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马铃薯晚疫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马铃薯晚疫病potato late blight由致病疫霉引起,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以休止孢子萌发的芽管从气孔或表皮侵入,在寄主细胞间隙中发展成菌丝,以吸器伸进细胞内吸取养分。致病疫霉除卵孢子外不能在土壤或病残组织中长期存活和耐严冬的低温,但有形成厚垣孢子存活3个月的报道。在一年一作地区冬季漫长,晚疫病的初侵染源为发病而不严重的薯块,收藏入窖而越冬。来年的和健薯一起播种到地里,病菌随温度转暖而活动,沿着幼苗的茎秆长到地面。气候温暖潮湿在地上或地下的病斑上长出孢子囊侵染叶片与邻近的健苗,经过几次再侵染形成一定数量的病株病叶后成为发病中心才被发现。此时若气候继续潮湿,短期内全田发病。西南地区由于冬季较温暖和有马铃薯植株存在,且多雨潮湿,加上有垂直分布的多种种植制,晚疫病能在早期发生,侵染源不限于本田的病薯。晚疫病的流行主要由温湿度是否适宜与持续时间的长短及品种的抗病性而定。据1951~1961年11年中国张家口地区的资料统计,发病严重的6年中,6、7、8三个月的降雨在200毫米以上,而且连续三年旬相对湿度达到75%以上,高湿旬次数愈多,病害愈严重。病菌传播距离主要在初侵染源附近,但不排除少数能传到几公里以外。 病害控制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应采取以农业防治、加强栽培管理和药剂保护相结合的措施,主要有三方面。❶选用抗病品种。中国已育出上百个抗病品种,大大减轻了晚疫病的威胁。 ❷减少菌源。首先要从无病留种开始。留种田除严格进行化学保护外,还应增高培土,注意排水,防止病菌随雨水渗入土中侵染新薯。提倡割蔓晒地两个星期后收获,在入窖、播种前淘汰并处理好病薯。 ❸化学保护。根据气象条件和发病中心的出现进行晚疫病流行的预测预报,及时对发病中心附近及低洼地进行化学防治,逐步扩大范围。喷药次数因药剂种类和气象条件而定。药剂种类有波尔多液、代森锌、代森铵等保护剂和内吸杀菌剂瑞毒霉等。 马铃薯晚疫病potato late blight马铃薯的一种重要真菌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主要马铃薯产区。病原菌是鞭毛菌亚门的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危害叶、茎和块茎。病叶初现水渍状小斑,后扩大为褐色病斑,田间湿度大时变成黑色湿腐,病斑和健康部分的界限不明显,周围黄绿色,叶背病斑产生白色霉层(孢囊梗及孢子囊)。有时病斑扩展到叶柄和茎秆上。病薯表面出现褐色或紫褐色凹陷病斑。土壤潮湿时病斑可深入内部,干燥时表面病斑变硬。病菌也侵害番茄的叶和果实。病菌寄生专化性强,可划分成许多生理小种。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薯内越冬。病薯播种后可在田间形成中心病株,产生孢子囊借气流和水流传播并不断再侵染。潮湿、凉爽、多雾、多露或阴雨天气有利于病害蔓延。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可采取选用抗病品种、种植无病种薯和喷洒菌剂等防治措施。 马铃薯晚疫病症状 马铃薯晚疫病由马铃薯晚疫病菌引起的马铃薯病害。各个部都可被染,尤其是叶部。马铃薯感病阶段主要为现蕾开花期,若48 h内气温在10℃以上,相对湿度在75%以上,15~22d后便会出现中心病株,若条件适宜,10~14d就会蔓延全田。防治主要采取4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无病种薯,消灭中心病株、改善栽培管理。使用药剂有:1%~2%的硫酸铜,50%敌菌灵、75%百菌清、50%福美双等。 马铃薯晚疫病由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侵染引起。主要危害叶和块茎。叶部常发生在叶尖或叶缘,开始呈水渍状小斑,后扩大呈圆形或半圆形暗绿或褐色病斑,且病健交界处有白色稀疏的霉轮,叶背尤明显。天气潮湿扩展迅速,受害块茎表面呈淡褐或灰紫色微凹陷的不规则病斑,病斑下面的薯肉呈深度不同的褐色坏死部分。在适温下,温度越高,孢子囊形成越多。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利用早熟品种可以避病;在田间出现中心病株后,及时喷药延缓病害的蔓延。 马铃薯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一种发生普遍、流行速度快、危害严重的马铃薯病害。病原为晚疫病菌属藻状菌纲的疫霉菌。成熟的病菌孢子囊在水中很快萌发,形成双鞭毛游动孢子,在水中游动片刻后脱去鞭毛产生重芽管,即可侵入寄主在气温15℃以上时, 孢子囊常常不形成游动孢子,而直接产生芽管。感病马铃薯叶片的叶尖或叶缘呈现青褐色水渍状斑点, 在潮湿的环境下,迅速扩大为黑褐色斑点,并在病斑边缘生出一圈白色霉状物, 即病菌的孢子梗和孢子囊(天气干旱时,病斑干枯变为褐色,不产生白色霉状物。但将病叶连同叶柄摘下,插入容器内的湿沙上,然后在容器上加盖,保湿一天左右,病斑处即生出白色霉状物)。感染病的薯块,表面出现稍凹陷的褐色或紫褐色的病斑(洗净薯块,从病斑处切开,切面向上放入容器,保湿2~3天,在接近病斑处的切面上便呈现出白色霉状物),斑下的薯肉变为褐色;薯块煮熟时,病斑处为硬块。防治法:(1)选用抗病品种。目前推广的抗病品种有抗疫1号、大红眼窝、四斤黄, 长薯4号、反帝号、反修号、跃进1号、胜利1号、白如雪、临薯1~6号、农大1号等。(2)选用无病种薯:带病种薯是病菌初侵染的主要来源。要仔细选择无病薯块留种,单窖贮藏;种薯出窖时再行严格精选,淘汰有病的、可疑的和有伤口的种薯。建立无病留种地是解决无病种薯的有效途径。(3)种子处理: 播种前用温汤处理种薯, 即先将种薯在40~56℃的温水中预浸1分钟后, 移入60℃的温水中(种薯与水量之比例为1:4), 处理14分钟。或用200倍的福尔马林液,将种薯处理5分钟,然后堆起用麻袋覆盖,闷种两小时,再摊开晾干薯块表面水分后播种。(4)进行大田普查,发现中心病株,立即就地深埋,防止扩散,并对中心病株周围30~50米范围内的植株喷药保护,必要时进行全田喷药保护。每亩每次可喷75~100公斤的1%石灰等量式波尔多液(0.5公斤硫酸铜,0. 5公斤生石灰,50公斤水配成); 或65%代森锌0. 5公斤, 加水300~400公斤的药液;或0. 1~0. 2%硫酸铜液,(0.5公斤硫酸铜,加水250~500公斤配成)。(5)低洼地块应注意排除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增高培土,减少薯块腐烂率。 ☚ 玉米大小斑病 马铃薯环腐病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