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伤科外治
骨伤科外治是指对伤病局部进行治疗的方法。包括敷贴、掺药、涂搽、洗涤、熏淋、热熨、药线、针灸、火罐、针拨、牵引、手术、理伤手法和正骨器具等。
人体受伤,轻者损其皮肉,重者累及筋骨脏腑,无论其伤势之深浅如何,大多数患者均可出现局部的损伤,因此需要施行局部的处理。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云:“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酒、鑱石、桥引、按抚、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 (鑱石即砭石)载明我国远古时代就已能应用砭石刺病和敷扎、切割排脓等外治技术治疗创伤和疾病。周代《周礼·天官》载:“疡医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金疡即兵器伤,折疡即骨关节损伤,祝药、劀杀之齐即外敷药物、刮去脓血,治疗腐肉的意思。)可见当时用外治法治疗伤病已列入医生的职责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又云:“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 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素问·标本病传论》云:“间者并行,甚者独行。”这些观点使后世对伤病外治有了遵循的法则。《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坚者削之,散者收之。薄之劫之,摩之浴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薄,含有外敷之意。劫之即强夺也。浴之发之含有淋熨宣发之意。说明了敷贴、药熨、熏淋、洗涤等外治法在当时已有应用。到了两晋隋唐时代,骨伤科外治方》式已多种多样。如《肘后备急方》载有针灸、敷贴、涂搽以及竹筒吸脓等治伤的方法和方药;《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介绍了骨关节损伤的外治手法和敷扎固定的步骤,以及洗伤、熏伤、敷伤的方药;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六则叙述了汤、熨、针石治伤的方法和适应证;《千金翼方》卷二十中介绍了热葱、“渍”伤方法等。其后,随着时代的发展,骨伤科外治的方式方法更加丰富多采。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世医得效方》、《普济方》、《医宗金鉴》等书在总结历代医籍和收集民间经验的基础上,把各种外治伤病的方法和方药都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其中许多外治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有不少方药如膏、丹、丸、散,一直为后世所沿用。清代吴师机著《理瀹骈文》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 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近代,由于对中药研究有进一步发展,所以对药物熏淋、敷贴、掺药、涂搽、热熨、洗涤等方药的组成和剂型也有所改革,针灸、针拨、牵引等外治方法和手段也有改进。
骨伤科外治,主要是通过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散郁导滞、祛瘀止痛等作用以达到治疗的效果。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六云:“夫腕伤重者,为断皮肉骨髓,伤筋脉,皆是卒然致损,故血气隔绝,不能周荣,所以须善系缚、按摩导引,令其血气复也。”又如《普济方·折伤门》云:“若因伤折,内动经络,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积则为肿为痛,治宜除去恶瘀,使气血流通,则可以伤完也。”凡打扑损伤,或为他物所击,或乘高坠下,致伤手足腰背等处……须外用敷贴之药,散其血,止其痛,内则用花蕊石散之类,化其瘀血,然后旋旋调理生肌,或因折伤而停郁其气,又当顺之。”
骨伤科外治方法较多,常用的有敷贴、掺药、涂搽、洗涤、熏淋、热熨、药线、针灸、火罐、针拨、牵引、手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