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马卡连柯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马卡连柯1888—1939Anton Semionovich Makarenko苏联教育家和作家。生于乌克兰的别洛波里耶(在今苏木斯克州)铁路技工家庭。1917年毕业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十月革命后曾任小学校长。二十年代后投身流浪儿童及少年犯的教育和改造工作,先后创立了波尔塔瓦附近的未成年罪犯劳动营和哈尔科夫市郊的捷尔任斯基儿童公 马卡连柯 马卡连柯1888—1939原苏联教育家。生于工人家庭。17岁开始当小学教师,十月革命胜利后任小学校长。1920年起从事对流浪儿和少年违法者的再教育工作,先后创办和领导高尔基工学团和捷尔仁斯基公社。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积极探索再教育工作的教育规律,成功地改造了3000余名流浪儿童和少年违法者,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有道德的苏联公民,形成具有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 ☚ 凯洛夫 苏霍姆林斯基 ☛ 马卡连柯1888—1939AнтонСемёновнчМакаренко前苏联教育家、作家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实践家。主要著作有: 《教育诗》(1935)、 《塔上旗》 (1938)、 《父母必读》(1937)和《论共产主义教育》 (1962年中文版)。马卡连柯于1888年生于俄罗斯铁路工人家庭。毕业于师范专科学校。从1905年9月-1920年8月,担任小学教师和校长。从1920年9月—1935年6月,他先后主持“高尔基劳动教养院”和“捷尔任斯基公社”,从事对流浪儿童和违法青少年的教育改造工作。1935年7月—1939年4月,他一方面担任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内务部劳动公社管理局副局长,一方面从事写作和学术讲演活动。马卡连柯在伦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通过总结自己亲身的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有关共产主义道德和道德教育的理论原则。(一)他最早提出制订共产主义道德体系的问题。他针对当时苏联社会还遗留着东正教、天主教和犹太教的旧道德体系,提出,为了克服资本主义的残余,必须制定“严正的和能够付诸实践的完整的道德体系”。他说,“共产主义行为不同于生活上的好人、好行为,共产主义道德原理的总尺度是:凡是服务于解放劳动者这个任务的、服务于革命任务的,都是道德的,不服务于这个任务的,都是不道德的。”他还提出了共产主义道德的具体标准: (1)劳动是光荣、豪迈和英勇的事情;(2)对社会现象决不漠不关心; (3)正直;(4)准确性等。(二)他提出,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集体主义者。他认为,教育是有阶级性的,资本主义的道德教育是培养个人主义者,培养为个人利益而进行单独斗争的品质,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就是培养集体主义者,即培养具有关心集体、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协调起来的集体主义精神。他认为,苏维埃新人的基本特征就是具有集体主义品质的人,这是关心集体的前途胜过关心个人的前途,有对集体的事业心、荣誉感和尊严感,有维护集体利益的勇敢精神,有遵守集体纪律的自觉性,把集体的幸福视作个人幸福的人。(三)他提出了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一是集体教育法。马卡连柯认为集体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青少年的集体主义思想和品质,只有在集体生活的实践中才能形成。他通过阐述自己在教育改造少年违法者的实际经验,论证了通过集体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二是劳动教育法。他认为,只有在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中;真正的生产劳动者的性格、真正人的优秀品格才能成长起来,最理想的道德教育方法是让青少年参加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劳动。三是尊重和严格要求相统一的道德教育方法。马卡连柯有一句名言:如果没有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教育。他认为整个道德教育就是对被教育者“要求、要求、再要求”的过程。但是,这种要求要与对被教育者的尊重结合起来。他所说的尊重就是对被教育者的信任和爱护;就是以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对待和培育新一代。马卡连柯的有关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实践和理论,对前苏联伦理学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马卡连柯苏联教育家。1888年3月13日出生于乌克兰一铁路工人家庭。1905年在一所铁路小学担任高年级教师,开始了教师生涯。1914年进入波尔塔瓦师范专科学校深造。1917年毕业后被任命为一所高级小学的校长。1919年调任波尔塔瓦第二市立小学校长,开始寻找新的教育手段和方法。1920年起从事再教育工作。先后创办并领导了高尔基工学团和捷尔任斯基公社,直至1935年,成功地教育、改造了3000多名少年违法者和流浪儿,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有道德的苏联公民,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由于健康原因,1935年7月离开教育第一线,任乌克兰内务人民委员部劳动公社管理局副局长。1937年迁到莫斯科,专门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并经常去教师和广大群众中讲演。1939年荣获劳动红旗勋章。长期的过度劳累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1939年4月1日因心脏病突发,在出差旅途中与世长辞,终年51岁。其主要著作有:《教育诗》(1925~1935)、《塔上旗》(1938)、《父母必读》(1937)、《教育过程的组织方法》(1936)、《儿童教育讲座》(1937)、《普通学校的苏维埃教育问题》(1938)。20世纪50年代苏联出版7卷本《马卡连柯教育文集》,80年代出版了8卷本《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中国在50年代大量出版其著作,包括7卷本《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于80年代编辑出版的《马卡连柯教育文集》,收进了除教育文艺作品以外的主要教育论文和报告。 马卡连柯 马卡连柯Антон Семеновиh MakapeHkoMakalianke苏联教育家。生于乌克兰克留柯夫城一个铁路技工家庭。1905年毕业于县立中学和师资训练班,即开始担任小学教师工作。1914—1917年进入波尔塔夫师范学院,毕业时成绩优异,获金质奖章。十月革命后,主要从事对违法青少年的教育改造工作。1920年秋,他被委派创办一所少年违法者工学团,一年后改名为“高尔基工学团”。1928年离开工学团又担任同类型的捷尔任斯基公社的领导工作,在先后16年教育改造流浪儿、少年违法者工作中,马卡连柯以自己辛勤的创造性劳动,把3000多名失足青少年培养成为战士、医生、教师、记者和工人等社会主义新人。1939年2月苏维埃政府授予他劳动红旗勋章。同年4月1日心脏病突发逝世。马卡连柯在教育实践中,坚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健全而合理的教育,完全可以把流浪儿和违法青少年教育成真正的新人。他对资产阶级的儿童学、自由教育论及设计教学法等错误理论进行了严肃的斗争,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自己艰苦卓绝的工作,创造了出色的成绩和宝贵的经验。集体教育、劳动教育和纪律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尊重与要求相结合”是他的总的教育原则。马卡连柯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文艺著作有100多种,其中著名的有《教育诗》 (1933—1935)、《塔上旗》(1938)和《父母必读》(1937)等,已被译成中、英、法、德等文字,广为传播。 ☚ 凯洛夫 理想国 ☛ 马卡连柯 马卡连柯1888—1939Makaliankeантон Семёновин макаренко前苏联教育家。出生于铁路工人家庭。十月革命后,任高级小学校长。1920年起全力从事流浪儿童和少年违法者的教育改造工作,先后创办了 “少年违法者工学团” (1922年改称“高尔基工学团”)和“捷尔任斯基儿童劳动公社”。在教育实践中,把3000多名误入歧途的青少年教育改造成社会主义建设者,并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主张通过集体教育、劳动教育和自觉纪律教育,创造性地运用教育原则和方法,塑造共产主义新人。非常重视学前教育,认为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5岁前奠定的, 强调早期教育对人的一生能起重要作用。重视游戏和玩具在早期教育中的特殊意义,认为人的幼年时期主要是游戏,并通过游戏达到早期教育的目的。主要著作有《教育诗》、《父母必读》、《儿童教育演讲集》、《塔上旗》等。 ☚ 布隆斯基 福辽莉娜 ☛ 马卡连柯 马卡连柯1888—1939Makalianke苏联教育家。工人家庭出生,17岁开始从事小学教育。20年代,主要从事对流浪儿和少年违法者的教育改造工作,曾使数百名犯罪儿童成长为新人。在实践中,他创造了在集体中把教学与现代工业生产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马卡连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他坚信共产主义教育的威力,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又吸取高尔基作品中对“人”的高度信任的思想,确定了“尊重与要求相结合”的总的教育原则。他在此基础上广泛地论述了各种教育问题,提出要完成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必须通过集体教育、劳动教育和自觉纪律教育等基本教育过程,创造性地运用教育原则与方法来塑造共产主义新人。集体教育、劳动教育和纪律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实践与理论体系中的基本内容。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理论,被概括为“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他总结了进行集体教育的一系列主要原则与要求,如集体运动原则、平行影响原则与集体继承性原则等;揭示了社会主义教育中教师、学生集体与学生个人之间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辩证关系;强调教师必须善于通过集体的力量对学生个人更为广泛与严格的教育;在对学生个人的教育中,必须要求他对集体负责,给集体以积极的影响;教育工作要在保持与发展集体的优秀传统中,使集体永不停滞,一往直前。马卡连柯还要求在形成学生集体的同时,教师也必须形成为团结、战斗的集体。在劳动教育理论中,他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的一致性、劳动教育与生产产品的过程相联系以及把知识教育与生产劳动有机结合起来的一般原则,使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养成共产主义的道德思想品质,并使脑力与体力得到统一发展。在纪律教育理论中,马卡连柯论述了社会主义纪律与纪律教育的实质,并指出纪律教育的基本特征应是严格的纪律形式与个人的自觉性的充分结合。其代表著作有: 《教育诗》(1933—1935)、《父母必读》 (1937)、 《塔上旗》(1938)等。 ☚ 蒙台梭利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 马卡连柯 马卡连柯1888—1939Makalianke前苏联教育家和作家。生于哈尔科夫省别洛波里城的一个铁路技工家庭。1905年毕业于师资训练班, 当小学教师。1914年入波尔塔瓦师范专科学校,1917年毕业后任小学校长。从1920年起创办了高尔基工学团,全力从事流浪儿童和少年违法者的教育改造工作。1927年组织并领导同一性质的“捷尔任斯基儿童劳动公社。”通过“高尔基工学团”和 “捷尔任斯基儿童劳动公社”的教育活动,把3000多个过去的违法者和流浪者改造成社会主义社会有用的新人。他主张苏联学校应当为社会主义培养有政治觉悟、有高度责任感和荣誉感,遵守纪律,朝气蓬勃的人。即培养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而这样的教育必须通过集体,结合生产劳动和纪律教育来进行。他认为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对劳动的热爱和创造精神,以及关心集体,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协调起来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对共产主义道德行为的培养。他强调指出“纪律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严格的纪律形式与个人的自觉性的充分结合。他根据社会主义的纪律既可使人体获得符合共产主义道德原则的习惯, 又能使个人的各种利益和为达到社会目的而进行的自由创造的种种条件得到保证的作用, 提出了教育学与伦理学相一致的方法论原则。即把吸引个人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作为教育的目的; 把组织集体活动作为教育的主要手段; 把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作为形成个人道德的先决条件。他主张把劳动教育同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使个性的丰富和兴趣的广泛相适应。对人的道德要求应当超过他的行为的实际水平。以保证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连续性。他的青少年教育的基本原则是: “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他主张运用 “追求远景”的教育方法培养青少年的自尊心、上进心。激发他们的良好情感和鼓舞他们的意志。他把家庭看作是社会的一个天然的基层的细胞,家庭教育的成功或失败,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他告诫父母们,对于孩子的教育, “你必须对他用尽全部心思,集中你全部的注意,并且贡献出你全部的意志”。马卡连柯的教育理论具有独创性, 对苏联教育影响极大。他的主要著作有: 《教育的目的》、《论共产主义伦理学》、《父母必读》、《组织教育过程的方法论》等。 ☚ 罗素 白求恩 ☛ 马卡连柯1888—1939Антон Семёнович Макаренко苏联作家。生于工人家庭。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尤致力于流浪儿童和少年犯的教育改造工作。代表作长篇小说《教育诗》,描绘了教养院的流浪儿童从一群不守纪律的乌合之众转变成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语言幽默,个性鲜明。另有作品《父母必读》、《塔上旗》等。 马卡连柯1888—1939Антон СемёновичМакаренко苏联教育家。十月革命后,主要从事流浪儿和少年违法者的教育改造工作。先后创办“高尔基工学团”和“捷尔仁斯基公社”两个教育机构。反对“自由教育”和“儿童学”理论,坚信共产主义教育的威力,主张通过集体教育、劳动教育和自觉纪律教育塑造共产主义新人。著有《教育诗》、《塔上旗》等。 马卡连柯 马卡连柯马卡连柯(1888—1939),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生于乌克兰一个工人家庭。17岁开始当小学教师,曾任小学校长。从1920年起创办了高尔基工学团,全力从事流浪儿童和少年违法者的教育改造工作。1927年又组织并领导同一性质的“捷尔任斯基儿童劳动公社”。他认为,苏维埃的教育就是要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培养新人,为此,教育学就应该研究教育的目的和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针对教育对象,他坚持通过集体教育,生产劳动和纪律教育的教育思想,并提出了尊重与要求相结合的教育原则。主张进行集体教育,他的集体教育理论,被概括为“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认为新事物对旧事物的胜利,集体对狭隘个人的胜利,共产主义道德对利己主义的胜利,是培养优良品德的途径。主张思想教育要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劳动教育要与知识教育相结合,从而使脑力与体力统一发展。他坚持严格的纪律形式和个人自觉性的充分结合,并以此作为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的基本原则。在先后16年的特殊教育工作中,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违法少年的教育实践和理论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主要著作有《教育诗》、《父母必读》、《塔上旗》、《关于儿童教育的讲演》 等,都收在 《马卡连柯全集》(7卷本)。 ☚ 成仿吾 许崇清 ☛ 马卡连柯 马卡连柯马卡连柯 (1888—1939),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生于乌克兰一个工人家庭。17岁开始当小学教师,曾任小学校长。从1920年起创办了高尔基工学团,全力从事流浪儿童和少年违法者的教育改造工作。1927年又组织并领导同一性质的 “捷尔任斯基儿童劳动公社”。他认为,苏维埃的教育就是要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培养新人,为此,教育学就应该研究教育的目的和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针对教育对象,他坚持通过集体教育、生产劳动和纪律教育的教育思想,并提出了尊重与要求相结合的教育原则。主张进行集体教育,他的集体教育理论,被概括为 “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认为新事物对旧事物的胜利,集体对狭隘个人的胜利,共产主义道德对利己主义的胜利,是培养优良品德的途径。主张思想教育要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劳动教育要与知识教育相结合,从而使脑力与体力统一发展。他坚持严格的纪律形式和个人自觉性的充分结合,并以此作为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的基本原则。在先后16年的特殊教育工作中,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违法少年的教育实践和理论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主要著作有 《教育诗》、《父母必读》、《塔上旗》、《关于儿童教育的讲演》等,都收在 《马卡连柯全集》 (7卷本)。 ☚ 成仿吾 许崇清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