶在高压氧治疗时,必须认真掌握压强一时程安全时限。
❷一旦发生抽搐,应立即停止吸氧或减压出舱,必要时加用止痉剂。
❸在抽搐发作过程中如发生喉部痉挛或屏气时,应暂时停止减压以免发生肺气压伤。
眼型氧中毒 较少见。可引起早产儿视网膜血管病变及视神经细胞坏死,甚至永久性失明。对足月婴儿、儿童及成人通常仅引起视网膜血管收缩,不致造成持久视力障碍。
防治:
❶早产儿进行高压氧治疗时必须谨慎,高压氧治疗的压强一时程均应减少,以免发生视网膜血管等不可逆的变化。
❷一旦发生可疑中毒症状,应停止高压氧治疗,辅以扩张血管药物及促进细胞代谢药物。
减压病 由于长期停留在高压环境下迅速减压引起。根据亨利氏定律(Henry’s law),温度不变,气体在液体内的溶解量与该气体的分压成正比,压力愈高,高压下停留时间愈长,在机体内溶解的气体也愈多。一般空气中80%为氮气,当氮溶解于液体和组织后,不参与新陈代谢,不能被组织利用或吸收,减压时所有溶解氮从组织通过血液经肺不断排出体外。如减压速度正常,血液及组织中氮张力与肺泡中氮分压差别不大时,在氮气排出过程中不会在血液及组织中形成气泡。如减压过速,外界气压下降太快,超过了在较低压力下所能溶解的安全极限,氮即不能再溶解,短时间内在血液及组织中游离出来,形成气泡,致血管内、外发生广泛的栓塞和压迫,引起局部循环和营养障碍,组织缺血、缺氧、水肿等,若不能及封解除原因,可导致严重的后果。
症状及体征(参见气栓症和减压病)
防治
❶高压氧治疗中,由于减压不当,减压病偶有发生,因此必须严格遵守减压规程,正确选择减压方案,减压时间和速度绝对不允许任意缩短,对肥胖、年龄较大、体质差者应当适当延长减压时间。
❷适当进行加压锻炼,以提高对减压的耐受性,陪舱或高压氧治疗前后应避免过度疲劳及强体力活动。
❸一旦发生减压病,唯一有效治疗方法为再加压治疗,治疗愈早,效果愈好。对可疑病人也应进行鉴别性加压治疗,以免延误时间,失去治愈的机会。
❹再加压过程中,辅以吸氧、药物、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及支持疗法以提高疗效。
高压氧治疗中如能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认真执行高压氧治疗方案和操作规程,注意安全措施,加强舱内、外联系和观察,上述副作用是可以防止的

☚ 高压氧下手术   症状学 ☛
0001558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9:5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