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马王堆汉墓医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马王堆汉墓医书

 马王堆汉墓医书是出土古医书。共14种,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均属有关医学方技的帛书和简书,统称之为马王堆汉墓医书。这些医书大都未题书名,也没有序、跋及作者姓名,但均有其独立的体例和完整的内容。这14种著作,成书于西汉以前的不同年代,未曾见诸著录。为便于整理和研究,帛书整理小组根据原书主题和内容,分别拟定了书名。文物出版社1979年将其中5种整理校释,以《五十二病方》为名刊行。现行收载马王堆汉墓医书较完备的版本为周一谋等校注的《马王堆医书考注》,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出版。
 马王堆三号墓的墓葬年代是公元前163年 (汉文帝初元十二年)。各书的抄录年代,根据其书写文字,约在公元前4世纪初或前3世纪末。各书的著作年代,根据其内容与传世古医书及有关资料的对照,其中有些是在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以前的著作,有些则是战国至秦末的著作。这些医书出土时,分别写于大小不同的五张帛和200枚简上。出土时均已有不同程度的残缺破损,经过缀合复原,全部医书可辨识的字数约2. 3万字左右,估计原书总字数约3万字左右。按照《七略·方技略》的图书分类方法,这些著作相当“医经”类的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候》;相当“经方”类的有《五十二病方》;相当“神仙”类的有《却谷食气》、《导引图》、《胎产书》、《杂禁方》;相当“房中”类的有《养生方》、《杂疗方》、《十问》、《天下至道谈》、《合阴阳方》。
 《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已发现的我国最古的两部人体经脉学和灸疗学专著。书中记述了全身共11条脉的循行路线、主病和灸法,与现存的《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中论十二经脉的部分接近,特别是《阴阳十一脉灸经》,很多文句与《经脉篇》相同。但这两种古医书都只有十一条脉,较《经脉篇》缺少一条手厥阴脉,所述各脉循行方向和径路以及主病病候,不仅比 《经脉篇》 简略,有的甚至相反。《经脉篇》 所记经脉与脏腑之间的互相络属和表里关系,在这两种书中大都缺如。可以推知二书都是《黄帝内经》以前的著作,尤以《足臂十一脉灸经》最古朴,是研究经络学说形成和发展的宝贵史料。《脉法》共13行,约400字左右,缺损较甚。句首为 “以脉法明教下”,可知是以脉法教授学生的。特别论述了用灸法所引起脉的感传现象,以提高疗效和利用砭法在血脉上排泄治疗痈肿等内容。《阴阳脉死候》4行约100字,也是一篇古代诊断学著作,是论述诊断三阴三阳脉疾病的死亡症候的专书,其内容与《灵枢·经脉篇》中关于“五死”的论述相近,但有一些重要出入,且没有《灵枢》的五行学说色彩。《五十二病方》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医方书。全书现存1万余字,书首有目录,正文每种疾病都有抬头的标题,两者互相一致,共分52题。每题都是治疗一类疾病的方法,少则一方二方,多则二十余方,现存医方总数283个,估计原数应在300个以上,有少部分已经残缺。书中提到的病名现存的有103个,所治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内科病有以精神异常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书中称为 “癫疾”和各种名目的“痫”;有以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的“𤵸”,即癃;有“痎”,即疟疾;外科病有多种外伤、痈疽、痔疱以及皮肤病;儿科疾病有小儿惊风之类;妇科病有婴儿索痉(子痫一类疾病)。纵观全书,尤以外科病所占比例最大,其成就也最突出。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也有灸法、砭石等。关于痔疱就记载了手术疗法。书中药方众多,所收药物达247种,其中有将近半数是《神农本草经》没有记载的。录绘《却谷食气》和《导引图》的帛书,是高约50厘米的整幅帛,出土后已成残片。据字体考察,当为汉初写本。《却谷食气》是道家影响下的与气功有关的著作,也是目前所见的最早专门论述气功导引的文献之一,惜残损太甚。《导引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导引图谱,经复原后,此图长约100厘米,高约50厘米。在这幅色彩绚丽的导引图上,描绘了44个不同性别年龄的人在做各种导引动作。图旁题有文字说明,如“仰呼”、“以杖通阴阳”、“引聋”、“引脾痛”等,说明动作要领或主治疾病,或模拟某种动物的名称。《却谷食气》和《导引图》为研究我国特有的气功疗法的源流和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胎产书》专论有关胎产的宜忌,内容涉及求子养胎及产后处理等,类似古代的《产经》,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专论妇产科的最早文献。木简《杂禁方》的全部以及帛书《养生方》和 《杂疗方》的一小部分,是一些禁祝方术,属古代祝由科。《养生方》、《食疗方》的主体以及竹简 《十问》、《合阴阳方》、《天下至道谈》,都属古代房中类著作。书中虽掺杂某些封建性糟粕,但也有相当部分很有价值,内容涉及养生学、性医学和性保健等。这些书所提倡的养生原则大致有:1、顺从天地阴阳四时的变化规律;2、注意饮食起居,控制情志变动;3、坚持气功导引;4、节制房室生活。《天下至道谈》明确提出了 “贰生者食也,孙(损)生者色也”及“合男女必有则”的观点。关于“七损八益”的论述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八益”是指将气功、导引与房室生活相结合的八种有益的两性交媾活动,“七损”则是七种有害于人体的两性交媾活动,解决了《黄帝内经》研究中关于“七损八益”的长期争论。近年来对中医性医学的研究逐渐深入,马王堆汉墓医书中房中术的内容受到了重视。周一谋著《中国古代房事养生学》,对此进行了系统地整理研究,填补了中医学研究中的一项空白。

马王堆汉墓医书mǎwánɡduīhànmùyīshū

1973 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中医学著作的总称。其中包括医方、经脉著作与《导引图》等多种用帛书写成的医学著作。其墓葬年代为公元前168 年。书写年代约为秦汉之际, 著作年代约在春秋战国至汉代以前。所存内容大多不见于现存文献,是一批重要的医史文物。

马王堆汉墓医书

马王堆汉墓医书

马王堆汉墓医书系出土古医书。共14种。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均属有关医学方技帛书和简书,统称之为马王堆汉墓医书。这些医书大都未题书名,也没有序、跋及作者姓名,但它们均有其独立的体例与完整的内容。这十四种著作,成书于西汉以前的不同年代,为了整理和研究工作的需要,帛书整理小组根据原书主题和内容,分别拟定了书名。
马王堆三号墓的墓葬年代是公元前163年(汉文帝初元12年),各书的抄录年代,根据其书写文字约在公元前四世纪初或前三世纪末。各书的著作年代,根据其内容与传世古医书及有关资料的对照,其中有些是在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以前的著作,有些则是战国至秦末以前的著作。这些医书出土时分别书写在大小不同的五张帛和200枚简上。出土时均已有不同程度的残缺破损,经过缀合复原,全部医书可辨识的字数约二万三千字左右,估计原书总字数约三万字左右。按照《七略·方技略》的图书分类方法,这些著作中相当“医经”类的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候》;相当“经方”类的有《五十二病方》;相当“神仙”类的有《却谷食气》、《导引图》、《胎产书》、《杂禁方》;相当“房中”类的有《养生方》、《杂疗方》、《十问》、《天下至道谈》、《合阴阳方》。
《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已发现的我国最古的两部人体经脉学和灸疗学专书,书中记述了全身共11条脉的循行路线、主病和灸法。前书较后书文字更为古奥、简练,二书都是《黄帝内经》以前的著作。《脉法》是论述用灸法所引起脉的感传现象,以提高疗效和利用砭法在血脉上排泻脓血治疗痈肿的著作。《阴阳脉死候》是论述诊断三阴三阳脉疾病的死亡症候的专书。《五十二病方》是我国既知最早的一部医方著作。书中共记52种疾病的症状和医疗方法等,其中大多数是外科、皮肤科疾病其次是若干内科病、儿科病及妇科病。全书现存291条,每条一方,以内服及外用药为主,也有一些是祝由方。书末附有后人续增的卷末佚文。1979年文物出版社刊行校释本。《导引图》共绘有44幅多种运动姿势的彩色人形图,每图题有其所治疗的病名或模拟某种动物的名称。此外还有利用深呼吸及器械运动的图象,这是一种古代医疗体育的专书。《却谷食气》是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和气功有关的著作,但其中杂有某些迷信论述。《养生方》和《杂疗方》二书中都载有若干药方,主要用于补益、强壮虚损诸疾,及虫蛇所伤等。《胎产书》是有关胎产的方技书,内容不全是医方,并包括十月养胎、埋胞等内容。《十问》、《天下至道谈》、《合阴阳方》三书主要是房中类著作,其中也间涉及某些养生学的理论问题。《杂禁方》所述属于巫术方,内容很少。

☚ 植物名实图考   金匮要略方论 ☛
0001362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4: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