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骨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骨病

骨病

骨病是泛指由于先、后天不足、邪毒感染等多因素致使骨的生长、发育和修复障碍或组织破坏,失去正常生理功能而发生的各种疾病的总称。常见骨病有附骨痈、附骨疽、关节流注、骨痨、大骨节病、胸肋骨痹、历节风、骨骺炎、骨质增生证和骨瘤等。《素问·长刺节论》云:“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痠痛。”至宋·严用和著《济生方》中描述的更具体,认为:“在骨则重不能举,在脉血凝而不流,在筋则屈伸不利,在肉则不仁。”《灵枢·卫气失常》云:“耳焦枯受尘垢,病在骨。”《素问·脉要精微论》云:“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说明了骨病的不同症状。
骨病各种年龄均可发生,以儿童及青壮年较为多见,男多于女。病情变化复杂,随着身体发育而逐渐加剧,病程可达数年或十数年之久,严重者可导致肢体残废和危及生命。
发病原因主要是:
❶先天不足或久病体虚,由于正气亏损,肝肾虚弱,筋骨失健,腠理不密,致使肾亏骨空,寒邪湿毒乘虚而入,客于经络,毒邪深沉入里,附于骨内,久而化热所致。
❷情志不遂,脏腑失调,如恚怒伤肝,肝气郁结,久而化火或肝郁伤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阻滞经脉,气血不通,筋骨失养,结聚成块而成骨瘤。
❸病后余毒未尽,毒邪走散,或复加寒邪外束肌肤,则毒邪不能外出,反而深窜于里,热毒内盛,腐骨成脓,或毒邪流注于经络关节,造成骨病。
❹跌仆、闪挫、长期负重,致使瘀血停积,阻滞经脉,营卫循行不畅,筋骨失去濡养,或外伤骨折,折端穿出皮外,毒邪乘隙深入骨内,久而恶血邪毒,腐骨成脓,均可导致骨病。清·高锦庭《谦益斋外科医案》指出:“先后天俱不足,三阴亏损,督脉空虚,筋衰骨痿,腿骨漫肿色白,此附骨疽也, 溃久不敛, 脂流口枯, 面色㿠白,津精两惫,损怯已深。”载明发生骨病的病因病机及症状,较为复杂,临床不可不慎。
由于发病原因和病变部位的不同,病证各异,所以在治疗时必须辨证施治。但骨病又有它的特点,既要重视局部辨证,又要结合全身的情况,分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才能掌握其病变的属性、病位及人体正邪盛衰。正如清·顾练江《疡医大全》卷二十五云:“凡诊视阴疽,施治必须先分阴阳,乃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可以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对一些单纯病变,以应用局部外治法外,对病情复杂,正邪错综复杂的一些骨病,应内外兼治。内治的具体方法,须按消、托、补三大法则,并结合骨病的具体症状,分期施治。
初期,病变初发,不论急缓,尚未化脓,在正气未衰时,当以消为贵,务使毒邪得到消散,吸收。如有热毒者宜清热解毒,有表邪者宜解表,有里热者宜通里攻下,有瘀血者宜活血祛瘀,有寒凝者宜温通,湿阻者宜利湿;中期,当病情发展至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出,证见疮形平坦,根脚散漫,难溃难腐,宜用托法。如毒邪盛而正气仍未衰者,可用透脓之剂,以促使早日脓出毒泄,肿消痛减,避免脓毒深窜; 后期,如毒邪已去,元气虚弱,出现精神疲惫,脓水清稀,疮口难敛,当有补法,常用补养气血药物,以恢复元气,助其新生,使溃后疮口早日痊愈。如气血虚弱者,宜补气养血,脾胃虚弱者,宜健脾和中,若肝肾不足者,宜补养肝肾。

☚ 腱鞘囊肿   附骨痈 ☛

骨病gǔ bìng

osteonosus; osteopathy;osteopathia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1: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