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骨肉瘤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骨肉瘤osteosarcoma

系最恶性的一种骨肿瘤。肿瘤由肿瘤骨,肿瘤性骨样组织、肿瘤性生骨细胞组成,各种成分多少不一,排列杂乱无常。本病多发生在青少年,好发生于管状长骨的干骺端。最早的症状为局部呈持续性疼痛,往往难以忍受,局部有压痛;局部骨瘤迅速肿大、皮肤紧张发亮、表面静脉怒张呈紫铜色、有时可触到颤动或听到血管杂音;全身早期体温轻度升高,体重减轻,而后逐渐呈恶病质状态。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治疗:及早手术治疗,并配合放疗等。

骨肉瘤

骨的恶性肿瘤。多见于青少年长骨的干骺端,有局部疼痛、肿胀、肿块、皮温升高、关节活动受限等症状,易发生肺和骨转移。X线摄片和活检病理检查可诊断。宜采取化疗、手术,再化疗的综合治疗。

骨肉瘤osteosarcoma

亦称成骨肉瘤。系骨原性恶性骨肿瘤,由肉瘤性成骨细胞、骨样组织及新生骨构成。好发于青少年股骨下端及胫骨上端的干骺端。临床特点:有疼痛性肿块,发展迅速,局部静脉充盈,皮温升高,压痛明显,有时有波动感,易转移至肺。X线表现初为偏心性骨质疏松,继之骨质破坏,同时见骨质致密及不规则的骨膜反应。可有白细胞增高,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早期可行截肢术,并配合化疗或放疗。

骨肉瘤

骨肉瘤

骨肉瘤也称成骨肉瘤,为常见的骨原发恶性肿瘤,主要成分为瘤性成骨细胞、瘤性骨样组织和肿瘤骨。瘤细胞不仅可成骨,而且可向成软骨、成纤维发展,在同一肿瘤内,三种成分和细胞分化程度可以非常悬殊,因此X线表现有成骨型、溶骨型和混合型。临床表现: 男性发病较高,占2/3,多见于青少年,20岁以内者占半数以上。好发于四肢长骨,尤多见于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原发病变常开始于干骺端,然后向骨干、骨外或关节浸润。偶见发生于肩胛骨、脊柱、锁骨、骨盆、下颌骨和颅骨等。亦有原发于骨外软组织如乳房、心、肺、胸膜、子宫、后腹膜以及四肢软组织内,称为骨外骨肉瘤。骨肉瘤生长快、病程短,疼痛和肿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开始为间歇性,可迅速转为持续性、剧疼。局部压痛,肿块软硬不定,有时伴有静脉曲张,肿瘤生长迅速时,数月内体重减轻,全身不适,或伴有发烧,进行性消瘦、贫血等。
X线表现: 肿瘤生长活跃、分化差则发生溶骨性破坏;分化较好则形成瘤骨。在肿瘤生长、破坏过程中,还刺激骨膜增生并突破骨膜向骨外发展、形成软组织肿块。因此骨肉瘤主要X线征象有下列几种(X片-170,171)。
(1) 骨破坏、松质骨可发生弥漫浸润性破坏,它是肿瘤组织侵蚀骨与骨髓的结果。但也有时肿瘤向骨髓内浸润,原有骨结构并不发生溶骨性破坏,故肿瘤蔓延的范围远远超过X线所见骨破坏的范围。肿瘤侵犯皮质骨沿哈氏管蔓延,可发生筛孔样和虫蚀样破坏,晚期可发生病理骨折。
(2)软骨破坏: 骨肉瘤可以侵犯骺板软骨和关节软骨,造成软骨细胞被肿瘤细胞所“吞没”,软骨基质被溶解。骺板软骨受侵,X线表现为干骺端先期钙化带破坏、中断、消失。肿瘤侵犯关节软骨,表现为骨性关节面破坏中断。若关节内充满肿瘤组织,则关节间隙增宽。
(3) 肿瘤骨: 瘤细胞向成骨发展时,在同一肿瘤的不同部位,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和生长速度是不均衡的。毛玻璃样密度增高区是生长最活跃分化最差的肿瘤骨; 棉絮样瘤骨密度均匀,边缘模糊是分化较差的肿瘤骨; 象牙质样瘤骨密度最高,边界清楚,生长缓慢,是分化较好的瘤骨; 放射针状瘤骨只在骨皮质外呈放射状向软组织伸展。前三种瘤骨最多见于髓腔。棉絮状瘤骨亦见于软组织肿块。90%以上的骨肉瘤都可根据肿瘤骨做出明确的X线诊断。
(4) 软骨钙化: 是瘤软骨基质钙化,不少骨肉瘤瘤体内都有瘤软骨。瘤软骨细胞分化越好,钙化越多、密度越高,反之钙化越少、越模糊。钙化可成环形,骨肉瘤晚期密度不均匀的环形钙化多位于软组织肿块内。
(5)骨膜反应: 有多种形态,较薄而光滑的线样骨膜反应,在肿瘤发展早期,或肿瘤尚未侵及骨皮质时见到。较厚的层状或葱皮样骨膜反应,常说明肿瘤恶性高、生长快或肿瘤已向骨外发展。肿瘤突破骨膜,表现为骨膜反应层次模糊,破坏、中断或呈袖口征。骨膜新生骨小梁间有瘤骨形成时则骨膜反应密度增高,均匀一致。有的骨肉瘤骨质破坏虽较轻微,若骨膜反应广泛而明显时,常表示骨内肿瘤浸润亦较广泛。
(6)软组织肿块: 少数边界清楚,多数边界模糊,肿块密度稍高,可见散在的棉絮样瘤骨或分散的环形钙化。
鉴别诊断: 主要和骨髓炎相鉴别,如骨破坏、骨硬化、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脓肿等有时与骨肉瘤相似。但下列几点有助于鉴别。骨髓炎的骨破坏周围都有新生骨环绕。动态观察骨质增生、骨膜反应的发展趋势总是由幼稚变为成熟,密度由低变高,软组织脓肿逐渐被吸收。而骨肉瘤则表现为此处发生骨破坏,彼处形成肿瘤骨。动态观察半月以内骨破坏迅速扩大,软组织肿块迅速增大,瘤骨和环形钙化可迅速增多,与骨髓炎截然不同。

☚ 骨巨细胞瘤   软骨肉瘤 ☛

骨肉瘤

骨肉瘤

骨肉瘤属骨原性恶性骨肿瘤,由肉瘤性成骨细胞、骨样组织及新生骨构成。又名成骨肉瘤、骨生肉瘤。多发性者称多发性(多中心性)骨肉瘤。由于放射(内、外放射)引起者称为放射后骨肉瘤。由骨病(骨梗塞等)、瘤样病变(畸形性骨炎等)、骨肿瘤(骨巨细胞瘤等)恶变为骨肉瘤者称为续发性骨肉瘤。化学物质、病毒均可诱发实验性骨肉瘤。该肿瘤好发于青少年,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干骺端属好发部位,疼痛和肿块发展迅速,易转移到肺。肿瘤组织呈灰白色或暗红色,质脆,含砂粒样物,可见出血、坏死、液化、囊腔形成等。显微镜下成骨细胞大小形状极不规则,常见核分裂及瘤巨细胞,可见数量不等之骨样组织及新生骨。富于血管,并见残存骨小梁,常见坏死、出血。瘤细胞含大量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非特异性脂酶及β葡萄糖醛酸酶。有人主张按组织分化程度分级,有人主张按核分裂数分级,有人主张将骨肉瘤分为纤维细胞性,成软骨细胞性及成骨细胞性骨肉瘤。合并有脂肪肉瘤等组织者又有恶性间充质瘤之称。
本病常见。多发生于16~25岁男性。续发性者年龄较高。股骨远端与胫骨近端占总数约80%,其次是肱骨近端、股骨近端、腓骨近端等干骺端。也可发生于盆骨、下颌骨等。疼痛及压痛明显,患部肿胀或形成肿块,质硬,皮肤色暗红,静脉充盈,皮温升高,有时有搏动。患部功能障碍。偶有发热、体弱。
X线检查在长骨者初为偏心性骨质疏松,继之骨质破坏,同时见骨质致密。可见不规则骨膜反应,多为放射状,长短不等,密度不同。或为斑状骨化,与骨干间产生三角形(Codman三角)骨膜反应。穿破到软组织产生肿块。有溶骨性与硬化性骨肉瘤之分,但有时这两种表现出现于同一肿瘤中。实验室检查有时有白细胞增多,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早期在临床、X线片需与炎症、疲劳骨折等鉴别;后期应与软骨肉瘤、纤维肉瘤、尤文肉瘤等鉴别。
治疗可采用:
❶手术: 截肢术与关节离断术。
❷放射治疗: 与手术配合,或用于某些肿瘤患于不能手术部位的患者。
❸化学药物治疗: 盐酸氮芥、环磷酰胺、左旋溶肉瘤素等;氨甲喋呤、5-氟脲嘧啶等;阿霉素、丝裂霉素等;长春新碱与ICRF159等的综合用药,用于全身化疗。化疗也可用于区域灌注,与手术或放疗配合。
❹中医中药: 中医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即与手术、放疗、化疗的配合治疗。
❺免疫疗法: 非特异性及特异性免疫治疗可与上述疗法配合。
经过采用包括上述疗法在内的综合治疗,目前骨肉瘤的五年治愈率,已由原来的10~30%,有所提高。骨肉瘤多发生转移于肺内,单发性转移仍可手术治疗,同时配合其他疗法。偶发生其他骨内的转移。

☚ 成骨细胞瘤   骨旁骨肉瘤 ☛

骨肉瘤

骨肉瘤

骨肉瘤是最多见的骨恶性肿瘤,常于10~25岁发病。男较女多见。
肿瘤好发于长管状骨干骺端,偶发于骨干。一半以上病例病变发生于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肿瘤起源于长管状骨干骺端髓腔,可穿透骨皮质并掀起骨外膜。骨膜穿孔后,肌肉内可发生软组织肿瘤。组织学检查可见大量梭形肉瘤细胞与肉瘤样基质及其形成的肿瘤骨和骨样组织,各自比例不尽相同。
病儿常有患处疼痛和跛行。随病情发展,局部出现肿胀和温度增高,并可导致关节活动受限和肌肉萎缩。多数病儿于明确诊断时,一般状况已很差。个别病例肿瘤增长迅速,较早有肺转移。
X线特点兼有骨破坏和成骨现象。肿瘤多于长管状骨的干骺端中心。正常骨小梁消失,代之以不规则和境界不清的透亮区。肿瘤侵蚀骨皮质,骨膜掀起后,拉长的血管与骨干垂直,沿血管产生新骨,形成“日光放射”状阴影。掀起的骨膜与骨干之间形成三角形新生骨。
治疗应根治手术。截肢前应作活体组织检查,为防止活检造成肿瘤扩散,可使用止血带下电刀操作。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均可作为辅助疗法。免疫治疗可静脉输给淋巴细胞或用干扰素和转移因子,但效果不定。
骨肉瘤系骨恶性肿瘤中恶性度最高者,预后极坏,生存率约为5~10%。影响预后的因素有:肿瘤细胞的组织类型、肿瘤大小、手术前后碱性磷酸酶增加多寡以及是否累及局部淋巴结等。如对所患肿瘤有较好的免疫反应,晚期截肢也有长期存活的报道。

☚ 骨样骨瘤   尤文肉瘤 ☛
0001301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0:3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