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高僧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高僧传

 《高僧传》、《续高僧传》、《宋高僧传》、《大明高僧传》是四部主要的综合性佛教史著作。
 《高僧传》,或作《梁高僧传》,14卷,梁释慧皎撰成于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左右。所有汉文大藏经均收入,另有金陵刻经处等所刊刻单行本。中华书局将出版点校本。
 慧皎(497—554),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出家后,学通内外,博训经律。住嘉祥寺,春夏传法,秋冬著述。因对宝唱所撰 《名僧传》不满,遂在参考前人众多僧传、史籍、杂记等基础上,撰成 《高僧传》。在撰写本书时,他曾请王曼颖为之审阅。以“高僧”为名,有超绝尘世之意,因当时僧众猥滥,徇俗者多。所创僧传体例,为后世所依。除 《高僧传》,另著有 《涅槃义疏》、《梵纲经疏》 等。
 本书14卷,分为10科,记载了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 (67) 到梁武帝天监十八年 (519) 间九朝 (汉、魏、吴、晋、北魏、后秦、宋、齐、梁)500余高僧的事迹,其中正传257人,附见274人。10科分别是:“译经” (第1至3卷),正传35人,附见30人; “义解” (第4至8卷),正传101人,附见170人; “神异” (第9至10卷),正传20人,附见12人; “习禅”、“明律”(第11卷),习禅正传21人,附见12人;明律正传13人; 附见8人; “亡身”、“诵经” (第12卷),亡身正传11人,附见4人;诵经正传21人,附见12人; “兴福”、“经师”、“唱导”(第13卷),兴福正传14人,附见3人; 经师正传11人,附见17人;唱导正传10人,附见6人。第14卷是 “序录”,包括著者序和全部目录,末附王曼颖 《致慧皎书》和慧皎答书各一通。序和两通书信申述了编写本书的意图,评价了前代有关僧传的著作。本书的重心在“译经”和“义解”两科,著录人物既多,内容也最丰富。有关翻译家的事迹、译经的过程、作品的优劣,以及义解高僧的识见、学说、著述、与当代名流的往来、对玄学的激扬,都有详尽记载。此外,对东来传法高僧卑摩罗叉、佛驮跋陀罗等为法忘躯的精神,以及西行求法高僧昙无竭,法显、智严、宝云、智猛等不避艰险的事迹,予以高度评价。又对高蹈离俗、遗弃名利、甘心枯槁的帛远、支孝龙、僧度、竺道一、道恒、道标、僧肇等高僧给予赞叹表彰。本书前8科之末有论有赞,但末两科有论无赞。作者说: “及夫讨复源流,商榷取舍,皆列诸赞论,备之后文。而论所著辞,微异恒体:始标大意,类犹前序;末辩时人,事同后议。若间施前后,如谓烦杂,故总布一科之末,通称为论”(见卷14)。所以,“论”实际概括了前序和后议,对一科的主旨源流加以阐明,对其中重要人物予以评价。
 本书是作者在对大量史实加以综合分析、缜密整理、细心剪裁的基础上完成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汉至梁初佛教发展的轮廓和不同德业人物的面貌,以及佛教思想的发展趋势、对社会的影响。由于资料可靠,不仅佛教学者在撰写著作时必须参考,如唐道宣撰 《大唐内典录》、智升撰 《开元释教录》、道世撰 《法苑珠林》时均利用本书资料,而且还足资历史方面的考证。如书中所记中印文化交流以及中亚历史、地理以及南北朝历史事件,都可为治史者利用。清代学者孙星衍说,此书 “足资考史,地方古迹亦可借证,实为有用之书”(《善本书室藏书志》卷22)。在流传过程中,它曾受前代学者广泛好评。王曼颖说它是“不刊之笔。属辞比事,不文不质”( “致慧皎书”)。隋代费长房誉它“为时所轨”( 《历代三宝记》卷11)。道宣说它 “文义明约,即世崇重”( 《续高僧传》卷6)。现代学者苏晋仁指出,“它不但在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就是研究哲学、历史、文学,也是重要的著作”( 《梁释慧皎及其 〈高僧传〉》)。
 《高僧传》之后有 《续高僧传》、《宋高僧传》、《大明诸高僧传》 等。
 《续高僧传》,或名 《唐高僧传》,30卷。唐释道宣撰成于贞观十九年(645),但在成书后20年间,又陆续有所增补,故所载实止于麟德二年 (662)。因是继彗皎 《高僧传》而作,故名 《续》。《旧唐书 ·经籍志》杂传类重出二部,一部作20卷; 《新唐书 ·艺文志》释氏类重书三部,两部作道宗传,均误。本书卷数,各藏不一。高丽藏本作30卷,宋、元藏本作31卷,明、清藏本作40卷。高丽藏较宋藏以下各本少传71篇,但该本已非原来30卷本,已比初稿多出83篇,并有所删节。因它在大藏经中历来就分成4帙,明、清藏本每帙又重分10卷,故成40卷。现通行的大正藏本为30卷,金陵刻经处本为40卷。中华书局将出版点校本。
 道宣 (596—667),俗姓钱,润州丹徒 (今属江苏)人,一说长城(治所在今浙江长兴) 人。16岁出家,曾为长安西明寺上座,参加玄奘译场,负责润文。学识渊博,著述颇丰,计有220余卷。除了本书外,还著有 《广弘明集》30卷,《大唐内典录》10卷,《集古今佛道论衡》4卷、《集神州三宝感通录》3卷、《释迦氏谱》1卷以及多种律学著作等。他是南山律宗的创始人。
 本书30卷,也分为10科,但改 《高僧传》 之“神异” 为 “感通”,“亡身” 为 “遗身”,“诵经” 为“读诵”,合 “经师”、“唱导”为 “杂科”,另增设 “护法”科。每科之后均有论而无赞。本书承接 《高僧传》,载录了从梁初开始,止于唐麟德二年 (665) 间高僧700余人,其中正传498人,附见229人。据自序称,正传为331人,附见160人,这是贞观十九年(645)时的数字。可见在尔后20年内,又陆续增加了十分之四的人物传。十科分别为: “译经” (第1至4卷),正传15人,附见36人; “义解” (第5至15卷),正传161人,附见85人; “习禅” (第16至20卷),正传98人,附见38人; “明律” (第21至22卷),正传29人,附见18人; “护法” (第23至24卷),正传18人,附见9人; “感通” (第25至26卷),正传118人,附见16人; “遗身”(第27卷),正传12人,附见6人; “读诵”(第28卷),正传14人,附见8人; “兴福”(第29卷),正传12人,附见5人;“杂科”(第30卷),正传12人,附见8人。本书重心在 “义解”和 “习禅”两科。“义解” 占11卷,共录246人,对各宗派、各学派高僧在教派组织和教义创立、传播上的贡献作了详尽介绍。“习禅”占5卷,共录136人,包括了禅宗、天台宗以及三阶教的开宗立派人物。此外,“译经”和 “感通”两科也占有一定地位。这说明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已经进入繁荣,佛典翻译有了长足的进展,佛教学派相当发达,佛教宗派开始形成,尤其是禅学已崭露头角。
 本书资料,取材十分广泛,如作者自序中所说,“或博咨先达,或取讯行人,或即目舒之,或讨雠集传。南北国史,附见徽音,郊郭碑碣,旌其懿德。皆撮其志行,举其器略”。概括起来,可分为三类。一是前代或同时代人的著述;二是碑铭;三是亲自采访所得。由于此书撰写于唐统一全国以后,所以其资料在地域上也十分广泛,弥补了慧皎《高僧传》仅限于南朝地区的缺陷。此外,《高僧传》没有著录在世人物,本书则把当时尚在世的一些高僧也加以著录,如慧净、慧休、法冲等。“法冲传”中载录了许多有关初期禅宗史的宝贵史实。
 《宋高僧传》,或作《大宋高僧传》,30卷,宋初释赞宁撰成于端拱元年 (988)。宋太宗令僧录司编入大藏。至至道二年 (996),又重治修理,补进去一些材料(见后序),始成定本。宋、元、明、清各藏皆著录,唯高丽藏缺。另有金陵刻经处、江北刻经处等单刻本。1987年中华书局出版了范祥雍先生的点校本。
 赞宁 (919—1001),俗姓高,祖籍渤海,生于吴兴德清(今属浙江)。出家后,精通南山律,时人称之为 “律虎”。吴越王钱俶署为两浙僧统。宋太平兴国三年 (978),随钱俶到开封,宋太宗授予紫衣,赐 “通慧大师”号。曾任左街讲经首座、史馆编修,并掌洛京宗教诸事,后升任汴京右街僧录,不久任左街僧录。受诏撰 《大宋僧史略》3卷、《大宋高僧传》30卷、《三教圣贤事迹》 100卷,还撰有 《内典录》、《外学集》等。
 本书原名 《大宋高僧传》,后人去“大”存 “宋”,谓宋朝所修之《高僧传》,而非宋朝高僧之传。本书30卷,载录自刘宋至宋初10个朝代的高僧650余人,其中正传530人,附见125人。全书分10科,名目同《续高僧传》,即为:“译经”(第1至3卷),正传32人,附见12人; “义解”(第4至7卷),正传71人,附见22人; “习禅”(第8至13卷),正传103人,附见29人; “明律”(第14至16卷),正传58人,附见10人;“护法” (第17卷),正传18人,附见1人; “感通”(第18至22卷),正传89人,附见23人; “遗身”(第23卷),正传22人,附见2人; “读诵”(第24至25卷),正传42人,附见8人; “兴福”(第26至28卷),正传50人,附见6人; “杂科” (第29至30卷),正传45人,附见12人。《续高僧传》每科之后有论,此书则不仅同此,且在高僧传末又附以 “系曰”,以说明作者宗旨,或自为问答,解释某一疑难。本书重心在“习禅”科,所载均为禅宗著名人物,因为这一时期正是禅宗繁荣发达的时期,已经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
 本书资料来源也十分广泛。赞宁上太宗表文中说:“遐求事迹,博采碑文”;其自序也说:“或案诔铭,或征志记,或问輶轩之使者,或询耆旧之先民”。古人著书,除类书外,多不注出典。但此书所本,以碑文为主,故每传结束,通常说:“某某为立碑铭或塔铭”,此即本传所据。在大量原始资料基础上,取舍整理,然后成书,虽间有神奇怪诞方面的记载,但总的说来仍是十分重要的佛教史书。本书对禅宗研究更是不可或缺。自中唐以后,禅宗兴起,内部矛盾斗争相当激烈,一般禅宗史书往往避而不载。但本书有关禅宗派系之争(如南北顿渐斗争),并不为之隐讳,对禅宗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译经”部分所载有关译场的设官分职、译经过程等,则是译经史上的重要文献。
 《大明高僧传》,略称 《明高僧传》,8卷(清藏作6卷),明代释如惺编成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除清藏,大正藏、卍字续藏经也有收录,此外,嘉兴楞严寺、金陵刻经处等有单刻本。
 如惺,号幻为。通内外之学,能文章。天台宗真清的弟子;又曾从千松得禅师习禅。住天台山慈云寺、嘉兴楞严寺。除本书外,另著有 《得遇龙华修证忏仪》4卷。
 本书8卷,仅分3科,载录自北宋末至明万历间高僧180人,其中正传112人,附见68人。3科分别为: “译经” (第1卷),正传1人,附见2人; “义解” (第2至4卷),正传44人,附见36人; “习禅”(第5至8卷),正传67人,附见30人。书名 “大明”仍指编撰时代,而非内容范围。本书内容试图上继《宋高僧传》,但事实上《宋高僧传》止于北宋初年,故中间仍隔一百数十年未能弥补。宋以后其他各宗派大多趋于衰微,所以本书载录人物大部分仍是禅僧。
 本书资料来源,不少出自碑铭、塔铭,也有出自佛教史书或禅宗史书。据作者自述,“予于庚子校刻前代《金汤编》,今岁又辑国朝护法者以补其缺,间于史志文集往往有诸名僧载焉,因随喜录之,……以备后之修史者采摭”(见自叙)。因而严格说来,它只是一种资料汇编,不是一部有系统的,经过严肃加工整理的佛教史书,根本无法与前述三传相提并论。但它毕竟还是保存了部分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资料,供佛教史研究者利用。
 《高僧传》、《续高僧传》、《宋高僧传》,日本学者牧田谛亮等人皆编有索引,读者可借此查找人名、僧名、寺名、官名、地名等。
高僧传

高僧传

书名。一作《梁高僧传》。南朝梁释慧皎撰。14卷。慧皎,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住嘉祥寺。学通内外,博训经律,春夏弘法,秋冬著述。是著名的佛教史学家。因各种僧史叙载殊异,故撰是书。书成于梁天监十八年(519)。本编13卷,目1卷。分为译经、义解、神异、习禅、明律、亡身、诵经、兴福、经师、唱导10类。载东汉末至梁初中外僧人257人,附见200余人。各篇末均附议论。此书是研究佛教史的重要资料。记西域僧人至内地传讲译经、内地僧人西行求法诸事,含有中西交通史资料。是书今存,有藏本。亦收入《海山仙馆丛书》。

☚ 世界记   大隋翻经婆罗门法师外国传 ☛
高僧传

高僧传

书名。一作《梁高僧传》。南朝梁释慧皎撰。14卷。慧皎,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住嘉祥寺。学通内外,博训经律,春夏弘法,秋冬著述。是著名的佛教史学家。因各种僧史叙载殊异,故撰是书。书成于梁天监十八年(519)。本编13卷,目1卷。分为译经、义解、神异、习禅、明律、亡身、诵经、兴福、经师、唱导10类。载东汉末至梁初中外僧人257人,附见200余人。各篇末均附议论。此书是研究佛教史的重要资料。记西域僧人至内地传讲译经、内地僧人西行求法诸事,含有中西交通史资料。是书今存,有藏本。亦收入《海山仙馆丛书》。

☚ 世界记   大隋翻经婆罗门法师外国传 ☛
高僧传

高僧传

中国佛教史书。亦称《梁高僧传》。简称《梁传》、《皎传》。十四卷。南朝梁释慧皎撰。慧皎(497—554),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出家后博通内外典籍,对佛教经、律深有研究。常住会稽嘉祥寺,春夏讲经弘法,秋冬从事著述。晚年为避兵乱,迁居湓城(今江西九江),仍不废讲说。所著十卷《涅槃经义疏》和三卷《梵网经疏》均早佚。现存《高僧传》,此书也是最著名的著作。
此书为总传体。作者撰述此书时,正是佛教风靡全国之时。在庞大的僧伽队伍中,虽名僧高德不乏其人,但徒具虚名者亦不少。为了矫正时弊,作者即提出“高”字的标准来作为编集本传的尺度。同时,对前人所撰僧传著作,也颇不满意,认为有些僧传记事有片面性,在介绍思想方面没有抓住中心主旨。因此,他收集各种杂录,乃至大量史书、僧传、地理杂编等,又“博咨故老,广访先达”,反复进行比较选择,重新编写僧传,最终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的高僧传。
此书记录了从后汉明帝永平十年(67)到梁武帝天监十八年(519)共四百五十三年间汉、魏、吴、晋、宋、齐、梁、北魏、后秦九个朝代中高僧的事迹。书中没有写明著作年代。《开元释教录》卷六题作天监十八年撰。但后人经过考证,认为此书约完成于普通三年或四年。系在已往僧传基础上写成的一部综合性的传记。所引著作极为繁富。可考知的有:僧传类、史籍类、地志类、杂记类、文章类等计八十种。于此可见此书史料之丰富,所用功力之深,涉及方面之广。
此书综合已往僧传的体例,分为十门:一、译经,三卷,为译经僧摄摩腾以下三十五人之传。二、义解,五卷,为义解僧朱士行以下一百零一人之传。三、神异,二卷,为神异僧佛图澄以下二十人之传。四、习禅,五、明律,共一卷,为习禅僧僧显以下二十一人与明律僧慧犹以下十三人之传记。六、亡身,七、诵经,共一卷,为亡身僧僧群以下十一人及诵经僧昙邃以下二十一人之传。八、兴福,九、经师,十、唱导,共一卷,为兴福僧慧达以下十四人与经师帛法桥以下十一人,及唱导僧道照以下十人之传。所载僧人从东汉末到梁初共计二百五十七人,另有附见者二百七十四人。
此书体裁前八科之末有论有赞,末二科纂辑在后,亦有论有赞。实际概括了前序和后议,对一科的主旨源流有所阐明,对其突出的人物也予以评定。另外还透露出作者对某些事物的看法,反映出一些历史上的情况。其中卷十四为序录和目录,末附王曼颖致慧皎书一篇,慧皎答书一篇。《序录》和两篇书札对编写本传的旨意,都有所申述,对前代有关僧传的作品也有所评价,是研究自晋到梁天监末年包括此书在内有关佛教传记的重要史料。
此书是迄今保存的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僧传。全书包含了后汉至梁代中叶佛教发展的轮廓和不同行谊人物的面貌,以及佛教思想潮流的发展倾向。其中尤以《译经》、《义解》两科,为作者所特别重视,著录人物既多,内容也极繁富。诸如翻译家的事迹、学派、迻译的经过、译品的好坏;以及义解高僧的学识、学说、著作,与当代社会上名士的往来,对玄学的激扬等,都有所记载。同时,此书所记中印文化的交流,以及中亚的史实和地理情况,都是今日研究古代中西交通史上很珍贵的资料,对研究南北朝历史,也可互相参证。
此书问世后曾得到许多学者的好评。王曼颖论此书为“不刊之笔”(《致慧皎书》),费长房认为是“为时所轨”(《历代三宝记》卷十一),道宣称誉为“文义明约,即世崇重”(《续高僧传》卷六《慧皎传》)。清代学者孙星衍认为凭藉此书足资考证历代史实和各地古迹,实为极有用之书。唐代道宣撰《大唐内典录》和智昇撰《开元释教录》,均曾利用此书以充实其内容,道世在《法苑珠林》中也引用甚多。但是,由于作者为梁朝人,在当时南北分裂的情况下,对北朝的资料掌握较少,因而全书亦有江南者详密,北地者疏略的缺点。此书将后汉竺法兰、昙柯迦罗等入于本传,将译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支谦、康僧铠等置于附传,对鸠摩罗什的卒年考证有误,对各家学说的介绍也失之过略等,均为不足之处。
此书虽有以上之缺失,但文字典雅流畅,在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研究哲学、历史、文学等也有重要参考价值。特别是对其后历代所出僧传有极大影响,如唐道宣的《续高僧传》、宋赞宁的《宋高僧传》、明如惺的《大明高僧传》等,皆以此书为范本。
各种藏本中均有收录,单刻本有海山仙馆本、金陵刻经处本。此外尚有日文译本,收在《国译一切经·史传部》“第七”中。

☚ 经律异相   摩诃止观 ☛
高僧传

高僧传

亦称《梁高僧传》。(南朝·梁)释慧皎编著。13卷,附录1卷(序及总目录)。分译经、义解等10门。所载僧人从东汉末到梁初共257人,附见者200余人。此后,唐道宣著《续高僧传》、宋赞宁著《宋高僧传》、明如惺著《大明高僧传》,体例大致都依梁传,合称“四朝高僧传”。单刻有海山仙馆本、金陵刻经处本。

☚ 比丘尼传   续高僧传 ☛

高僧传

又称《梁高僧传》。佛教史书。南朝梁慧皎著。十四卷。分译经、义解、神异、习禅、明律、遗身、诵经、兴福、经师、唱导10科,著录汉、魏、吴、晋、北魏、后秦、宋、齐、梁9个朝代正传257人,附见274人。是研究自东汉到梁天监末年佛教史的重要资料。后唐道宣著《续高僧传》(又名《唐高僧传》),宋赞宁著《宋高僧传》,明如惺著《大明高僧传》,大致均依此书类传体例。

高僧传

十四卷。梁代释慧皎(497—554)撰。慧皎,俗姓氏不详,会稽上虞 (今浙江省上虞县) 人。他博通内外学。对佛教经律尤有研究。住会稽嘉祥寺(在今浙江省绍兴市)。每当春夏则讲说弘法,秋冬则专心著述。他还曾住过宏普寺,有丰富的藏书,当时有的藏书家在梁元帝萧绎任江州刺史时,曾到慧皎处“搜聚篇翰”。他对宝唱的《名僧传》感到不足,认为“自前代所撰,名曰名僧,然名者本实之宾也。若实行潜光,则高而不名;寡德适时,则名而不高。名而不高,本非所纪,高而不名,则备今录”(《高僧传》序录)。他最大贡献是综合前人有关高僧的传记,创造性地加以分类和编辑,编成《高僧传》,所收僧人比《名僧传》更为严谨。《高僧传》一书,在体例上分译经(三卷)、义解 (五卷)、神异 (二卷)、习禅和明律 (共一卷)、忘身和诵经(共一卷)、兴福和经师及唱导(共一卷)、序录(一卷)十科。为总传体佛书。在内容上,记录了从后汉明帝永平十年(67)到梁武帝天监十八年(519)四百五十三年间魏、吴、晋、宋、齐、北魏、姚秦九个朝代中的高僧事迹。正传列有二百五十七人,附见有二百七十四人。前八科都有论有赞,末两科纂辑在后,有论无赞。有论中概括了前序和后议,阐明一科的主旨和源流,对突出的人物给予评价;同时也表达作者的看法,可以反映出某一历史时期佛教发展的情况。序录中有序言和全部目录,末附有学者王曼颖与作者的书札及作者的答书。慧皎写作态度一丝不苟,“尝以暇日遇览群作,辄搜检杂录数十家,及晋、宋、齐、梁春秋书史,秦、赵、燕、凉荒朝伪历,地理杂篇,孤文片记;并博次故老,广访贤达,校其有无,取其同异”《序录》。所引用之书不下数百种,上千卷之多。所写人物栩栩如生。各具特点。表现出后汉至梁初佛教的风貌和思想的演变及佛教对社会的影响。《高僧传》是中国佛教书籍丛林中的一部要籍。它的优点很多,其价值远远超过了佛教本身。概括起来主要优点是:第一,首创“高僧”名,亦开《高僧传》。把他认为的品德高尚,学识优长的僧人,一一载入此书。这就避免了过去僧传的缺欠,即:有的偏叙一类,所涉不广;有的仅举一方,记录不全;有的记事缺略,繁简不一;有的只录名僧,高蹈之士多有遗削。也避免了虽有名而无真才实学,虽有真才实学但每每因不随俗俯仰而世无名所造成的失实情况。其所提“高僧”作为僧人是否入选传记的标准尺度,为后来僧传作者所效仿。由高僧而传述出的遗弃名利“高隐者”的形象,尤在佛教界影响既深且远。第二,众僧合传,十科分法,为后来总传体例的僧传编写树立了典范。第三、传中所记中印文化交流,中亚的历史地理情况,提供了中西交通史上的宝贵资料。有关南北朝历史,也可互相参证,补正史之不足。第四,本传文字典雅流畅,在六朝作品中也属上乘,受到学界广泛好评。王曼颖在致慧皎书中说此书堪称“不刊之笔。属辞比事,不文不质”。费长房在《历代三宝记》卷十一中说:此书“为时所轨”。道宣在《续高僧传·慧皎传》中说:“文义明约,即世崇重”。第五,此传不仅在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研究中国哲学、历史,文学史方面,也有重要参考价值。缺点主要是有以下二点,一是、传中个别地方不够精确,如鸠摩罗什的卒年就是一例。二是有关各家学说,虽提到,但失之太略,没有把内容或论点扼要记录下来。至于北朝及梁代入传僧人不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客观条件所致。南北分裂故北朝资料难于掌握。梁代虽佛教发达,但本书传时间截止天监十八年,又有生存者不录的原则,加之,梁代真正潜修的高僧并不多。现常见版本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高僧传合集》,合集收载了《高僧传》全文。另有十卷本。

《高僧传》gao seng zhuan

Lives of Eminent Monks→惠皎 (Hui Jiao)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9:3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