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货币职能学说
马克思将货币在商品流通中的社会效用概括为五个职能,但货币的这五个职能并不是同时产生的,而是逐步形成的。
在商品流通中,货币最先具有的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因为商品既要流通就需要把各种商品的价值量表示出来并需要媒介物。马克思说:“一种商品变成货币,首先是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换句话说,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113页)从逻辑上说,货币的价值尺度的职能应当先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因为如果不通过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把商品的价值表示为价格,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就无从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价值尺度是货币的第一职能。马克思曾经指出:“金执行一般的价值尺度的职能,并且首先只是由于这个职能,金这个特殊的等价商品才成为货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12页)这正是从逻辑上说明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与流通手段职能以及其他职能的关系。但这并不是说在货币的发展史上有一个只有价值尺度职能而无流通手段职能的阶段。在货币的发展史上,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与流通手段职能一开始就是统一的。这不仅因为只有把商品的价值表示为价格并在交换中使观念的货币(价格)转化为现实的货币,才能使商品流通,而且因为作为货币的商品在流通中早已存在。一种商品之所以作为货币充当观念的价值尺度是因为它已经现实地作为商品的流通手段处于流通中。观念只不过是现实的反映。马克思之所以强调:首先只是由于价值尺度的职能金才成为货币,是为了从理论上说明把商品的价值转化为价格是货币的其他职能作用得以发挥作用的前提。不把商品的价值转化为价格,就丧失了发挥货币的其他职能作用的起码条件。所以马克思这样讲,并不否定货币是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是商品流通存在着卖而不买的条件下产生的。卖而不买说明商品生产者已经有了商品储备,而商品的储备是商品消费后的剩余。由此,我们能够说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是在商品流通发展到有了相当的剩余生产物的条件下产生的。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在商品流通的信用形式下产生的。商品流通能以信用方式进行,说明信用制度已有相当发展,同时说明商品流通有利用信用制度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这种可能性在于有一部分商品生产者有多余的货币或商品,这种必要性在于有一部分商品生产者缺乏货币或商品。由此,我们能够说,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在商品流通进一步发展,使得货币和商品在交换中分布不平衡的条件下产生的。
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是在商品流通超越了国界的条件下产生的。商品流通能够超越国界说明商品流通己有相当发展,已经有了出口的能力。由此,我们能够说,世界货币的职能是在商品流通发展到已具有出口的能力条件下产生的。
货币的职能为什么只有五个,而不是四个或六个?这一问题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作了回答。他说:“货币在流通过程中所取得的各种形式规定性,不过是商品本身的结晶了的形式变换,而这种形式变换又不过是商品所有者借以完成其物质变换的那种变化着的社会关系的物化表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128-129页)。又说:“金发展为货币时的一切形式规定性,不过是商品形态变化中所包含的那些规定的展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58页)。这就是说货币的职能只不过是货币的不同的形式规定性,而货币的不同的形式规定性表明的是价值的存在方式,价值的存在方式决定于商品形式的变换。价值形式的变换表明的是商品所有者在完成其物质变换过程中社会关系的变化。因此,回答货币的职能为什么只有五个的问题,也就是要回答商品所有者在完成其物质变换过程中价值需要以那些方式存在?马克思主义的货币理论认为在商品流通中价值形式的变换过程是:W-G-W,而这一过程能够分解为:
❶在商品未实际进入流通以前,价值以商品的形式出现,为了给商品实际进入流通做理论准备,需要把价值的商品的形式转换为价值的货币形式,从而使货币取得了价值尺度的规定性。
❷商品实际进入流通以后,价值以观念的货币形式存在,而当商品交换一旦完成,价值的观念的货币形式就需要转换为现实的货币形式,从而使货币取得了流通手段的规定性。
❸在商品流通产生卖而不买的情况下,价值的观念的货币形式转换为现实的货币形式后处于暂时不购买的状态,这时价值处于静止的货币形式上,从而使货币取得了贮藏手段的形式规定性。
❹在商品流通产生先买后卖的条件下,价值的观念的货币形式转换为契约的形式,为了实现契约的规定,需要价值的货币的形式单方面的转移,从而使得货币取得支付手段的形式规定性。
❺世界货币的职能只不过是货币的国内职能的延续,价值形式的变换超越了一国的边界,使得货币取得世界货币的形式规定性。
除了在商品流通范围内考察货币的职能外,马克思还考察了货币的资本职能,如产业货币资本的职能和借贷货币资本的职能等,这是在货币转化为资本以后。