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寅初1882—1982原籍浙江嵊县人,生于绍兴。 民盟成员。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家。曾任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著有《通货概论》、《中国经济改造》、《经济学概论》、《中华银行论》、《马寅初经济论文集》、《新人口论》、《马寅初演讲集》等。 原名:元善 字:寅初 马寅初1882—1982著名经济学家。浙江嵊县人。早年留学美国,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15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交通大学、重庆大学、浙江大学等校任教,并曾任北京大学经济系主任、教务长,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抗日战争中,反对国民党出卖民族利益和独裁统治,被监禁数年之久。抗战胜利后,积极投入反内战、反独裁的民主运动,发表反蒋言论,鼓舞学生进行斗争。1948年,经香港进入解放区。建国后,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浙江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校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二届、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一、三届委员,第二、四、五届常务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名誉校长、中国人口学会名誉会长和中国银行常务董事等职。五十年代中期,针对时弊,提出以节制生育,提高人口质量为中心的“新人口论”和综合平衡、按比例发展的经济理论。当时受到不公正对待,被戴上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中国的马尔萨斯”等帽子。但他一直坚持真理,不屈不挠。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人口论”和“综合平衡”的经济理论得到肯定,一切污蔑不实之辞均被推倒,职务和名誉得到恢复。主要论著编入《马寅初经济论文选集》。 马寅初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 | 马寅初 | 财政出版社1958年版215页,中国财政经 济出版社1980年5月版217页 | 马寅初传 马寅初传 马寅初传 马寅初传 为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翻案 马寅初和他的“新人口论” 身体与意志的磨炼——访马寅初先生 | 邓加荣 朱正直等 杨勋等 杨建业 田雪原 |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3月版299页 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 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310页 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9月版278页 光明日报1979年8月5日 北京日报1979年8月8日 体育报1980年3月24日 | 敢言敢怒见精神——记马寅初在重庆 | 赵友农等 | 人民日报1981年6月5日,新华文摘 1981年8期 | 马寅初在中华工商片断 为留清白在人间——记马寅初教授 “我是一定跟共产党走的”——著名经济学家许 涤新谈马寅初 | 张振明 俞辉 俞辉等 苏文祥 | 解放日报1981年6月10日 文汇报1981年6月10日 北京晚报1981年6月23日 | 高风亮节的学者:马寅初 怀念寅初师 共产党人的诤友——马寅初先生二三事 时人汇志——马寅初 | 周俊元 许显忠 甘益 | 羊城晚报1982年5月20日 光明日报1983年5月14日 团结报1984年5月26日 国闻周报1927年4卷37期 | 访马寅初先生 访民主斗士马寅初 不畏权势坚持真理——论经济学家马寅初先生 关于马老事迹的补正 人民代表马寅初 绍兴名人传:马寅初 | 天高 胡安 宋铁铮 郑心一 周继胜等 | 群众1946年12卷7期 新时期1980年1期 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1期 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4期 新观察1980年6期 绍兴师专学报1981年1期 |
马寅初先生和他的经济思想——为马寅初先生 百岁生辰而作 | 张纯元等 | 经济科学1981年2期 | 我对马老的点滴回忆 铁骨铮铮见丹心——马寅初被蒋介石拘禁始末 马寅初传略 | 潘序伦 郑正一 杨勋 朱正直 | 文史通讯1981年3期 文史通讯1981年3期 晋阳学刊1981年4期,中国当代社会科学 家第7辑第1页,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 传略第2辑第32页 | 百岁老人马寅初 | 葛娴 陆宏德 | 新闻战线1981年5期,新华文摘1981年 8期 | 马寅初及其“生祠”寅初亭 马寅初(1882-1982) | 周倜 关国煊 | 随笔1981年16期 *传记文学1982年41卷1期,*民国人物 小传第6册第168页 | 爱国精神永存——悼念我校原商学院院长马寅 初教授 | 重庆大学校史学运 史编写组 | 教育研究(重庆)1982年2期 | 他姓马克思的“马”——记百岁老人马寅初和他 的“新人口论” | 阿圆 | 龙门阵1982年5辑 | 纪念马寅初先生 马寅初校长二三事 坚贞爱国的马寅初二三事 一代师表——怀念马寅初先生 马寅初与孔祥熙 马寅初先生在重庆大学 | 千家驹 梦笔 周俊元 尚丁 陆诒 叶沛婴 | 云南社会科学1982年5辑 人物1983年2期 绍兴师专学报1983年2期 社会科学(上海)1983年5期 龙门阵1984年3辑 集萃1984年6期,全国文史资料选辑第 73辑第74页 | 缅怀一生坚持真理的马老——访一百零三岁的 马寅初夫人 | 梅武仪 | 中国老年1984年10期 | 一生诚实敢言的马寅初 马寅初嘲讽蒋介石 马寅初 马寅初先生被扣经过 马寅初先生二三事 忆马寅初教授的教导 马寅初 马寅初(1882-1982) 逝世人物:马寅初(1882-1982) | 吕华 行之 胡虑 叶元龙 李君亮 屠良章 贾逸君 | *镜报1984年86期 纵横1985年1期 人物杂志三年选集第225页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30辑第124页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37辑第103页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37辑第106页 中华民国名人传(下册)学术第36页 中共党史事件人物录第491页 中国百科年鉴(1983)第22页 | 已故经济学家——马寅初 敢言敢怒见精神——爱国经济学家马寅初 马寅初字寅初 | 高增德 陈典模 施宣圆 | 中国经济科学年鉴(1984)第939页 中国现代爱国者的故事第428页 名人录第133页 | 演讲前立下的遗嘱——中国学者马寅初 马寅初 记人口学家马寅初 我所了解的马寅初先生 马寅初先生的硬骨头精神 马寅初先生面斥孔祥熙纪实 马寅初(1882-1982) 马寅初 著名爱国学者马寅初 马寅初被捕始末 正直、坚强、朴实、真挚的人——怀念马寅初老 先生 | 吴振标 厂民 邓家荣 严仁赓 吴觉农 潘伦 甘丽珍 坦荡荡斋 朱顺佐 赵国恩 陈学昭 | 名人轶事录第119页 当代中国人物志第292页 传记文学选(1)第37页 全国文史资料选辑第73辑第80页 全国文史资料选辑第73辑第86页 全国文史资料选辑第73辑第90页 *环华百科全书第2册第313页 现代中国名人外史第167页 绍兴贤人志(一)第177页 重庆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第91页 难忘的岁月第162页 | 马寅初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马寅初 马寅初 | 余牧人 周末报编委会 读者出版社 | 党国名人传第197页 *新中国人物志(上)第90页 新政协重要人物志第12页 |
马寅初梅岭朝霞一亭红:马寅初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奋 斗精神 | 《梅岭朝霞一亭红》 编写组编 | 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420页 | 马寅初在故乡 | 政协嵊县文史资料 委员会编写 | 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179页 | 马寅初 马寅初老先生访问记 实践宣布了公允的裁判,二十多年的是非终于 澄清,党组织为马寅初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 杨建业 | 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262页 光明日报1979年7月20日 人民日报1979年7月26日 | 党中央批准北京大学党委的决定为马寅初先生 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 | 人民日报1979年9月15日 | 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逝世 马寅初的治学精神——纪念父亲逝世五周年, 诞生一百零五周年 | 马仰惠等 | 人民日报1982年5月15日 华声报1987年5月8日 | 学习马寅初先生的治学精神——《马寅初传》读 后 | 左景元 | 人民日报1987年7月20日 |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简介:马寅初 | | 经济学动态1980年8期 | 百岁老人马寅初及其《新人口论》 马寅初传(1—4) 我国保险业的先驱——马寅初 马寅初先生传略 马寅初纪念文章目录索引 忆马寅初先生 我对马老的认识 民主斗士,知识分子的楷模——《马寅初传》评 介 | 王瑞梓等 杨建业 刘远晋 郑心一 王永毅 傅光培 潘序伦 左景元 | 世界经济导报1981年31—33期 昆仑1986年1—4期 当代保险1986年4期 文教资料1986年5期 文教资料1986年5期 文教资料1986年5期 文教资料1986年5期 江淮论坛1986年6期 | 浩然之气 赤子之心——读《马寅初传》 一身正气的马寅初博士 马寅初先生与《新人口论》 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回忆马寅 初先生 | 邓嘉 胡雨融 朱顺佐 虞金生 | 博览群书1987年1期 名人传记1987年3期 绍兴师专学报1987年4期 绍兴师专学报1987年4期 | 民主斗士马寅初 为民主斗争,为科学献身——《马寅初传》评介 马寅初鲜为人知的几件事 重大校长叶元龙亲历马寅初事件 | 杨建业 京原 钱荣堃 叶元龙原作 戴朴 庵选注 | 春秋1987年6期 红旗1987年19期 群言1990年10期 *传记文学1992年60卷3期 | 马寅初的利用外资思想 马寅初八年留美学行辩证 马寅初的经济思想 马寅初:黄金与法币(1943年11月3日) 马寅初、周作民关于中国经济学社年会事往来 函 | 曹均伟 (美)杨大利 (美)欧自明 胡懿选编 张海整理 | 学术月刊1992年4期 浙江大学学报1993年1期 学术界1996年5期 档案史料与研究1998年2期 档案与史学1998年6期 | 从校务委员会主席汤用彤到校长陈佳洱——续 记北大百年后期八位负责人 | 关国煊 | *传记文学1998年72卷5期 | 北大“首任”校长马寅初平反前后 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学术冤案昭雪 和《新人口论》重版十周年 | 杨建华 李方诗等主编 | *传记文学1998年73卷1期 中国人物年鉴(1990)第15页 |
已故著名人口学家马寅初获首届中华人口奖 马寅初教育家、经济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人 口文集》出版 | 李方诗等主编 李维民主编 | 中国人物年鉴(1994)第14页 中国人物年鉴(1998)第40页 |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党、政、军领导人:马寅初 | 中国人物年鉴社编 辑 | 中国人物年鉴(1999)第21页 | 20世纪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家 马寅初(1882—1982) | 李维民主编 | 中国人物年鉴(2000)第12页 | 马寅初(1882—1982) “我给你这个‘尚方宝剑”’——毛泽东与马寅初 马寅初 “近百年最值得尊敬的学者”马寅初 回味无穷 代价沉重——马寅初与《光明日报》 马寅初(1882—1982) | 汪新主编 陈微 汪仁泽 汪仁泽 邓加荣 京声 溪泉 | 中国民主党派名人录第438页 毛泽东与文化界名流第18页 民国人物传第8卷第401页 民国著名人物传第4卷第209页 名人与光明日报第350页 新中国名人录第244页 |
马寅初中国经济学家。1882年6月24日生。1907年赴美留学。191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1922年被中国银行聘为钞券主任。1927年春任浙江省财政委员会主席。1930年任南京政府立法院经济委员会和财政委员会的委员长。1938年11月任重庆大学教授和商学院院长。1940年12月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拘禁。1942年被释放仍软禁家中。1946年4月任上海中华工商专科学校教授。1949年3月经东北解放区到北平。8月任浙江大学校长。10月19日任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副主任。12月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1950年5月任北京大学校长。1960年因“人口论”问题辞去北京大学校长。1979年北京大学为马寅初恢复名誉,任北京大学名誉校长。1982年5月10日去世。 马寅初 074 马寅初1882—1982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浙江绍兴人。1906年毕业于北洋大学,后留学美国。1915年回国。1916年在北大任教。1920年去上海等地考察经济,并和上海东南大学校长一起创办了东南大学商学院。1927年后任上海交通大学、南京中央大学的教授并浙江省府委员、南京政府立法委员。抗日战争期间任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先后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政协第一届、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政协第二届、第四届、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从1951年起,连续9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79年又被任命为北大名誉校长,并被增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他在本世纪50年代,根据我国当时的人口实际状况提出了有关人口问题的新理论——新人口论。它的主要内容有: ❶人口增长必须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❷要迅速发展生产就必须解决好我国人口增长快与加速资金积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人民生活和发展科学教育事业之间的矛盾; ❸要大力控制我国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质量。马寅初在《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等著作和文章中详细阐述了他的新人口论思想。 ☚ 章炳麟 许德珩 ☛
马寅初 192 马寅初1882—1982当代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家。浙江嵊县人。早年留学美国,191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浙江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教授、校长。从20年代起,就向国内系统地介绍西方经济学及其各种流派,并对当时的中国经济问题发表看法。1948年,经香港从国民党统治区进入解放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一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四、五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人口学会名誉会长和中国银行常务董事等职。他以严肃的科学态度研究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和实际问题,对控制人口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等重大问题,提出许多独到的见解。指出中国人多固然是好事,但也是一个极大的负担。主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在实现计划经济方面,提出综合平衡论,指出必须遵守价值规律,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主张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开放农村初级市场,活跃农民之间互通有无的贸易。主要著作有:《联系中国实际来谈谈综合平衡理论和按比例发展规律》、《新人口论》等。 ☚ 陈光甫 范旭东 ☛ 马寅初 马寅初1882—1982MaYinchu中国经济学家、教育家。字元善,浙江嵊县人。曾在美国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经济学,获博士学位。1915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央大学、交通大学、重庆大学担任教授、经济系主任、教务长、商学院院长等职,并曾任中国经济学社社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校长,第一、二、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届委员和第二、四、五届常务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名誉校长,中国人口学会名誉会长和中国银行常务董事等职。 马寅初的著述很多。解放前著有《马寅初演讲集》、《中国国外汇兑》、《中华银行论》、《中国经济的改造》、《战时经济论文集》、《通货新论》、《中国经济之路》等。其主要经济思想有: ❶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倾销政策,维护民族资本的利益; ❷反对官僚资本在经济上的垄断统治,维护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❸经济建设必须工业、农业同时并重; ❹尽量利用外资,引进外国先进技术; ❺没有政治上的民主,就不会有经济的迅速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马寅初先后发表有《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联系中国实际来谈谈综合平衡理论和按比例发展规律》、《新人口论》等40多篇论文和专著。其中《新人口论》是马寅初研究中国人口问题的重要成果,系统地阐述了中国人口问题的性质、表现形式和解决的方法。他认为中国的确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增殖快,使有限的国民收入被吃掉了一大半,以致影响积累,影响工业化。因此,控制人口,实属刻不容缓,不然的话,日后的问题更难解决。马寅初提出了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途径:积极发展生产;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在控制人口数量方面,他特别强调提倡晚婚,实行计划生育。在提高人口质量方面,他强调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他还批判了马尔萨斯的反动人口论。 ☚ 孙冶方 商业革命 ☛ 马寅初中国经济学家、人口学家。20世纪50年代中期,根据当时中国人口的实际状况,提出了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新人口论”。主要内容有:1.人口增长必须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2.要迅速发展生产,就必须解决好中国人口增长快同加速资金积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发展科学教育事业之间的矛盾;3.要大力控制中国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后来的实践检验,其观点是正确的。参见“经济”中的“马寅初”。
马寅初1882—1983中国经济学家、教育家。191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浙江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和名誉校长。认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凯恩斯的理论不适用于中国,而李斯特的一些理论比较适用于中国;主张提高人口质量,控制人口数量;提出综合平衡论;强调工业生产发展要发挥企业现有的生产潜力;实现计划经济必须利用价值规律,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著有《马寅初讲演录》、《马寅初经济文集》、《新人口论》等。 马寅初 马寅初1882~1982浙江嵊县人。中国教育家、经济学家、爱国民主人士。1906年北洋大学毕业,后赴美国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经济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任教。马寅初一向力主和平民主,发展民族经济,反对官僚垄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校长。还曾当选过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50年代提出“新人口论”主张,遭到错误批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获彻底平反。1981年被选为中国人口学会名誉会长。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问题演讲集》、《马寅初经济论文选集》等。 马寅初活到百岁高龄,其健康长寿的诀窍主要有三点:心胸宽阔、豁达大度;长年坚持体育锻炼,从不间断;生活规律化,坚持良好的饮食习惯。50年代,当他遭到错误批判而又被撤销校长等职务时,他没有因此而表现出烦躁、苦闷、忧郁等不良情绪,而是一如既往,冷静沉着,泰然处之。当时,他已年近8旬,却经常去看批判他的大字报。每当看完大字报或参加批判会回来,照常有说有笑。可见心胸之豁达,非一般人所能比。马寅初一向注意体育锻炼,如太极拳、骑马、游泳、爬山、跑步、洗热冷浴等,他都爱好。其中坚持时间最长、收效最大的项目是后三项,尤其是洗热冷水澡。他从25岁开始学到一种洗热冷水澡的方法:每天就寝前用热水洗澡(水热程度以身体能忍受为宜),先在热水中泡15分钟左右,出来后擦摩身体,过3~4分钟后再进冷水盆,或用淋浴很快冲洗。这种方法他坚持了几十年。还通过亲身体验把先热后冷的洗澡方法归纳为三大好处:第一,用热水洗澡时,全身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体内脏东西随汗排出;第二,使血液流通,促进新陈代谢,使人精神爽快;第三,全身血管因洗热水澡而扩张,又因洗冷水澡而收缩。血管这样一张一缩,渐有弹性,就不易老化,血压也不易高,老来可防中风,并将这三大好处概括为“血管运动”。这就是他常常谈到的“长寿的原因”。他还告诫人们,他之所以一开始就习惯于热冷浴,是因为他有过洗冷水澡的锻炼。他建议,平时习惯于洗热水澡的人,可以逐渐将热水温度降低,以后改成洗冷水澡,经过一段时间后,再采用“先热后冷”法。马寅初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天白天工作,晚上学习,晨起按时锻炼,中午稍睡,晚上睡前洗热冷水澡。一日三餐按时进食,从不吃零食,也不吃补品。在饮食上从不挑食,不抽烟,不饮酒,不吃热汤热饭。每顿饭吃8~9分饱就行。这些对他的健康长寿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 蒲松龄 徐特立 ☛ 马寅初 马寅初1882~1982中国经济学家。浙江嵊县人。清德宗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后留学美国,获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15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任教,并曾任北京大学经济系主任、教务长,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因发表文章、讲演激烈抨击政府政策,1940年被捕,出狱后又遭软禁,直至1944年冬才获得自由。解放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55年起,提出控制我国人口的主张,1957年又发表《新人口论》等文章,受到错误的批判。1979年恢复名誉,任北京大学名誉校长。他在各个时期有关货币问题的著作有《中国经济改造》、《中华银行论》、《中国之新金融政策》、《通货新论》等。在这些著作中,他介绍西方各种货币学说,“二战”后各国调整通货的种种方法、步骤,批评30年代中国出现的种种特殊的货币理论和意见。他自己对中国币制问题的态度:1927年以前主张实行金本位制,主要是自由铸造和废两改元。在英、日、美相继放弃金本位制后,认为中国以维持银本位为好。后来在美国不断提高银价的情况下,他主张实行以稳定国内物价为标准的管理货币。对中国的法币政策他认为是“汇兑本位”,“开中国货币制度之新纪元”,但批驳当时财政部说法币政策绝无通货膨胀是欺人之谈。他肯定纸币也有价值,并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 ☚ 胡笔江 吴鼎昌 ☛ 马寅初 马寅初1882~1982Ma Yinchu中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和教育家。1882年6月24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小皋埠村的一个酿酒作坊主家。1898年到上海读中学,中学毕业后考上了天津北洋大学工学院矿冶专业。1906年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在美留学期间,思想发生变化,认识到在中国单纯走“实业救国” 的道路是走不通的,遂改为研究经济学。191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15年回国,1916年到北京大学经济系任教授,后任系主任。1919年被选为北京大学教务长。这期间,他开始注意中国的现实经济问题,注意了解实际情况,此时兼任浙江兴业银行顾问。1923年成立的“中国经济学社”,是中国最早的经济学学术团体,马寅初长期担任该社社长。1927年以后,军阀势力控制北大,马寅初遂离开北大南下,先后任杭州财务学校、上海交通大学、南京中央大学等校教授,兼浙江省府委员、南京政府立法委员和立法院财政经济委员长等职。他不断抨击国民党的弊政,因而遭到忌恨和打击。1932年后,马寅初在上海交通大学主持经济研究工作,写成 《中国经济改造》 一书,力图找到中国经济落后的症结及解决之道。抗战爆发不久,马寅初到重庆,创办重庆大学商学院,并担任第一任院长。1939年,他在立法院提出议案,要求向发国难财者征收“临时财产税”,以充实抗战经费,矛头直指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产阶级,因而激怒了国民党当局,1940年12月遭逮捕。1942年8月,国民党当局迫于压力,将他释放,但仍被软禁在重庆歌乐山寓所达3年之久,直到1944年冬,才获得自由。抗战胜利后,马寅初担任重庆大学、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上海工商专科学校教授。他不畏强暴,抨击国民党当局和官僚资本,投入反内战、反独裁的民主运动。1948年底因在国民党统治区处境危险,离开上海,经由香港转移到东北解放区。 解放后,马寅初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第三届委员,第二届、第四届、第五届常务委员,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等职。他以一个学者所有的专长研究理论、提出建议,在制止通货膨胀、平衡财政收支、稳定物价、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过程中,他做了许多工作,起了很好的作用。1956~1958年,马寅初陆续发表了一些论著,对控制人口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等关系国家民族前途的重大问题,发表了许多有见地的意见,主张 “实行计划生育”,认为国民经济要综合平衡,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充分利用价值规律等。他以赤诚之心,进言献策,却受到很不公正的对待,受到错误的批判。但马寅初胸怀坦荡,无所畏惧,为了真理宁折不屈。他说: “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刀匹马,出来应战,直到战死为止,决不向以力压服不以理论说服的批判者投降。” 1960年3月,马寅初愤然辞去了北京大学校长职务,随后也离开了全国人大常委会。自此以后长达20年,马寅初虽受到冷落和排斥,但仍利用一切机会直言自己的观点。他曾对50年代末中国政治生活中出现的个人崇拜苗头提出忠告,对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唯意志论倾向深感焦虑。 1979年9月北京大学党委为马寅初彻底平反,肯定了他的 “新人口论”和综合平衡的经济理论是正确的,推翻了强加于他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辞,为他恢复了名誉,教育部又任命他为北京大学名誉校长。1981年2月27日,中国人口学会一致推举他为名誉会长。1981年10月27日在北京召开亚洲议员人口和发展会议,马寅初是中国代表团的名誉顾问。同年联合国人口基金出版的 《人口简讯》 刊文赞颂马寅初是 “节制生育之父”。1982年5月10日,马寅初因久病不治在北京逝世。 马寅初走过了漫长、丰富、坎坷的人生旅程。他的经济思想也是很丰富的,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其学术生涯的早期,他从研究外国经济问题转向研究中国经济问题,针砭经济时弊,反对官僚军阀势力,探索中国经济发展之路。20年代初,马寅初在 《中国经济问题》、《中国的九大经济问题》 等文章中,对当时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从民族资本立场出发,认为中国当时的经济问题是资本不足,认为中国实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军阀官僚的欺凌。20年代,马寅初发表过不少论文和演讲,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揭露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经济的危害,维护民族工商业的生存和发展,反对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马寅初早年留学美国,是中国最早研究西方经济学的学者之一,多方面地评价和宣传各派西方经济学说,是他早期学术活动的主要内容。他自己当时倾向于奥地利学派的 “全体主义”,认为自由主义派与社会主义派均不宜于中国,对国家主义学派持赞许态度,并认为凯恩斯主义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此时,他对马克思学说在中国的传播也有颇多非议,认为中国生产力尚未发达,资本尚未集中,劳资阶级未分,共产主义不可行。他当时认为中国之患不在资本主义,而患在资本不足,得出了 “中国的经济问题就是资本不足的问题” 的结论。后来他的思想随时代发展而变化。 抗日战争时期,马寅初发表过60多篇论文。作为一位赤诚的爱国主义者,强烈的爱国思想,促使他积极地研究战时的经济问题。对战时的财政问题,他主张改革财政制度,从速开征所得税,建立战时税制中心; 主张稳定币值,反对恶性通货膨胀。在战时的货币问题上,他力主法币统一、稳定法币币值、维护外汇平价,同时特别注重同日本的货币作斗争。在战时的国际贸易问题上,他认为应尽量吸收外国投资; 在对日贸易斗争方面,他提出要阻止和破坏沦陷区的出口,粉碎日寇以华制华的梦想,同时设法增加后方的出口,使后方经济臻于充裕,以保障抗战。 抗战胜利后,马寅初在政治上积极参加反内战、反独裁的爱国民主运动。在经济思想方面,他除了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的掠夺、控制和摧残的种种情形,反对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内政干涉外,还反对官僚资本在经济上的垄断统治,维护民族工商业的生存和发展,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及方法。关于抗战后中国经济的发展道路,马寅初认为应择优而行之,对苏俄式、英美式和德国式,应采“三式之精而舍其渣”; 在经济结构上,他主张建立一种混合的经济体制,国营、民营、个体经营都可以,反对一切都由独占公司来包办; 在利用外资上,他主张在不损害国家主权的原则下,尽量利用外资,引进外国先进技术; 在经济建设上,他主张工业农业同时并重。另外,马寅初对政治与经济、经济发展与政治改革的关系十分重视,他认为没有民主便没有工业化。他指出,一个独立富强的中国要以一个民主的中国为前提,没有政治上的民主,就不会有经济的迅速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马寅初决心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贡献力量。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以严肃的科学态度研究经济理论和实际问题,涉及的领域相当广。 (1) 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思想。马寅初参与了共同纲领的制定和修改工作,他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指出,新中国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结构,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他认为区分封建式的和资本主义式的两种不同形式的剥削是把握新民主主义经济特点的钥匙,允许资本主义性质的剥削存在,资本主义经济也会有所发展,但新民主主义阶段的经济制度既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也与苏联经济制度有所区别。在条件成熟时,它会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2) 社会主义财政预算制度及其特点的思想。马寅初以其在财政预算方面的精湛学识,分析和总结了社会主义预算制度的特点。他认为,社会主义预算不是消费性的,而是生产性的预算,是和平的预算,是收支平衡的预算,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为人民增进福利的预算。 (3) 关于新的货币制度的本质、特点和优越性。他认为,中国在1955年实行的人民币改革根本不同于旧中国和资本主义国家的 “币制改革”,既不是在金融动荡条件下进行的,也不是以掠夺人民为目的的。这种改革反映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的愿望。马寅初还认为,人民币的改革会使中国货币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巩固,而成为一种真正独立自主的货币制度,它将比过去那些所谓银本位、汇兑本位的货币制度优越得多。 (4)关于对资本主义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马寅初根据1954年底国务院召开的公私合营会议精神,论述了对资本主义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提出了逐行逐业对资本主义工业进行改造的观点。他还从对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多年实践中,总结出搞好工作的八条经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马寅初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必须搞好全面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明确提出要使国民经济有计划高速度地发展,必须对各部门、各环节进行综合平衡,使它们之间在不断变化中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他认为,为了搞好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不但要研究和利用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而且也要研究和利用价值规律。必须承认价值规律的客观存在,认真研究它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发挥作用的范围、形式和特点,以便利用价值规律来达到供销平衡的目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马寅初提出了独具特色的研究综合平衡所用的 “团团转”方法,即从互相联系的许多部门和环节中,挑选几个主要环节,而后再一个接一个地全面地综合地说清各个环节间的平衡关系,从物价政策开始,最后仍以物价政策终结。 在马寅初的经济思想中,最为著名的、既使他遭受批判也给他带来历史性荣誉的,是他的“新人口论”,即他建议实行节制生育的人口政策。马寅初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准备,于1957年6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作了题为 《新人口论》 的书面发言,在此前后还发表了一些文章和演讲,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我国人口问题的性质、表现形式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冲破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存在人口问题的教条,提出了中国存在着人口问题的崭新观点。他认为中国人口问题具有相对人口过剩的性质,是属于人口压迫生产力的类型,人口增长太快,引起了九大矛盾。他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了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根本途径,即积极发展生产,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他还批判了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阐明了 《新人口论》 与马尔萨斯主义的本质不同。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了马寅初的 “新人口论” 的科学性及其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 郭大力 严中平 ☛ 马寅初 马寅初1882—1982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家、无党派爱国人士。字元善,浙江嵊县人。1906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后留学美国,191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次年回国。抗日战争期间,因反对四大家族官僚垄断,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曾被国民党政府投入监狱。解放战争期间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名誉校长。并当选为第二、四、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等职。主要著作有: 《马寅初讲演集》、《中国国外汇兑》、《中国关税问题》、《中华银行论》、《马寅初经济文集》、《通货新论》、《中国之新金融政策》、《中国经济改造》、《经济学概论》、《战时经济论文集》、《财政学与中国财政》、《新人口论》、《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等。从本世纪20年代起即比较系统地介绍西方经济学的知识,并针对当时中国经济问题阐明自己的观点。认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凯恩斯的理论不适用于中国,而李斯特的保护关税、发展国家综合生产能力、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经验,以及借助国家力量发展经济的观点比较适用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研究战时经济问题,在立法院提出向发国难财者征收临时财税的议案。抨击官僚资本。解放战争初期,指出官僚买办资本、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势力相勾结,摧毁国内一切中小私营企业的生产,是走工业美国、农业中国的殖民地道路。建国后,以严肃的科学态度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际问题,提出综合平衡论,主张正确处理农轻重三者的关系及消费和积累的比例关系。要求发挥现有企业的生产潜力,主张利用价值规律,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在国营商业领导下,开放农村初级市场,活跃农村经济。结合我国实际,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人口问题提出独到的、有科学意义的见解。1957年7月,在 《人民日报》 发表 《新人口论》一文,一反当时中国理论界和实际部门中认为中国不存在人口问题的观点,明确提出了在社会主义中国也有人口问题这一新的命题。认为由于新中国解决了失业、灾荒、饥饿、瘟疫等问题,人口死亡率大幅度降低,出生率则大幅度提高,加之中国人口基数大,因而人口自然增长率极大。如以净增率为20/1000计算,15年以后人口将达8亿,50年以后将达16亿。同时,由于中国人的身体素质、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人口质量较差,而经济底子又较薄弱,因此,过多的人口,就拖住了我们高速度工业化的后腿,使我们不能大踏步地前进。对人口增长过快同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一系列矛盾,如人口增长快同资金积累慢的矛盾,同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之间的矛盾等予以详细分析,据此得出解决中国人口问题刻不容缓的结论。并提出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一些具体措施: 第一,积极发展生产,认为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解决人口问题的主要途径和主要方法。只有生产发展了,人口与经济的许多矛盾才能缓解和消除。第二,控制人口增长。主张依靠普遍宣传,使人人都明确计划生育的重要性,修改婚姻法,实行晚婚,并以经济手段控制生育,少生孩子有奖,生三个孩子的征税,生四个孩子的征重税; 政府定期进行人口普查,建立人口的动态统计,并把人口计划列入国家计划。第三,提高人口质量。认为现代社会已进入原子时代,“这个时代的斗争,是知识的斗争,不是人数的斗争”(《新人口论》),只有提高人口质量,特别是提高科学知识水平,才能促进生产力高速发展。而且只有提高人口质量,才能真正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其“新人口论”的基本观点是正确的,许多主张也是可行的。但50年代末马寅初及他的人口理论却遭到错误的批判。1979年,马寅初思想主张及他的《新人口论》获得应有的评价。(参见“《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 廖仲恺 李大钊 ☛ 马寅初1882—1982浙江嵊县人。早年留学美国,先后获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1915年回国后,先后任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中央大学、重庆大学、浙江大学教授。并曾任北大第一任教务长、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国民政府立法院经济委员会和财政委员会委员长、中国经济学社社长等。全国解放后,先后任浙江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校长。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第二、四、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82年5月10日在北京病逝。是著名经济学家,提出了“新人口论”和综合平衡经济理论,留有经济著作多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