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马铃薯癌肿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马铃薯癌肿病potato wart由集壶菌引起,主要为害马铃薯块茎的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匈牙利于1895年最早报道本病。中国于1979年在四川首次发现。至今已有近30个国家和地区将此病列为检疫对象或禁止输入。中国于1951年12月起列为植检对象一直至今。 图1 马铃薯癌肿病症状 病因 病原物为内生集壶菌[Synchytrium en-dobioticum (Schulb.) Per.](图2),属鞭毛菌、壶菌目。该菌无菌丝体,在寄主细胞内形成孢子囊。游动孢子和配子具单鞭毛,卵形或梨形,直径1.5~2.2微米。夏孢子囊堆壁薄,卵形或球形,直径47×100~72×81(微米)。夏孢子囊或配子囊薄壁淡色,卵形或多角形,直径25×38~62×87(微米),耐低温、干燥和较强的酸碱度(pH值3.9~10.5)。低温、高湿和土层通透性好有利于孢子囊的萌发。该菌寄主除马铃薯外,尚有番茄、欧白英(Solanum duleamara)、龙葵(Solanum nigrum)及假酸浆属(Nicandra)、酸浆属(Physalis)的一些种。人工接种也可感染茄科及曼陀罗属(Datura)植物。1942~1978年欧洲先后鉴定出13个生理小种或生物型。
马铃薯品种对癌肿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前苏联报道了Argo等25个品种能分别抗2~10个不同生理小种。中国的米粒、金红等品种在四川省病区田间抗性强。 在有菌源及种植感病品种的条件下,凡在马铃薯生长季节,雨量充沛(600毫米以上),雨日频繁,雾多日照少,气温凉爽,昼夜温差大,土壤湿度常处于短期间隙饱和状态下,有利于孢子囊的萌发和游动孢子的扩散、侵染,使病害加重。此外,土壤有机氮多,含水量增高和通气性好或连作亦能促进病情的发展。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土壤中的游动孢子或接合子在土壤湿度饱和条件下,以溶解细胞壁的方式进入寄主分生组织,受侵细胞外围毗邻的细胞受刺激而呈辐射状增生,形成肿瘤。菌体在侵入细胞内先发育成原孢堆,转而形成夏孢子囊释放出游动孢子,建立再侵染循环。马铃薯生长后期或环境条件不良时,菌体发育转入有性阶段,形成配子囊释放配子,配子交配成接合子侵入分生组织,形成休眠孢子越冬,而后发育成休眠孢子囊,胞核经分裂形成单倍体的游动孢子。 带菌种薯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媒介。病土、病薯中的休眠孢子是重要的初侵染源,生长季节病组织上重复产生的夏孢子囊是病害蔓延的再侵染源。 病害控制 主要以农业防治为主。❶严格进行检疫、封锁疫区。对进口的种薯及可能带病的植物材料严格检验,确证无病方准输入; 禁止疫区病田中薯块、土壤及可能带菌物等外移。 ❷轮作。发病田应停种马铃薯及茄科作物,改种燕麦、玉米、亚麻、白菜、萝卜、油菜或豆类等非寄主作物。 ❸选栽抗病品种。中国四川省的米粒、金红、卡久、119-3和黑皮阿坝,贵州省引种的凉薯97和云南省昭通地区的品比4号等均表现抗病,可在生产中推广,但需注意病区的抗病品种不能输入到无病区推广。 ❹建立无病留种地。 ❺加强田间管理。清除田间病残体和自生苗,增施钾肥,适施石灰等以调节土壤酸度,均可减轻发病。 马铃薯癌肿病potato wart马铃薯的一种真菌病害。中国进境植物检疫对象。分布于日本、印度、俄罗斯、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新西兰、墨西哥、加拿大及美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病原菌是鞭毛菌亚门的内生集壶菌〔Synchytrium en-dobioticum(Schilb.)Per.〕。受害块茎表面呈现褐色或黑褐色瘤状癌肿,癌肿软呈海绵状,近球形,大小不等。茎、叶和花也可受害。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病薯及土壤中越冬。冷凉高湿有利于发病。可严格地实行植物检疫制度、选用抗病品种、种植无病薯块及轮作等措施防治。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