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马化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马化龙 清代伊斯兰教四门宦之一的哲合林耶第五代教主。他在同治年间率陕西、甘肃一带教民起兵反清,后失败,被杀。 马化龙约1810—1871中国伊斯兰教哲合林耶门宦第五代教主,清同治年间宁夏回民起义军首领。甘肃灵州金积堡(今属宁夏吴忠市)人。回族。经名“拖毕尔停俩”,号“赛义德·束亥达依”(阿拉伯语音译,意为“殉道者领袖”)。幼时从师习经,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继教主位。1863年(同治二年)秋领导金积堡一带回民起义,攻克宁夏府城(今银川)和灵州(今灵武县),被推为“统理宁郡两河等地军械事务大总戎”。继而实行“安辑地方、保卫汉民”,注重农事等政策。1865年末在金积堡附近强家沙窝打败清军雷正绾部,后为使地方免遭屠杀,接受清廷招抚,授以提督衔,改名马朝清。1869年8月清军围剿金积堡,率义军并联合留宁一支陕西回民军英勇自卫;翌年初在马五寨战斗中击毙清军统帅刘松山。后被清军所杀。教徒追尊为“十三太爷”。 马化龙?-1873清末甘肃回民起义军领袖。甘肃灵州(今宁夏灵武)人。回族,伊斯兰教新教阿訇。同治元年(1862年)率金积堡一带回民起义,被推为两河大总戍,联合陕西回民起义军白彦虎和甘肃农民起义军马文禄抗清。降清后被杀。 马化龙 马化龙中国伊斯兰教哲赫林耶门宧第五辈教主。亦作化隆,又名朝清,经名拖必尔图拉,道号赛义德·束海达依 (殉道者的领袖); 因殉难于正月十三日,故教下尊为“十三太爷”。1810年生于甘肃灵州 (今宁夏灵武) 金积堡。回族。祖父马达天、父马以德先后为哲赫林耶第三、四辈教主。幼从伏羌南关马二阿訇(“关里爷”) 及山东金爷习读阿拉伯文经典; 及长其父为其“穿衣”,授阿訇职称。少年习武,擅口辩,曾捐千总武职。与弟务农经商,获利甚厚。道光二十九年(1849),继教主位。在“四大臣相”伏羌关里爷、金积滩里爷、徐州张三爷、牛木头太爷等人辅助下,往来于宁夏、甘肃、陕西及内蒙古等地,一面经商,一面传教,成为“富甲一乡”的总大阿訇、大教主、大地主、大乡绅; 因能常周济贫民,又获“大善人”之称。教徒遍及陕、甘、宁、青海、新疆及河北、吉林、黑龙江、云南、汉口等地,“奉之若雷电鬼神,莫敢有异”。同治元年 (1862),率教下举行回民反清起义,以总大阿訇、大教主及“总理宁郡两河等处地方军机事务大总戎”的名义,坐镇金积,指挥宁、灵、平、固、秦、伏等处义军,左右西宁、狄河、肃州及陕西各路回民义军,攻城陷堡,杀官抗清。同治十年 (1871) 正月十三日,起义失败,为清军杀害。 ☚ 马注 马立克 ☛ 马化龙1810—1871清同治年间宁夏回民起义军首领。中国伊斯兰教哲赫林耶第五代教主。甘肃灵州金积堡(今属宁夏吴忠市)人。回族。又名朝清,经名拖必尔停俩,道号“赛义德·束海达依”(殉道者的领袖)。出身于宗教世家。幼年在伏羌南关马二阿訇和山东金爷门下,攻读伊斯兰教经典和阿拉伯文。及长,由其父为之“穿衣”(结业),授予阿訇称号。尚武,善辩,有智谋,曾捐千总武职。经营土地、商业,成为“富甲一方、武断乡曲”的大地主兼商人。同时联络教务,除甘肃、宁夏外,云南、河北、黑龙江、吉林、汉口均有其所派“热依斯”(教主的代理人),主持当地教务。同治初,率宁夏回民起义。义军攻克宁夏府城(今银川市)和灵州(今灵武县),被推为“统理宁郡两河等地军械事务大总戎”。安辑地方,兴修水利、劝民农桑、加强民族团结,备受回、汉、蒙古各族人民拥戴。同治九年(1870),在保卫金积堡战役中,予左宗棠军以沉重打击,毙其提督刘松山。后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为保护义军及民众,率家投清军,被左宗棠杀害。起义失败。死后被教众追尊为“十三太爷”。 马化龙? —1871清末甘肃回民起义军领袖。甘肃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宁武县)人。回族。伊斯兰教新教阿訇。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率金积堡一带回民起义,被推为两河大总戎,联合陕西回民起义军白彦虎和肃州回民起义军马文禄抗清。九年,击毙清提督刘松山,围攻左宗棠于平凉。十年, 金积堡被围,降清后被杀。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