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骨组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骨组织osseous tissue

动物体内一种钙盐大量沉积的坚硬的支持性组织。其细胞间质含大量胶原原纤维、钙盐和少量凝胶状基质,其中的胶原原纤维平行排列成板层结构,钙盐结晶平行排列于胶原原纤维之间,由少量基质将两者黏合在一起,共同构成板层状的骨板。许多骨板重叠成坚硬而又具韧性的骨质,同一骨板内的胶原原纤维排列方向一致,相邻骨板间排列方向互相垂直,以此增加机械强度。细胞成分包括骨细胞、骨原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等。骨细胞呈多突起的椭圆形,居于骨板内或骨板间的骨陷窝中,相邻骨细胞的突起在骨小管互相连接;其他几种细胞均位于骨质边缘。构成高等脊椎动物躯体的支架;亦是机体最大的钙库,在钙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骨组织bone tissue

系一种结缔组织。由细胞、纤维和基质3部分组成。细胞间质有大量的钙盐沉积,成为很坚硬的组织,构成人体的支架(骨骼系统)。骨外层致密而坚硬叫骨密质,中间内部和两端呈海绵状,叫骨松质。长管骨中间有腔,内有骨髓。组成骨组织的细胞有骨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骨的纤维主要为胶质纤维;骨基质由粘多糖和无机盐组成。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骨是由不同排列方式的骨板所构成,上面有滋养骨的走行血管的小孔。骨组织具有支持、负荷、保护作用;骨连接肌肉组成运动系统;是机体内钙的贮存库,参与钙代谢。

骨组织

由骨细胞、纤维和基质所组成。是机体中最坚硬的组织之一。骨的有机成分占骨干重的1/3,其中主要为胶原纤维,使骨具有韧性;无机成分占2/3,使骨质坚硬。骨组织有两种形态结构:1.骨松质:存在于长骨的骺端和其他骨的内部,海绵状骨松质的腔隙中有红骨髓,为造血器官。2.骨密质:存在于各种骨的表面及长骨的骨干部分。骨是人体的支架,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体内的钙约99%以骨盐(钙盐)的形式沉积在骨组织内,与钙、磷代谢有密切关系。

骨组织osseous tissue

是固态的结缔组织,由椭圆多突的骨细胞、胶原纤维和有钙盐沉积的骨基质构成。根据其构筑形式,骨组织可区分为两种类型,即骨松质和骨密质。此外还有几种细胞位于骨组织的边缘,且与骨组织的发生和更新密切相关。这些细胞主要是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

骨组织

骨组织

骨组织是一种最坚硬的结缔组织,支持和抗压性能很强,是构成骨胳的组织。骨组织由细胞间质和细胞组成。骨的细胞间质也称骨基质,除有机成分外,还有大量钙盐沉积,故很坚硬,并为人体钙、磷的贮存库。骨的细胞有数种: 骨细胞位于骨基质小腔内,它们通过骨小管系统从周围的血管获取营养;骨原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分布在骨组织表面,分别参与骨组织的形成或吸收。骨组织不仅有年龄性变化,并且可随所承受的压力等进行改建,使骨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可塑性,以适应机能上的要求。
骨组织的结构 骨组织是一种特殊的结缔组织,由细胞和丰富的细胞间质构成。骨组织的细胞主要是骨细胞;在活跃生长的骨还常见骨原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骨组织的细胞间质也名骨基质,除含大量胶原纤维和有机物质外,并有大量沉积的钙盐,故骨组织很坚硬。
骨的细胞间质 含有有机质和无机质。无机质又称骨盐,占成人骨干重的65%,老年时更多,其主要成分是磷酸钙(约占骨盐的84%)和碳酸钙(约占10%)。磷酸钙以羟磷灰石结晶(Ca10[PO4]6[OH]2)及无定形的磷酸钙的形式沉着在有机质中。羟磷灰石结晶呈针状,表面常附着多种离子,如Na+、K+、Mg2+、F-、Cl-、CO32-等。这些离子不是结晶的基本成分,容易从结晶表面脱离,但有时能置换结晶的主要成分。有机质包括大量骨胶纤维和少量有机基质。骨胶纤维即骨的胶原纤维,占有机质的90%左右,由Ⅰ型胶原蛋白组成。电镜下其原纤维亦显一般胶原原纤维所具有的64nm周期性横纹。羟磷灰石结晶沿胶原原纤维的长轴分布,二者结合在一起,使骨组织有很强的支持性能。有机基质仅占10%左右,由蛋白多糖和糖蛋白组成,前者含硫酸软骨素、硫酸角质素和透明质酸等酸性氨基己糖多糖;后者如骨唾液酸蛋白,是由蛋白质、唾液酸等组成。有机基质呈PAS反应阳性,HE染色时呈嗜酸性。
骨的细胞 包括骨细胞、成骨细胞、骨原细胞和破骨细胞。
(1)骨细胞: 是多突起的细胞,胞体扁卵圆形,位于骨基质的小腔中,此小腔称骨陷窝。从骨陷窝发出很多呈辐射状的骨小管,骨细胞的突起伸入骨小管内,突起可有分支,相邻骨细胞的突起接触之处有缝隙连接。骨细胞与骨陷窝和骨小管的形状相适合,但不完全充满。胞体和突起周围都有间隙,内含组织液,以供骨细胞营养。骨细胞的结构随细胞的成熟程度和功能状态有所不同。幼稚的骨细胞结构与成骨细胞相似,核圆或卵圆形,可见核仁,胞质嗜碱性,碱性磷酸酶反应阳性,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丰富,高尔基复合体发达。这种幼稚骨细胞靠近骨组织表面,尚能合成有机基质和骨胶纤维。包埋在钙化骨质中的成熟骨细胞,胞体较小,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等均减少。成熟骨细胞的功能尚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它们具有溶骨作用,其胞质内含有水解酶、蛋白分解酶等,可使陷窝壁的骨质溶解,将钙释放入血。有人认为骨细胞对钙的运输有特殊作用,参与基质的钙化。骨细胞的数目随年龄和所在部位而有不同,平均每平方毫米骨组织约有680~800个。
(2)成骨细胞: 呈立方或柱状,具有细长突起。此细胞能形成骨的有机质,其形成机制与成纤维细胞相同。成骨细胞一旦被它本身所产生的物质包埋后就称骨细胞。在骨发生早期,成骨细胞由间充质细胞分化形成。骨膜形成后,由骨膜内的骨原细胞分化生成。成骨细胞一般位于新生骨质表面,呈单层上皮样排列,彼此以突起相接触。核圆形,偏居远离骨质的一端,核仁明显。胞质呈强嗜碱性,碱性磷酸酶反应强阳性,有PAS阳性小颗粒,可能是骨基质蛋白多糖的前身物质。电镜观察(图1),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遍布胞质内,线粒体较多,高尔基复合体发达。

图1 成骨细胞电镜模式图

1.线粒体 2.粗面内质网 3.高尔基复合体 4.类骨质 5.突起 6.骨质


(3) 骨原细胞: 是骨细胞系的干细胞,具有分裂分化潜能,呈梭形,有细小指状突起。核椭圆形,着色浅。胞质弱嗜碱性或弱嗜酸性,含有糖原,线粒体少,高尔基复合体和内质网不发达,当分化为成骨细胞时粗面内质网增加,糖原减少。骨原细胞存在于骨内膜和骨外膜的最深层。在骨发生、生长、改建或修复过程中骨原细胞分裂繁殖,衍变为成骨细胞。
(4)破骨细胞: 是多核的大细胞,位于骨的吸收面,胞体直径20~100μm,胞核由数个至50个以上,呈卵圆形,含1~2个核仁。胞质弱嗜碱性或嗜酸性,随细胞的机能状态及成熟程度而异,一般有很强的酸性磷酸酶活性。电镜下,胞质内含有丰富的线粒体,散在的粗面内质网,较多的游离核糖体,大量空泡和溶酶体等(图2)。与骨质接触面胞膜内陷形成很多极不整齐的皱褶,称皱褶缘。这种结构是破骨细胞进行重吸收骨质时最为活跃的部分。沿皱褶缘胞膜及皱褶缘与骨质之间,显有强的ATP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在皱褶缘周围有一环形胞质区,称亮区,含大量微丝,几无其它细胞器。亮区胞膜平整,紧贴骨质表面,将皱褶缘区与细胞外间隙隔开,形成骨重吸收区的特殊环境。破骨细胞进行骨重吸收的机理尚不完全了解。有人认为破骨细胞释放溶酶体酶,使局部微环境呈酸性,由不同的酸性水解酶使骨质溶解。被溶解处的骨质表面常形成浅凹,称Howship陷窝,破骨细胞位于此凹内。关于破骨细胞的来源,意见不一,近年一些研究认为是由单核细胞融合而成。某些激素对破骨细胞的活动有明显影响,如甲状旁腺激素可使破骨细胞数量增多,并刺激破骨细胞积极进行溶骨活动;降钙素则抑制破骨细胞活动,并使其体积变小,皱褶缘消失。

图2 破骨细胞电镜模式图

1.细胞核 2.核仁 3.粗面内质网 4.高尔基复合体 5.线粒体 6.溶酶体 7.皱褶缘 8.羟磷灰石结晶


骨组织的类型 一般分为编织骨和板层骨两型。编织骨属未成熟型骨组织,骨细胞和骨胶纤维排列无规律,纤维束粗细不一,以粗的居多,基质含蛋白多糖较多,染色呈嗜碱性。这种骨组织主要存在于胚胎期、婴幼儿期及骨折修复的早期。绝大部分编织骨被改建成板层骨,成人只存在于牙槽骨、近颅缝处、内耳骨迷路、肌腱或韧带附着处的骨质。板层骨是成熟骨组织,由骨板逐层排列而成。骨板是由平行排列的骨胶纤维,经有机基质粘合成层,并有骨盐沉着所形成的薄板,它的厚度不一,一般为3~7μm。骨胶纤维较细,相邻两骨板内的纤维方向不同,互成不同的角度。骨细胞大小近似,间隔规则的分布在骨板间,少数位于骨板内。成年骨的松质骨和密质骨除个别外均为板层骨。
☚ 软骨   骨 ☛
0000089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0:3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