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马王堆帛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马王堆帛书 秦代末期和西汉初期的墨书手迹,能保存到今天是不容易的。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马王堆帛书》,包括《战国策纵横家书》、《老子》甲本、乙本等,便是十分珍贵的秦末汉初的墨迹。它是研究西汉书法第一手资料,与1972年出土的山东临沂银雀出汉简(《孙子》、《孙膑兵法》等),1975年湖北江陵凤凰山出土的汉简一起,使前人争论不休的西汉有无隶书的问题迎刃而解,所谓“西汉没有隶书”、“西汉无分书”等说,不攻自破。 《马王堆帛书》用笔沉着、遒健,与一般的汉简书用笔相比,无草率之笔,亦少见侧锋用笔,能给人以含蕴、圆厚之感。似出于相当成熟的书家之手,而非一般民间书者所为。 几篇《马王堆帛书》的文字,书风各不相同,可以断言它们出自多人之手。处于隶变阶段的《马王堆帛书》,虽然已经形成了隶书特有的横向运动笔势,但依然保存着篆书母体的明显特征。这从《战国策纵横家书》中可以看得很清楚,与《老子》乙本那种完全横平竖直,再加左掠右波的写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说《老子》乙本已经趋向成熟汉隶的笔法,其横竖、掠、波画都开始走向规整,表现出一种统一的美,那么《战国策纵横家书》则还保留着金文、大篆中特有的斜势笔画和结体特征,它展现了一种错综的丰富的质朴美,使人回味无穷。 《马王堆帛书》的章法也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它纵有行,横无格,字的长度非常自由,通篇看去如同后世的行书行款,加上如“也”、“子”、“可”等字加长的左掠或右波、运用夸张的提按,造成了强烈的跳跃节奏感。这种节奏和章法可称得上是汉代章草的滥觞。 《马王堆帛书》存有大量的异体字、通假字和当时的手写体,同一字有时有多种写法,也有一些不同部首的字混合为同一部首,这些都反应了由篆至隶的隶变阶段的文字特征。因此,在学习《马王堆帛书》的同时如能学习一些和古文字有关的知识,将有助于对当时文字的理解。 马王堆帛书1973年12月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现的帛书。 根据同时出土的一片纪年木牍, 可断定该墓下葬的年代为汉文帝前元十二年 (前168年)。马王堆帛书高度有二种,一种是48厘米左右,一种是24厘米左右, 乃分别用整幅的和半幅的帛横放直写。出土时,整幅的折叠成长方形,半幅的卷在榨木板上,同放在一个漆盒内;整幅的每行60—70字,半幅的每行30余字。帛书经拼缀复原,共28件,约12万字,均为墨书文字。 帛书的内容极其丰富,涉及六艺、诸子、兵书、数术、 医书等,如《老子》甲、 乙本,《周易》3篇, 类似于 《战国策》 的 《战国纵横家书》, 《五十二病方》,另有地图、驻军图、街坊图等。对研究战国至西汉初期政治、 军事、 思想文化以及科技诸方面, 有着重要参考价值。帛书的抄写时间最早的当在战国末年,最晚的在汉文帝初期。所以其字体有篆书、介于篆隶之间的草篆和隶书3种,或工整端庄,或简约草率,其中有不少字保存着六国古文的写法,如篆书中的之、其、初、于,隶书中的地、若等字,反映了秦始皇统一文字前后汉字字体急剧变化的状况,反映了由小篆到汉隶的发展过程,在文字研究史上具有突出的价值。另外,帛书中的通假字极多,《老子》、《易经》等与传世之本多有不同,不仅可据以校读古书,而且可以了解古今语音的发展演变。因此,马王维帛书的发现,也为音韵学,训诂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宝贵的资料。 帛书 马王堆帛书 马王堆帛书西汉。丝质。1973年湖南省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了一批极其难得的写本古佚书,统称“马王堆帛书”。帛书有整幅和半幅两种,有的先用墨或朱砂画好上下栏,再用朱砂画出七至八毫米宽的直行格。有的则不画行格。整幅的每行七、八十字不等,半幅的每行二十至四十余字不等,除个别字用朱砂书写外,一般都是用墨书。马王堆帛书的篇目有二十多种,约十二万字左右,内容以哲学、历史为主,也有一部分是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还有少量图籍和杂书。经分类编为:《老子》甲种本及卷后佚书四种,《老子》乙种本及卷前佚书四种,《周易》及卷后佚书三种,《周易·系辞》,《战国纵横家书》及记战国时史事的佚书一种,《五星占》《天文象杂占》帛书《相马经》《五十二病方》及卷前佚书四种,《导引图》及卷前佚书二种,《城邑和园寝图》,《地形图》,《驻军图》,另外还有关于刑德的佚书三种,关于阴阳五行的佚书两种等等。马王堆帛书的字体风格各异,有的工整谨严,有的秀逸洒脱,属于秦汉之间的隶书。对于书法艺术而言,“隶变”的意义是存在于改变了汉字书写方式的运动节奏和审美趋向,这是文字发展史上最大的转折。甲骨文的质朴和天真、金文的古拙和奇诡的形体,构成了汉字空间的动态美,小篆则力图使之对称化、均衡化,从而成为一种动态美的典范。《春秋事语》在书体上既有篆书深深的痕迹,又有浓厚的隶书意味,是显示“隶变”过程在书法意义上的典型。笔画的长短参差已不像小篆那样以一个字的方形轮廊为其限度,而常常是出人意料地拉长或缩短,使此卷呈现一种动态的空间结构,与之相适应的是每一笔划都多姿多彩,变化丰富。它标示了“隶变”在书法艺术史上的意义:点画自身构成一个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在书体上介乎篆隶之间,但它较篆、隶相比,又显得活泼灵动,有较强的动态感。这种动态感又很特别:结体上大体是对称的、均衡的,但全篇又几乎字无正形,欹侧有态,姿态万千。而在部首组合中,则又不取均衡方式,或紧或密,大小参差。此卷在每个字的体势上以倾侧之势产生一种不均衡感。这样静态感与动态感有机的交融在一起,形成完美的书体形式。《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则在书体上更加纵肆,其书笔力雄强,结体势险而紧,峻峭有力。用笔顿挫分明,沉着痛快,具有拙厚之态。笔画以方折为主掺以圆笔,篆隶偏旁多有混用,笔势一泻而下,或长或短,或放或收,形成通篇的节奏。章法斜看成行,别有一番风韵。《老子》乙本已具有横平竖直、左掠右磔的典型特征。而《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则还保留着许多古文字特有的斜势画和结体特征,因此它显得古朴,给人以错综的介乎于篆隶之间的美感。 ☚ 谷朗碑 李邕行书麓山寺碑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