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马建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马建忠1845,一作1844—1900

江苏丹徒(今镇江)人
曾任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等职。著有《马氏文通》、《东行录》。
字:眉叔
学名:斯才
别名:马乾
影射名:马枚叔、马中坚、美菽

马建忠1844—1900

近代学者、早期改良主义者。字眉叔,江苏丹徒(今镇江)人。幼通经史。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弃科举,究新学。同治九年(1870年)为李鸿章随员,赴天津办洋务。光绪二年(1876年)赴法国留学,兼充驻法公使郭嵩焘翻译。1879年回国,充李鸿章幕僚,累升至道员。因在中法战争期间借美商旗昌洋行之力,保住招商局轮船,获该局会办之职。1890年任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1895年随李鸿章赴日本,参与订立《马关条约》。1900年在上海李鸿章行辕襄办机要文电。精通英语、法语以及希腊文、拉丁文,著有《马氏文通》,分正名、实字、虚字、句读四部分,从经、史、子、集中选出例句,参考拉丁语法,研究古代汉语的结构规律,为我国第一部较全面、系统的语法著作。另著有《适可斋记言》十卷,表示了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愤懑,向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和议院制度,主张兴办民族工商业,以通商为求富之源,并对洋务派垄断新式企业的作法有所批评。

马建忠

关于《马氏文通》的作者
论马建忠——早期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马建忠对修辞学的贡献——读《马氏文通·句
读卷》
聪 孙
杨炳延
蒋文野
天津日报1962年4月4日
开封师院学报1964年1期
修辞学习1985年4期
马建忠生平及其思想初探
马建忠与中西文化交流
马建忠的外交思想
许有成
李喜所
谭群玉
复旦学报1985年6期
中州学刊1987年4期
清史研究1996年4期

马建忠

清末学者。字眉叔。江苏丹徒(今属镇江)人。早年研究西学,1876年留学法国并任清使馆翻译,回国后入李鸿章幕办洋务,曾去印度、朝鲜处理外交事务。著《富民说》,用重商主义观点解释经济发展。主张废除厘金,实行保护关税,振兴工商业。著有《适可斋纪言纪行》。精通英法语言及希腊文、拉丁文。所著《马氏文通》,从经、史、子、集中选出例句,参考“西文已有之规矩”研究古代汉语的结构规律,为中国第一部较全面系统的语法著作。

马建忠1845—1900年

字眉叔,江苏丹徒人。中国早期语法学家。 曾在法人办的天主教教会学校读书, 通晓拉丁文、 希腊文、 英文和法文。 1875年留学法国, 回国后帮助李鸿章办理洋务。 马建忠提倡振兴工商业,主张富国先富民,要求学子既攻读圣贤的书,又追求西方之文明。 他看到欧洲语言 “声其心而形其意者,皆有一定不易之律”, “童子入学,循序而进,未及志学之年, 而观书为文无不明习, 而后观其性之所近,肆力于数度、格致、法律、性理诸学而专精焉……,华文经籍虽亦有规矩隐寓其中, 特无有为之比拟而揭示之”。 因此,他用十余年的时间 “勤求探讨”, “因西文已有之规矩, 于经籍中求其所同所不同者, 曲证繁引以确知华文义例之所在”, 写出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语法专著《马氏文通》。这部书标志着汉语语法研究史上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参见 “ 《马氏文通》”。

马建忠

马建忠

(1845-1900年)清末语言学家。字眉叔,江苏丹徒人。幼年在上海读书,学会拉丁文、希腊文、英文、法文,运用这些语言的能力,“与汉文无异”。他还学习了外国历史、地理、天算、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入天主教。1875年以郎中资格被李鸿章派往法国留学,兼任中国驻法公使郭嵩涛的翻译。1877年在巴黎参加文科及理科的学位考试,后又参加律师、政治、外交各科的考试,都获通过。回国后,参加洋务派活动。
他深感汉文典籍难于掌握,为了把隐喻在汉语中的规律揭示出来,像西洋语言那样归纳出语言规律,以便童蒙入学,循是而学,他“积十余年勤求探讨”,“因西文已有之规矩,于经籍中求其所同所不同者,曲征繁引,以确知华文义例之所在”,终于在1898年写成中国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开辟了中国语言学的新途径,对中国文化作出了贡献。此外马氏还有《适可斋记言记行》一书,集中记载了他的政治思想和主张。

☚ 劳乃宣   孙诒让 ☛

马建忠公元1845——1900

字眉叔。近代江苏丹徒人。天主教徒,光绪间以郎中派赴法国留学巴黎大学,并任住法使馆翻译,官至道员。好学,通经史,工古文辞,精通英文,法文以及希腊、拉丁古文。对语法理论很有研究,可谓学贯中西。曾从经、史、子、集中选出例句,参考《经传释词》、《古书疑义举例》、仿泰西“葛郎马”研究探讨古代汉语的结构规律,积十余年之功,1898年撰成并刊行了《马氏文通》。此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语法著作。全书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正名、第二部分是实字,第三部分是虚字、第四部分是句读。其书虽系草创,但持论之精博,实为学者叹服。后来的语法学者多受其影响。

马建忠

马建忠1845—1900

字眉叔。江苏省丹徒县人。少即好学,通经史,曾就读于法国人主办的天主教教会学校,通晓法文和拉丁文。1875年以郎中资格被派往法国留学,毕业于巴黎大学。回国后就职于李鸿章幕府,办理外交事务。思想颇激进,主张变法维新。19世纪以前的汉语语法研究呈零散状态,附庸于语文学,不成系统,故语言结构研究以及对童蒙语言教育收效甚微。马建忠学贯中西,“小学”根柢深厚,并精通法语、英语和拉丁语。他面对西洋语法对语言学习的巨大功用,勤求探讨,积功10余年,著成中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语法书 《马氏文通》,旨在 “而后童蒙入塾能循是而学文焉,其成就之速必无逊于西人”(《马氏文通·后序》),开辟了中国语言学研究的新途径。《马氏文通》是以印欧语法为借鉴,凭拉丁语法间架建立起来的汉语文言语法体系学,创立了一些语法学上的术语,如词、次、顿、句、读等,确立了汉语词类体系,提出了以意义为标准划分词类的原则。在句法上,他论述了汉语的各种句法结构,认识到汉语词缺乏形态变化、句法部分在汉语语法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把词法和句法结合起来,在结构中阐述各类词的用法及其语法特点,使其词法和句法研究都为完整的系统,而大大超过前人。《文通》一书,使汉语语法研究真正脱离了“小学”的范畴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汉语语法学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对后代产生深远的影响。参见 “马氏文通”。

☚ 俞樾   章士钊 ☛

马建忠1844—1900

近代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代表。字眉叔,江苏丹徒人。青年时代就热心西学,1876年以郎中资格赴法留学,兼任驻英、法公使郭嵩焘的翻译。三年毕业,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为李鸿章办洋务,任轮船招商局会办、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等职。著有《适可斋纪言》、《适可斋纪行》、《马氏文通》等书。马建忠提出“治国以富强为本,而求强以致富为先”,“求富之源”又在通商。他注意到“西人之富不专在机器之创兴”,还在于设议院和其政治法律“以护商会为本”、“得民心为要”。马建忠赞赏资产阶级三权鼎立之制和“人人有自立之权”。要求清廷取消限制民营企业发展的禁令,主张“法宜因民之利,大去禁防,使民得自谋其生,自求其利”。

马建忠

049 马建忠1844—1900

字眉叔,江苏丹徒(今镇江)人。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为探求中外“得失之故”,抛弃科举道路,专门研究西学。1876年被派赴法国留学,兼任驻法公使郭嵩焘的翻译。1879年得博士学位后回国,为李鸿章办洋务,曾去印度、朝鲜处理外交事务。提出对外通商是“求富之源”,认为要发展对外贸易,就必须发展新式工业和农业,争回关税自主权。

☚ 伍廷芳   许景澄 ☛

马建忠1845—1900

字眉叔、清末江苏丹徒人。少好学、通经史。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国难日深,乃弃科举、研究西学。1876年赴法留学,兼任出使法国大臣郭嵩焘翻译。回国后入李鸿章幕府,赞助洋务。对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政体推崇备至,主张以商为本,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所著《马氏文通》是中国第一部较全面系统的语法专著。参见“语言文字”中的“马建忠”。


马建忠1845—1900

字眉叔,江苏丹徒人。近代语言学家。学贯中西,兼通自然科学,在语言学方面著有《马氏文通》,为中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著作,于汉语语法研究,有首创之功。参见“历史”中的“马建忠”。


马建忠

见“历史”中的“马建忠”。

马建忠

马建忠1845—1900

字眉叔,清末江苏丹徒 (镇江) 人。少年时随家逃避战乱,辗转迁移到上海。因受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毅然放弃科举道路,专门研习西学,先后掌握了法、英、拉丁等文。同治九年 (1870年) 入李鸿章幕府,光绪二年(1876年) 被派往法国巴黎留学,兼任中国驻英、法使馆翻译,1880年回国。后仍在李鸿章手下办洋务,参与一些重要的外交活动并担任一些官营或官督商办企业的领导职务。“历上书言借款、造路、创设海军、通商、开矿、兴学、储材,北洋大臣李鸿章颇称赏之,所议多采行。”(《清史稿·马建忠列传》) 官至道员。著作有《适可斋纪言》、《适可斋纪行》、《马氏文通》。经济思想体现出近代早期资产阶级思想家的重商特征。其重商思想接近于西方晚期重商主义,又反映了中国历史特点,主要体现在1890年所著《富民说》一文中。认为财富就是金银,财富来源于外贸差额,欧美各国,“无不以通商致富”,“其求富之源,一以通商为准”。中国过去“以中国之人运中国之货,以通中国之财”是“循环周复,而财不外散”。鸦片战争以来民穷财尽的根本原因在于通商以后,对外贸易处于不利地位,“进口货之银浮于出口货之银岁不下三千万”。因此,欲中国之富,莫若使出口货多,进口货少,即使进出口贸易处于顺差。如果“出口货等于进口货” (同上),即进出口贸易平衡,也还是有利的。为争取贸易顺差,主张“精求中国固有之货,令其畅销” (同上),大力发展中国传统出口产品; 实行保护关税政策,利用与外国商谈修约的机会,“就西国所论税则之理,而更定中国增税之章”(《适可斋纪言·免厘禀》)。主张对出口货一般不征税和轻征税,只有在国外市场上带有独占性的商品,不怕外国竞争,才可以重征出口税; 对进口货税实行差别税率,原料进口税率从轻,制成品特别是奢侈品进口从重,以保护本国工商业的发展。由于他把财富与作为金银的货币等同起来,认为“所以为富者,莫金银矿若”,因此,重视金银矿的开采,主张“开矿以取天地自然之利,以补进出口之亏” (同上)。为增加流通中需要的货币,主张铸造银币、参用金币,并有限制地发行纸币。提出在国家财政困难和民间集资艰难的情况下,要大力振兴商务,“无已,则有借洋债一法”(《适可斋纪言·借债以开铁道说》)。认为“债者,所以剂盈虚,通有无,与市易之道并重” (同上),强调借债的用途是决定借债是否合理的关键。反对用于“军务”等非生产性借款,主张用于“为民谋生”的借债,“为国开财源”。并认为借外债应随时了解外国利息行市,利用有利时机,以免“误出重利”,并应特别注意“于称贷之初,预留清还之地” (同上)。(参见“商本论”)

☚ 郑观应   何启 ☛

马建忠1844~1900Ma Jianzhong

modern scholar and proser.Works: Complete Works of Ma Jianzhong,etc.

马建忠1845—1900

清末改良主义者。字眉叔。江苏丹徒人。出身于商人家庭。太平军进军江南时,全家搬到上海。他幼时好学,熟谙经史,青年时研究西学。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随李鸿章到天津办理洋务。1877年由李鸿章派赴法国留学,学习政治、法律,兼任驻法公使郭嵩焘的翻译。1880年回国,入李鸿章幕办洋务,官至道员,曾去印度、朝鲜办理外交事务。1890年任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1895年李鸿章赴日签订《马关条约》,为随员。1900年在上海李鸿章行辕襄办机要文电。他著有《适可斋记言记行》十卷,集中反映了他的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他主张学习西方,反对闭关自守的封建经济,提倡兴办新式工商业。还著有《马氏文通》。

马建忠1844—1900

近代思想家、语言学家。字眉叔。江苏丹徒人。清咸丰二年(1852)入上海法国天主教徐汇公学。同治九年(1870)投奔李鸿章门下帮办洋务。光绪二年(1876)因马嘉理案随郭嵩焘赴英“谢罪”。次年入法国巴黎政治学院,并兼任中国驻法公使馆翻译。光绪六年得博士学位归国,成为李鸿章的主要幕僚。曾到香港、西贡、新加坡等调查鸦片情况,并赴印度、朝鲜、日本处理外交事务。光绪十年出任轮船招商局总办,旋又充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撰《适可斋记言记行》,提出: “治国以富强为本,而求强以致富为先。”疾呼实行关税保护政策,减少洋纱、洋布的进口,增加国产丝茶的出口量;并要求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纺织开矿业。又撰《马氏文通》,从经、史、子、集中选出例句,以西洋文法,研究古代汉语的结构规律,为中国第一部较为全面系统的语法著作。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5: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