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马文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马文升 马文升1426—1510字负图,号三峰居士,河南钧州(今禹县)人。景泰二年(1451)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天顺(1457—1464)中,以右副都御史巡抚陕西,平捕叛贼,陈时政十五事及御边三策。寻命节制三边,以忤中官汪直,谪戍重庆。直败复官。孝宗时(1488—1505)累官吏部尚书,遇事侃侃不少衰。武宗初朝政移于中官,遂乞去。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有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屡遭谗诟,迄不少贬。年八十五卒,谥端肃。有《马端肃奏议》、《西征石城记》、《抚安东夷记》、《兴后哈密国云记》等。词集名《马端肃公词》。有《惜阴堂汇刻明词》本。 ☚ 张弼 沈周 ☛ 马文升 《马端肃公诗集》共收律诗293首,绝句33首,古风13篇,“大都揽山 川夷险之形胜,酬荐绅交游之赠答,怀君父生成之大德,感古今兴替之异 宜”。“其言深厚和平,沉郁典雅,沨沨乎有先民遗风,凿凿乎有布帛菽粟 之味。至于运筹帷幄,克敌制胜则又以慷慨激烈之辞,发摅其忧国筹边之 志。”(毛在《太师马端肃公诗集序》) 我们可以把马文升的诗歌分为写景纪游、 时政民生、酬唱赠答、谪居述怀、咏物咏史等几大类。 马文升的写景诗情景交融,颇见韵致。如《和銮江对雪诗韵》(二): “午 夜嫦娥宴月宫,寒光皎洁照长空。不知天上谁横笛,吹落梅花乱舞风。”月 夜冰天,雪景优美,足以荡涤心胸,置身于此清凉胜境,领悟清净之理,作 者之喜悦心情跃然纸上。又如《五夜飘雪》: 夜半平吴敌已降, 剡溪舟泛灭银。 一轮月色生虚室, 万树 梅花映小窗。鸟雀喧啾疑白昼,鱼龙寂寞隐苍江。汝阴歌句应难 和,自是欧苏笔似杠。 全诗未写一雪字,但雪景满目,非高手莫能为之。尤其“鸟雀喧啾疑白 昼,鱼龙寂寞隐苍江”两句,构思巧妙,造语新奇。 马文升身为达官显宦,名高权重,诗作中常常显露出非常人所能及的大 气魄。如《登华山诗》中“太华山峰如削壁,表镇秦川肇自昔。崚嶒万仞接云 霄,诸山宛若儿孙集”,“我登绝顶望蓬莱,顿觉八荒天地窄。黄河如丝泻 向东,紫塞微茫宛在侧”,意象壮阔,境界高远,气势直逼李太白。 再如《望吴岳五首》中的两首: 嵯峨高耸数峰寒, 信是关中第一山。 叠��层峦连华岳, 落花 飞鸟异尘寰。灵湫水静秋龙蛰,老桂枝翻夜鹤还。早爱烟霞终莫 逐,几回登眺且开颜。
——之一
崚嶒高耸镇关西,五朵芙蓉碧汉齐。观览喜看千仞秀,登临 惟觉众山低。月明琪树山猿啸,花落碧桃野鸟啼。夜向瑶坛眠不 得,神仙境界梦魂迷。
——之二
两首之开篇均起笔不凡,以飞动笔意表达吴岳奇伟天成之气派。整个画 面雄阔宏丽、气象壮大。灵湫、秋龙、桂枝、夜鹤、琪树、山猿、碧桃、野 鸟种种意象写尽吴岳之勃勃生机,满山灵秀,令人激赏不已。 马文升征戍半生,戎马倥偬间亦留下不少军旅题材的佳作。 晓渡白沟河已冰,谩思今古一伤情。黄衣入塞仇犹在,白骨 成堆怨未平。风巷寒沙迷望眼,云埋老树失荒城。如今四海为家 日,故垒萧萧少戍兵。
——《过白沟河有感》
晓渡白沟河,天寒地冻,追古思今,心中怆然。“黄衣入塞仇犹在,白 骨成堆怨未平”,沉痛有加,揭露了战争的残酷。“风巷寒沙迷望眼,云埋 老树失荒城”,极写昔日战场的悲凉,气氛渲染颇为出色。“如今四海为家 日,故垒萧萧少戍兵”,战士的流血牺牲换来了天下一家的安定局面,马文 升的心中总算有了些许欣慰。 归朝匹马过平原,往事追思不忍言。逆虏背君名尚臭,忠臣 死节气犹存。风吹野草黄沙暗,云惨晴空白日昏。欲吊英魂无处 所,此心千古向谁论。
——《过古平原郡有感》
诗人单人独骑经过古平原郡,触景生情,痛恨祸国殃民的乱贼子,追悼 抚国安民的忠臣良将。“欲吊英魂无处所,此心千古向谁论”,一吐胸中郁 结之气,格调苍凉,慷慨悲壮。 西征归来鬓已华,巩昌东望路偏赊。斜阳影照孤村树,薄暮 风吹断岸沙。羌笛数声人寂寞,寒林几处鸟喧哗。停轺古驿更阑 后,拂罢尘埃独叹嗟。
——《巩昌道中晚行诗西征岷番还师》
此诗作于西征平乱后回返途中。得胜班师,本该是一派“鞭敲金镫响, 人唱凯歌还”的热闹场面,但诗人此时的心情却是沉重的。以老朽之身为国 东征西讨,朝中却有奸佞当权。两鬓已然斑白,征途依旧漫漫。孤村斜阳, 断岸风沙,寂寞羌笛,寒林喧鸟,正是此刻作者悲凉心情的写照。 马文升还曾到过当时中原人认为已到天涯极远处的固原,对塞上风光的 描写亦非常出色。 固原境土岂天涯,三月风光亦可嗟。地冷麦牟方露叶,春寒 桃李未开花。有时杂雨飘寒雪,尽日因风起暮沙。不是近来开帅 府,令人魂梦亦思家。
——《固原驻节偶书》
马文升一生驻防西北,巡抚辽东,安定南疆,足迹踏遍祖国山山水水, 常至一地,见景生情,有感而发,留下许多内容深厚、境界高远的佳作。如 这首《赴关中巡抚戍子秋晓度函关》: 函关晓度湿旌旗,禾黍西风九月时。白马先生今不见,青牛 老子竟何之。荒村月落鸡鸣早,古道霜凝马去迟。闻说逆胡犹未 灭,谁能谈笑靖边陲。 诗人路经函关,夜宿晓行,见露湿旌旗,风吹禾黍,思白马先生,忆青 牛老子,心情稍有闲适。但未停留歇息,鸡鸣霜凝时分便继续上路,只因强 虏在,诗人有 “谈笑靖胡沙”的豪情胜慨。马文升殷殷报国之志可见一斑。 隐隐荒基万里形,居人说是古长城。草根尚待当时血,月夜 犹闻怨鬼声。丰沛龙兴成汉业,咸阳烧起散秦兵。应知有国当修 德,恃险金汤几变更。
——《睹古长城因述一律》
昔日所修长城,今朝已成废墟,但当年征战杀伐之声犹然在耳。始皇妄 想以长城来保其江山永固,岂料二世而亡,项羽、刘邦逐鹿中原,改朝换 代,弹指之间。末句 “应知有国当修德,恃险金汤几变更”,告诫统治者应 以德为本,方能久坐天下,只恃关隘之险,难免要重蹈覆辙。思想深刻,发 人深省,显示了诗人作为一名政治家的眼光与见识。 诗人常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与国家的安 危、人民的苦乐联系起来考虑。如《自渔阳至卢龙道中有作》: 渔阳郡至卢龙郡,道路迢迢五百余。官柳迎秋容渐老,晚禾 得雨穗方舒。边无烽燧胡尘静,邑有弦歌暴政除。自是王畿民乐 业,不劳更上治安书。 作为一名位极人臣的显宦,能做到关心民生疾苦,确实令人赞赏。 马文升诗中亦常见慷慨激越之辞: “塞上功勋惭李靖,关中事业愧萧 何。”(《重过广武河有感》)“练士空闻排阵势,平胡未见勒燕然。”(《近无名将 感而书此》)有曹孟德横槊之气概,何悲壮哉! 作为一名封建官吏,诗人的思想是矛盾的,有时怀才不遇,便有归隐之 念。如《题林下一人卷》: “急流勇退昔曾闻,解组先机独见君。事业多堪书 信史,功名真若视浮云。徜徉诗酒林泉乐,睥睨乾坤鹿豕群。回首终南山色 外,几多倦鸟向残曛。”有时又直抒胸臆,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老骥伏枥的 壮志和走马戍边的雄心。如《和王世昌韵》: “司马新迁宪府官,方知守土若 为难。虽然塞北天多寒,不似辽东地最寒。千里行边劳更苦,一心报国老犹 丹。年来几欲投簪去,只恐苍生望谢安。” 马文升的赠别诗也极具感情特色。“黄叶纷纷塞雁飞,红亭追饯惜分 携。明朝浴罢温泉去,马度寒关听晓鸡。”(《送银台刘公远使西域还京时》)以 黄叶红亭之绚丽,写挚友别离之深情,情真意切,风韵天成。再如 《送文太 守致政》: 勇辞郡守解簪缨,归去滇南万里程。琴鹤相随匹马健,云山 不尽片帆轻。朱幡皂盖应无梦,沧海白鸥重结盟。更喜萱庭供色 养,高风端可继渊明。 故人辞官归里,诗人作诗相赠,无悲凉之辞,多劝慰之句。“琴鹤相随 匹马健,云山不尽片帆轻”,写辞官后的轻松; “朱幡皂盖应无梦,沧海白 鸥重结盟”,写归乡后的惬意,太守闻之当颇感欣慰。 诗人在巡辽东时,因战功受到宦官汪直的妒恨,遭到诬告,被拘捕入锦 衣卫,以后又发配至重庆。谪居重庆期间,为抒发心中郁闷,他写下了大量 诗篇,如《思归》: 宦路驱驰已白头,年来寂寞客渝州。青灯孤馆千山夜,黄叶 西风万树秋。恩重梦中尤恋阙,身闲醉后即登楼。思归心似岷江 水,日夜滔滔向北流。 离乡日久,留滞渝州。“青灯孤馆千山夜,黄叶西风万树秋”一联,用 加倍描摹的笔墨表现客居异地的凄寂情怀,笔力深透。独对青灯而且身在孤 馆,风飘黄叶而况又是他乡。这种层次多重、意象叠加的诗句,与唐人 “乱 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崔涂《除夜有作》),“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马戴《灞上秋居》) 等造语相似,情感有过之而无不及。 江城秋早雨生凉,独有迁人倍感伤。贾谊未蒙宣室召,缇萦 空上汉廷章。残蝉寂寞声偏咽,衰柳萧条色渐黄。入夜更添愁思 处,清砧乱捣万家裳。
——《癸卯早秋雨后述怀》
残蝉、衰柳之意象倍添凄惨之情。入夜清砧捣裳,声声入耳惊心,捣碎 平生功业残梦,羁旅边陲之人怎不蹙眉感伤? “秋来忽睹雁南飞,几度思乡叹未归”(《秋思用唐人韵》),“他乡老去心 如醉,故里思来梦亦迷”(《病中偶书》)。恋土思乡本是一种纯洁、珍贵的感 情,为历代诗家所喜用,何况在 “四时常有三时热,十日曾无两日晴” (《戏书》) 的异地独居数载,思乡念家更是人之常情。这无损一个忠君爱国 之士的形象,反倒显得血肉丰满、真实可感。 马文升还写过一些咏史诗。如《读宋史至秦桧》: “之子存心险更奸,倾 人家国有欢颜。西湖享得期颐寿,天道胡为不好还。”此诗以南宋奸臣秦桧暗 比当朝权奸刘瑾,表达了诗人对祸国佞臣的愤恨。又一首《闲观宋史有感》: 君臣吁咈重赉歌,保治还须在致和。肉食满朝谋国少,腰金 拥道旷官多。时当丰豫应先虑,事至颠危可奈何。虽有忠良心不 贰,崖门能免覆风波。 借古讽今,严肃地指出朝廷中真心谋国者少,昏庸颟顸者多,这正是 朝纲不振的原因。要居安思危,重用贤臣良将才能保江山社稷安稳。 更有寓意的是下面一首《咏温泉》: “绣领山前水自春,华清宫畔起胡尘。 明皇自是无家法,何独人多怨太真。”唐人郑畋曾作七绝《马嵬坡》: “玄宗 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用含 蓄的笔调表达对玄宗在马嵬兵变中毅然割断恩爱,处死杨妃的赞许。马文升 此诗则与郑诗针锋相对,明确指出本是明皇无道惹起安史之乱,世人偏偏都 说杨贵妃难辞其咎,将祸国之罪责推至一弱女子身上,似无道理。此诗对封 建时代一直流行的 “女人祸水论”提出质疑和批判,且出自一位封建官吏之 手,实属难能可贵。 马文升还有几首咏物诗传世。如《咏蒙山茶》: 产向蒙山绝顶涯,居人采取路崎斜。无劳蒸焙色偏美,不用 烹煎味自佳。万古争传为石乳,一时错认作梅花。闲中细嚼添清 思,阳羡龙团未足夸。 叶梦得《石林诗话》: “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巧 而不见其刻削之痕。”这首诗靠诗人的敏锐观察和仔细体味,抓住蒙山茶的 特点写出,包含着诗人对它的深切爱好,称得起缘情体物。再看马文升的一 首咏菊诗: 秋深万卉凋零尽,独尔峥嵘烂漫开。靖节东篱资赏趣,魏公 老圃占香魁。傲霜晚操松堪友,冒雨清标竹可陪。几度看来乡思 切,归休依旧满园栽。 就咏物诗而言,题材不大,却不易写好。吴衡照在 《莲子居词话》中说: “咏物虽小题,然极难作,贵有不粘不脱之妙。”沈祥龙 《论词随笔》中说: “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 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显然,马文升此诗是深有寄托之作。就全诗 而言,既体物精微,得神理于题中,又寄意深长,远见致于篇外。 马文升一生为官,他的文章都收入《马端肃奏议》中,几乎全部与时政有 关。其奏疏陈词恳切,心诚情溢,辨理性强,反映了他的政治思想及政治主 张。如《陈言振肃风纪裨益治道事》,针对 “近年以来,风纪不振,奸宄得以 逞其邪谋,群小得以恣其欺妄,贿赂公行,纪纲日紊,帑藏钱粮,浪费空 虚,贪官污吏,肆无忌惮”的弊病,提出 “赞襄治道,因在于百司,纠正百 司,莫先于风纪,风纪振,则百司自尔各尽其职,百司尽职,则庶绩咸熙, 而治道隆矣” 的观点,希望皇上 “崇重台谏,俾之尽言”,这样才会达到 “奸邪败露,群小屏逐,风纪顺振,百司知警”的效果。全文洋洋洒洒,一 气呵成,条理明达,气势磅礴,慧眼卓识,切中时弊,表现了卓越的政治家 头脑和改革家气魄。 在《赈恤饥民以固邦本事》《勤恤小民以固邦本事》等文中,文升为民请命, 感情充沛,忠正耿直,铁骨铮铮,不愧 “一代伟人”之名。 马文升1426—1510明中期将吏。字负图,钧州(今河南禹县)人。景泰二年(1451年)进士,授御史。成化四年(1468年)为陕西巡抚,与总督项忠一起镇压了开成(今宁夏固原南四十里)土官满俊起事,进左副都御史。十一年总制三边军务,不久即为兵部侍郎。十二年整饬辽东军务。十五年因辽东屡失事,谪戍重庆卫。十九年复官。明年又巡抚辽东。二十一年召为兵部尚书。自太子太保,加至少保兼太子太傅,少师加太子太师。弘治十八年(1505年)年八十岁,为吏部尚书。后被劾去职,家居三年。正德五年(1510年)卒。赠特晋光禄大夫、太傅,谥端肃。 马文升1425—1510明代钓州(今属河南)人。回族。字负图。景泰二年(1451)进士,授御史。成化(1465—1487)年间,镇压陕西固原(今属宁夏)满回农民起义,整饬辽东军务及总督漕运赈灾,积功由左副都御史迁官至兵部尚书。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二年(1489)复为兵部尚书。此后进谏朝政,兴屯田马政,备边守御,颇得帝信任,自太子太保屡加至少师兼太子太师,迁都御史。正德元年(1506),御用监中官王瑞诬告他抗旨,去官家居。卒年八十五,赠特进光禄大夫太傅,谥端肃。嘉靖初,加赠左柱国太师。 马文升1426—1510明朝大臣。字负图,钧州(今河南禹县)人。进士出身。曾任御史,巡按山西等省。宪宗成化四年(1468)升任陕西巡抚,在职八年,修建延绥烽堠,多次击退鞑靼进攻。成化十一年(1475)入朝,任兵部侍郎,一度得罪宦官汪直,被劾下狱。八年后复官。孝宗时擢兵部尚书,筹划西北边防,上书请求减少财政开支。后痛恨宦官专权,辞官而去。 马文升1426~1510明中期将吏。字负图,钧州(今河南禹县)人。景泰二年(1451年)进士,授御史。成化四年(1468年)为陕西巡抚,继进左副都御史。十一年总制三边军务,不久即为兵部侍郎。十二年整饬辽东军务。十五年因辽东屡失事,谪戍重庆卫。十九年复官。明年又巡抚辽东。二十一年召为兵部尚书。自太子太保,加至少保兼太子太傅,少师加太子太师。弘治十八年(1505年)年80岁,为吏部尚书。后被劾去职,家居3年。正德五年(1510年)卒。赠特晋光禄大夫、太傅,谥端肃。 马文升1426—1510明朝大臣。字负图、别号约斋,又号友松道人。再号三峰居士,回族。河南钧州(今禹县)人。幼聪慧好学。正统十二年(1447)中举。景泰二年(1451)中进士。授浙江道监察御史,曾先后巡抚山西、湖广。成化元年(1465)擢为南京大理寺卿。从成化四年(1468)至十一年(1475),先后任右副都御史,提督甘、凉、宁夏三边军务,参预镇压平凉、固原等地回、蒙古人民起义,抗击瓦剌,平定“岷州之变”和“哈密之变”。入为兵部右侍郎后,奉命整饬辽东军务,建言边计十五事及“御戎三策”。孝宗即位,历任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等职。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其决策。弘治十四年(1478),任吏部尚书。于屯田、马政、备边、守御等多有建策。又建言整肃军旅,辅君恤民,整顿吏治,裁汰冗官。十五年(1479),被诬,谪戍四川重庆卫,主持修建重庆十八梯清真寺(今中兴路清真寺)。正德中,又连遭太监王瑞、宦官刘瑾诬陷,被除名,家遭株连。五年(1510),含愤去世。及刘瑾伏诛后,得昭雪,追赠太傅,谥端肃。擅诗、文,著有《约斋集》(已佚)、《马端肃奏议》16卷、《三事记》(即《西征石城记》、《抚安东夷记》、《兴复哈密记》各1卷)、《马端肃公文集》1卷。有诗集,今不存。 马文升1426—1510明大臣。字负图。钧州(今河南禹县)人。进士出身。任御吏,巡按山西、湖广等省。因长期在陕西守边,升为兵部侍郎。后为宦官汪直参劾下狱。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复官。次年,巡按辽东。不久,总督漕运,移江南粮赈饥。孝宗即位,召为兵部尚书,筹划西北边防,并上书主张减少财政支出,擢吏部尚书。正德初,宦官弄权,辞官。 马文升1426—1510字负图,号三峰居士。明钧州(河南禹县)人。景泰进士。成化间,巡抚陕西,与项忠镇压满四起义。十一年(1475),寻入为兵部右侍郎。次年,整饬辽东军务,与巡抚陈钺相诋,遭谪戍。十九年,复故官。孝宗即位,擢左都御史。弘治二年(1489),擢兵部尚书。武宗即位,辞职归乡里。有《马端肃奏议》、《西征石城记》、《抚安东夷记》、《镇克哈密国王记》。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