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青枯病potato bacterial wilt由青枯病假单胞菌引起为害马铃薯基部维管束的一种系统性侵染的重要细菌病害。 分布和为害 亚洲、美洲、非洲、大洋洲和欧洲都有分布,但以温暖、潮湿、雨水丰沛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为严重。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已有报道,目前主要发生于长江流域的四川、湖南、湖北以及西南和华南的贵州、云南、广东、福建和台湾等省、自治区。江西、江苏、上海、山东、河南、安徽、北京、天津和辽宁南部也有发生。发病后引起严重损失,例如1978年湖南省新晃县发病面积占总面积的33.9%,发病率达30%~40%,枯死的地块占2.2%~2.3%。此病对马铃薯有潜伏侵染,贮存期可继续为害,引起块茎大量腐烂。 该病是维管束病害,幼苗和成株期都可发生,典型症状为叶片、分枝或植株呈急性萎蔫,有时,只一个分枝枯萎或一丛植株茎基部维管束变为黄色或黄褐色,受病块茎的芽眼变浅褐色,溢出菌脓,切开病块茎,维管束呈黄色或褐色,重者呈环状腐烂。 病因 病原物为青枯病假单胞菌[Pseudomonassolanacearum(Smith) Smith],菌体杆状,长1.5~2.5微米,直径0.5~0.7微米,无芽胞,无荚膜,有端生鞭毛1~4根或无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不能使葡萄糖产酸,与其它假单胞菌的重要鉴别特性是能积累聚β-羟基丁酸盐,不利用DL-精氨酸,41℃时不能生长,不产生荧光色素,有些菌株在含酪氨酸的培养基中能产生褐色素。青枯病菌有明显的变异或分化。按菌落特征可分为野生型和变异型,前者菌落质地稀,乳液状,不规则形或近圆形,较大(一般2~5毫米以上),具致病力,在含氯化三苯基四氮唑的普通培养基上菌落大,边缘白色,中央粉红色带有环状螺纹; 后者菌落质地粘稠,乳脂状,圆形,很小(1毫米左右),致病力弱或无致病力,在含TZC的普通培养基上菌落很小,边缘浅蓝色或白色,中央暗红色。根据此菌在合成培养基中对3种二碳糖(即乳糖、麦芽糖和纤维二糖)和3种乙醇(即甜醇、甘露醇和山梨醇)的氧化作用,在种下可区分为4个生化变种(Biovar.),中国已发现3个生化变种,即生化变种2号、3号和4号。青枯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不同地区和不同寄主来源的细菌分离物(或菌株)对不同的植物的侵染力有明显差异,按其差异,国际上将青枯病菌区分为5个生理小种,在自然情况下侵染马铃薯的为小种1号和3号。小种1号除侵染茄科的许多植物外,还可侵染其它一些农作物和林木、牧草及中草药等植物。小种3号的寄主范围较窄,主要侵染马铃薯,也可侵染番茄、茄和少数几种茄科杂草。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田间一般是在植株上端个别小叶或复叶最先出现萎蔫,以后逐渐加多,高温高湿条件下几天内全株萎蔫、枯死。带病种薯是主要侵染菌源以及引起远距离传播,其次为土壤、其它感病植物和肥料等。病薯种植到田间,随土温的上升,幼苗萌发、出土,病菌亦随之增殖扩展引起发病,造成块茎腐烂,幼芽枯死以及植株萎蔫。病菌随雨水、灌溉水、农具、昆虫等传播到健康株上,扩大传染。病株根系和健株根系相互接触引起传染。新生块茎染病后成为下一季或次年的传染源。病菌在土壤及土壤中病残体内长期存活,进行越冬和越夏。 高温、高湿和多雨是引起青枯病发生和为害的主要环境条件,其它如土壤质地、酸碱度、土壤线虫以及其它感病寄主或桥梁寄主等的存在也是重要因素。青枯病菌不耐干燥,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7~37℃,但不同小种或菌系之间有明显差异。如小种3号为“低温型”,其适宜生长温度为27℃左右,多发生于高纬度地区,丘陵地区,以及热带、亚热带的高地。 病害控制 由于青枯病侵染来源和传播途径多,影响为害的环境因素亦较复杂,因此在防治策略上应采取综合措施。❶采用无病种薯,建立无病种薯繁育生产体系。带病种薯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切断这一关键性传染环节,就可基本控制其为害。特别是小种3号流行区,效果尤为明显。 ❷实行轮作。采用马铃薯与非寄主植物如水稻、小麦、玉米、高粱、甘蔗、大豆、棉花等轮作。 ❸合理间套作。 ❹采用小整薯播种,不用切块播种。 ❺调整播种期。适当提早春薯播种期和推迟秋薯播种期,以避过高温多雨季节,减轻为害。 ❻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20世纪60年代后期一些国家已从马铃薯二倍体近缘栽培种富利亚(Solanum phure-ja)后代选系中鉴定出高抗青枯病的材料,70年代以来又陆续从S.sparsipilum、S.multidessectum等几个野生种中鉴定出抗青枯病种质,并用作亲本,培育出一些新的抗病无性系。中国自1984年起从国际马铃薯中心(CIP)引进抗青枯病种质材料,经系统鉴定,证明有二个无性系,即MS-42.3和MS-10.2,高抗青枯病菌小种3号,另 一个无性系AVRDC—1287.19高抗小种1号是优良的抗病亲本材料。 ❼栽培防治措施。如不用带病肥料、防止灌溉水污染和避免农具传染等,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为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