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骨伤科八纲辨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骨伤科八纲辨证

骨伤科八纲辨证

骨伤科八纲辨证就是通过四诊掌握的材料,根据人体正气的盈亏、病邪的性质及其盛衰,伤病所在部位深浅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类证候,以概括损伤及筋骨关节疾患的不同特点。
辨表里 是辨别病变的部位和病势的深浅。一般说来,伤病初起,病位在肌表,病症较轻者,或伤病后兼挟外感者,则为表证。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云:“伤损之证外挟表邪者,其脉必浮,证则发热体痛。”内伤气血、脏腑,或损伤后热毒深窜入里,病症重者则为里证,如损伤所致之瘀血内蓄,则属里证。《证治准绳·疡医》卷之六云:“凡堕伤内有瘀血者,必腹胀满而痛,或胸胁满也。”
辨寒热 是辨别伤病属寒证或热证,寒证与热证是阴偏盛阳偏衰的两种证候。阴盛则寒,阳盛则热,阳虚生寒,阴虚生热。
寒证是机体的功能活动衰减或感受寒邪所表现的证候,多见于陈伤劳损及附骨疽等。局部表现为皮色不泽,不红不热,痠痛麻木,肿硬或萎弱,且伴有面色苍白,肢冷喜温,口淡不渴,小便消长,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等阴盛症状。如虚人损伤,误用攻下逐瘀,则可致《正体类要·正体主治大法》所说的:“若下后手足俱冷,昏愦出汗,阳气虚寒也。”
热证是机体的功能活动亢盛或感受热邪所表现的证候,多见于损伤的初期及附骨痈等。局部表现为肿胀疼痛,或潮红灼热,甚或肉败成脓,且伴有发热面赤,烦渴饮冷,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干苔黄厚,脉弦数等全身症状。如《正体类要·扑伤之症治验》云:“患处胀痛,发热欲呕,两胁热胀,肝脉洪大。”为肝火之热证。
辨虚实 是辨别人体正气强弱与病邪盛衰,属虚属实是由邪正相争所决定的。
虚证是指正气虚弱不足的证候,多见于骨折、脱位的后期及亡血过多等疾患。表现为面色萎黄,神疲体倦,或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食少便溏,小便频数,舌质淡苔少,脉虚细无力,局部不红不热,或青肿不消等。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云:“伤损之证,血虚作痛者,其症则发热作渴,烦闷头晕,日晡益甚,此阴虚内热之症。”
实证是指邪气亢盛有余的证候,多见于骨折、脱位的初期及胸胁内伤蓄瘀等疾患。表现为发热烦渴,胸腹胀满,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厚,脉洪数有力,局部表现为痛有定处,疼痛拒按,肿胀等。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云:“伤损若胸腹胀痛,大便不通,喘咳吐血者,乃瘀血停滞也。”此为瘀积胸腹之实证。
辨阴阳 阴阳是八纲中的总纲,它可以概括表、里、寒热、虚、实,即里、虚、寒证,多属于阴; 表、实、热证,多属于阳。在病变的情况下,如邪气实的疾病,阳偏胜则出现阳证,阴偏胜则出现阴证; 正气虚的疾病,真阴不足出现阴虚,真阳不足出现阳虚。大量出血或吐泻可引起亡阴,大汗可引起亡阳。阴证(如慢性劳损疾患),一般起病慢,病程长,病位深,初期局部症状和体征常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而渐趋明显或严重,全身症状多有虚证、寒证的表现。阳证(如急性损伤)一般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初期局部症状和体征比较容易识别,随着病情发展而更加明显,全身情况也多有实证、热证的表现。
在临床上常是诸证并见,有时还可出现互相转化、错杂和假象。表证可以入里,寒证可以化热,实证可以转虚,阳证可以转为阴证等。如严重创伤、大量失血可引起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并由亡阴导致亡阳。因此,骨伤科八纲辨证是从四对矛盾的八个方面去概括伤病的不同特点,从而对机体伤病后作出总的判断。

☚ 骨伤科局部辨证   骨伤科脏腑辨证 ☛
0001945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9:3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