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一种深部真菌病。真菌从口腔或呼吸道进入体内,最先在下颌或胸、回盲部形成病灶,继而累及骨骼。好发于11~30岁,多见于脊柱、骨盆及肋骨。病程缓慢。急性发作时,发热、白细胞增高。局部有炎性肿块,继之破溃形成多数瘘管,排出脓性液体并杂有黄色颗粒,俗称“硫磺颗粒”,镜下可找到放线菌。X线检查可见病灶呈破坏及增生的炎性病变。青霉素有效,可切开引流。
骨放线菌病
骨放线菌病少见。为一种深部霉菌病。好发于头颅、下颌部、胸腔,回盲部。病程缓慢,产生多处窦道的肉芽肿性病变。亦可侵犯骨胳。
放线菌有厌氧特性。本病在我国西北部偶见,农村病人较多。发病年龄约在11~30岁最多,细菌可以从口腔粘膜进入下颌角及颈部造成损害,亦可从呼吸道进入肺部产生肺部病变,还可以从胃肠道侵犯回盲部。病变扩展可累及骨胳。故骨质病变大多为继发性。亦有原发性放线菌脊柱炎的报告。已找到五种类型,除牛型外,均可在人体上找到,特别在口腔内,如蛀齿中或扁桃体陷凹内。
原发病灶大多在皮下组织及粘膜下。病灶中有急性与慢性炎症相互参杂,肉芽和瘢痕组织非常突出。在放射线菌周围有多核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最外层有成纤维细胞及异物巨细胞。形成散在的小脓疡,以后溃破则成多数瘘管,病菌对所有组织均有明显的溶解作用,故发生液化坏死。颈面部病变约占1/2,可累及下颌骨,胸部病变侵犯肋骨及胸椎,回盲部病变侵犯骨盆及腰椎,骨的病变先自骨膜开始,进而侵犯骨皮质,最后进入骨髓腔。无原发性关节病变。
慢性病程,但经常有急性发作,病人可有发热、贫血、白血球增高等感染性全身症状。其特征为局部有炎性肿块,继而溃破成多数瘘管,分泌物为脓液杂有黄色颗粒,俗称“硫磺颗粒”,肉芽不洁,质疏松、突起,容易出血。
骨病灶表现为破坏及增生的炎性病变,但在下颌骨有明显的骨破坏而无新骨形成。一般无死骨形成。在脊柱,由于新骨形成较多,虽椎体破坏广泛及严重,但很少塌陷。椎间盘较少被侵犯,但常累及椎体附件及肋骨头,故可与结核相区别。
从脓液中的硫磺颗粒可找到放射线菌。临床表现应与结核及化脓性骨髓炎作鉴别。若找到病原菌即能确诊,其法如下:将脓液中硫磺颗粒放在两块玻璃之间压碎,在显微镜下即可见向四周呈放射状排列的菌丝体。
治疗较困难,目前常用青霉素。切开引流,去除坏死组织,尽可能敞开病灶与空气接触。亦有人用放射治疗,促使病灶纤维化愈合。全身情况较差者应给予支持疗法。颈面部预后佳,胸腹部者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