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银行制度理论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资本主义银行的前身是货币经营业 货币经营业是经营货币商品的商业。它的业务活动是适应商品流通的要求,进行货币的收付兑换、差额的平衡、往来账的登记、货币的保管等。这些业务活动与货币流通有关,从事货币经营业的商人承担着这些技术性的业务,有利于缩短和简化货币流通过程,减少在这一方面的劳动耗费,提高货币流通的安全性、收益性,方便商品交易的贷款收付,因而是必要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进一步分工的结果。早期经营货币经营业的资本是从商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这种分离出来的货币经营资本不同于后来形成的银行资本:
❶货币经营资本是商业资本的亚种,而银行资本是借贷资本的具体形式,二者的种属关系不同。
❷货币经营业经营的是货币商品,银行经营的是资本商品,二者经营的商品的性质不同。
❸货币经营业和银行经营活动所反映的经济关系不同。
❹货币经营业在它的产生初期一般不从事借贷业务,后期有的从事借贷业务,但不占主导地位,而银行主要从事借贷业务。从历史发展进程看,货币经营业所履行的各种与货币流通有关的职能在先,借贷职能和信用贸易在后,一旦借贷职能和信用贸易同货币经营业的其他职能结合在一起,货币经营业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即发展为银行业。
银行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精巧和最发达的产物 马克思说:“银行制度,就其形式的组织和集中来说,正如早在1697年出版的《对英格兰利息的几点看法》一书已经指出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精巧和最发达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685页)这里需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去理解。从生产关系方面理解,银行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资本的积累和集中,资本主义银行逐步由过去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在资本家之间充当“简单的中介人”,成为主宰资本主义经济的“万能垄断者”。另一方面也是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从生产力方面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是现代化的大生产。现代化大生产,千万人在一个共同体内有计划地协同劳动,要求分工更加合理,关系更加密切,管理更加科学。无论工程的设计,技术的采纳,物资的调拨,还是资金的分配,人力的安排,任务的落实,都要求协调配合,服从于一个统一的指挥。同时,现代化的大生产形成了一个国民经济体系,它要求有一个管理体系来为它的经济活动服务。不能设想,面对现代化的大生产,面对成千上万的企业和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是采取小生产经济的管理方法所能够奏效的。现代大银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建立起来的经济管理体系之一。因为银行是管理货币资金的部门,在商品货币经济的条件下,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单位的经济活动都要表现为货币资金的运动,银行通过它的布满全国的分支机构,开展信贷、结算、货币流通等业务活动,从资金上把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联系起来,这就不仅严密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且为现代化大生产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管理系统。这样银行就能通过管理货币资金的运动,来管理它们的经济活动,并为它们的经济活动服务。马克思说,分工产生出交换,“分散的交换行为产生出银行和信用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05页)因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需要货币结算,货币结算需要簿记,簿记活动需要花费劳动,为了节约劳动,簿记活动需要集中,银行制度的产生正是适应分散的交换行为需要集中进行货币结算的要求。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银行是经营货币资本的企业❶从银行资本运动的形式看,它以产业资本为中介,经历着G—G(即贷放)和G′— G′(即收贷)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要分割剩余价值。
❷从经营的目的看,银行资本家与工商业资本家一样,都要获得利润。所以,银行是经营货币资本的企业。但,资本主义银行种类繁多,其中有的不单纯是企业,同时还具有国家机关的性质。例如,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虽然是一家私人集资创办的股份银行,但它向政府提供贷款,并取得发行银行券的特权,马克思称它为“半国家机关”。
资本主义银行的职能 银行的第一个职能是充当“信用中介”。所谓“信用中介”包括着:
❶拥有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的职能资本家和需要这种货币资本的职能资本家之间的信用中介。
❷货币资本家与职能资本家之间的信用中介。
❸政府和国民之间的信用中介。银行的第二个职能是把一切阶级的储蓄或收入转化为资本。属于这种情形的主要有:其一,资本家取得的利润中预定要用于积累的部分,必须达到一个确定的最低限额,才能转化为生产资本,用以扩大再生产。因此,在他暂时还不能在自己的营业中加以利用的一段时间内,这部分货币积蓄会变为银行的存款。其二,资本家利润的另一部分,是作为收入来花费的,但这部分收入是逐渐消费掉的,因此在消费以前也会作为存款,构成银行家的借贷资本来源。其三,部分工人通过节约而形成的货币储蓄,存入官方储蓄银行或一般银行,这样,银行家就“把别人节约下来的东西变成他自己的资本。”银行的第三个职能是创造信用流通工具。这些信用流通工具以银行券、银行票据的形式存在。照理银行创造信用流通工具应以自己拥有的准备金为基础,但事实上,银行能够超过自己拥有的准备金创造信用流通工具,并以此作为资本贷放。这样,从银行的角度说,便创造了资本。站在顾客的角度说,如果所取得的银行贷款是资本贷款,则增加了货币资本。所以,我们应当承认,银行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创造信用流通工具,有创造资本的能力。当然,这种能力要受到客观经济条件的限制。银行的第四个职能是分配社会资本。这种分配是通过组织货币流通去实现的。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条件下,一切资本的分配均要以货币为媒介。银行是货币的供给者,因而是社会资本的分配人。银行通过对社会资本的分配,实现资源的分配,调整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促成利润的平均化。这种分配在不改变资本所有权,只改变资本使用权的条件下进行。
银行国有化的理论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已经指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要“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对私有制和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实行强制性的干涉,才能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从而摧毁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更加证明了这是一条不可忽视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